分享

作为质的研究方法之一的个案研究法的发展

 啾啾不是湫湫 2017-02-27


作为质的研究方法之一的个案研究法的发展

作者:潘苏  东白芸
  来源:全球教育展望


近年来,质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越来越被重视的研究范式。它是一种在根基性理论指导下,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案主(既被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研究活动。个案研究(CaseStudy)是对一个个人、一件事物、一个社会团体或是一个社区进行的深人全面的研究。它是一种能够提供对教育问题成因的理解,对经纬万端的错综关系作周全的涵盖,对动态变化之时空情境条件做适当分析的研究方法。它的一个关键部分是研究者要在现场沉浸很长一段时间,这正是符合质的研究范式的要求。由于质的研究采用的是目的性抽样,选取的样本数量较小,往往是以一个人或团体为例,也就是进行个案研究。所以,随着质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个案研究法也就相应地得到了发展。

个案研究方法的演化


从个案研究方法的产生来看,它早先被用于罪犯学、工业社会学和社区研究中,在心理学及精神医学方面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研究方法。教育研究中主要用于儿童发展和教育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以研究特殊的对象,如适应不良的学生、或是问题青少年为主。近年来,这种强调自然观察、深人透彻地关注个例的研究传统已经涉猎到教育研究的其他领域,尤其是对教育发展计划的评价上。个案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有时,它采用设释学和批判理论的方法,来诊释和批判造成案主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策略解决问题,其研究对象已经不在是病态的个案,而是一般常态,与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相配合。

于是,个案研究从一种作为“纯研究”的独断型风格,逐渐成为理解教育行为,开拓研究思路的好途径。如在教育行动研究中结合使用个案研究方法,就在于反馈信息,改进行动。这样,个案研究方法逐渐形成两种发展取向:一是逐渐脱离主观分析,而与科学客观的量化典范连接,如个案实验法;另一个是承续精神医学的传统,强调质的分析,与论释学、现象学及批评理论相结合,试图减少主观研究所形成的缺失。这两种趋势互相学习,不排斥。也就是说,质的研究和分析受到重视,也渗透量化资料的处理和运用,但其背后的意识形态的评析更为重要。事实上看,质的研究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案研究的变化和发展。在应用中,个案研究重在对现实的本质的揭示,会加深对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教育现象的理解,发展探索和锻炼的教育实践能力。

个案研究法具体发展为三种类型。首先是理论探求一理论验证的个案研究—尤其是研究一般论点,目的在于弄清楚那些模糊的问题,并使读者产生兴趣。第二种是故事讲述一图画描绘的个案研究—叙述和描绘那些有趣的、值得仔细分析的教育事件、方案、计划、章程和制度。第三种是评价型个案研究—需要研究者对教育事件、方案、计划、章程和制度进行分析,判断其价值,使读者确信。

不过,有一个两难问题随之出现。信奉个例的研究(这就要求我们长期沉浸在研究现场和资料里,短时间内不可能想外界研究成果),或是信奉研究形式趋向教育实践(结合使用行动研究,使我们进行短期几乎是新闻工作那样的报告形式,很快就会有研究成果呈现)。这就对研究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要求他们能忍受住“功利”的诱惑。

个案研究中研究者着力研究和刻画在一个教育改革中学校的影响,一个课程发展规划组的经历,在许多社会组织中的观念的发展、一种社会的和职业的网的影响,一个教师、管理者或是学生的日常生活等。这些研究的共同点就是研究了他们的特质和特殊性。

个案研究方法的内涵和特征


个案研究这个词对许多人来说很熟悉,但是它的内涵和构成到底是什么,并不能达成共识。

一般说来,个案研究有四个基本特征。从它的下面四个基本特征中,就会明确个案研究的内涵。


1.通过聚焦在特别的事例上来研究一种现象。个案研究被用于对弄明白一种特殊现象,包括一系列过程、事件、个人或研究者感兴趣的其他事。在教育中的例子如教学计划、课程、教师角色和学校事件等。在他们可选择为精确研究现象的一个特殊例子(个案)之前,研究者必须首先明晰这个感兴趣的现象。一个现象有许多方面,研究者应该选择一个焦点进行调查,这个焦点是资料收集和分析将会集中于那个现象的一个方面。在一些个案研究中,有时研究一个现象的多个事例。每个事例被作为一个单独的单元来分析。

2.对每一个事例进行深入研究。一项个案研究中包括了有关一个特例的大量资料的汇集,以此代表整个现象。这些资料主要是文字陈述、影象、实物等,也有一些定量资料。可以运用访谈、观察、实物分析等方法。

3.研究在自然背景(脉络)下的现象由于质的研究是“站在被研究者的立场上观察他们,用他们的语言和概念与他们互动”21[的社会科学的方法,个案研究就包含了实地(efild)工作的部分,以此使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与被研究者互动。

4.呈现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观点。通过访谈和现场观察,研究者了解被研究者的观点,同时还要保持自己作为对现象的调查者的立场和观点,这样有助于从资料中提取和形成理论,清晰地撰写研究报告。

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事件和现象需要进行过程研究,要灵活而不断调整以适应环境,这种情况下个案研究就体现了优越性。个案研究重大探讨事物怎样发生和为什么,是一种研究复杂事件基于对这个事件的深人的理解上,通过对事件的精细描述和分析而获得整体的认识。在个案研究中,明确(确定)个案就是个难点。适用个案研究的条件是:用小样本去说明总体;在对一个事物有了研究后,用个案来说明个体;有的事物并不普遍、不具有代表性、但值得关注,也可以成为个案;在对某种理论、方法的运用中,采用个案加以反馈,在实践中验证;也是不断积累材料的需要,以个案为素材为今后研究打下基础。

个案研究的目的在于描述、解释和评价三个方面:对某一事物或现象加以清晰的刻画和描述,提供给一系列用来再创情境和内容的陈述,给读者一种对情境中内在的意义的感受;对于某些特殊现象的解释,研究者在现象中寻找模式:在教育评价中运用个案以便为教育决策者和实践者提供信息,帮助他们判断政策和决策的优点和价值。

应该注意的是,个案与案例有所不同。案例是对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的描述,也可以包含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用事件来呈现的,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是同一主题,多为偶发事件,以问题呈现为特征,有一个详细的过程。个案包括个人、机构、团体,也包括事件。个案研究是对一个个例作填密的研究。

个案研究的抽样


为了选取具有能完成研究任务的特性及功能的样本,个案研究往往采用有目的抽样。所谓有目的抽样是“当我们想要了解与选取样本有关的事物时,不需要概括所有相类似个案的抽样方式。”有关有目的抽样的策略,N,Patton、王文科和陈向明分别给予详细的论述。笔者根据他们的观点,归纳出下列九种策略。

1.代表性个案抽样。研究者先要找出被研究对象的大致特征,然后从中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个案,目的是了解被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比如,当我们要研究一位中学校长时,先简单的分析出中学校长的大致特征,选取时要排除妇女、独身者、年龄小于35岁或超过55岁等不符合一般情况的人,以保证个案具有代表性。

2.关键个案抽样。研究者选取那些对事件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个案进行研究,目的是把研究结果推广到其他个案。当我们进行一项教改实验时,可以选取大家公认较好的学校进行,如果成功的话,推广到其他学校的可能性极大。我国的很多教育改革都是采取这种策略进行的。

3.极端型个案抽样。研究者通过选择研究现象中非常极端的、被认为是“不正常”的情况进行调查。虽然它不具有代表性,但是反映的是特殊条件下事物发展变化的“模式”,揭示出的内容会很有说服力。比如,我们打算对全国200所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若时间、财力有限,就可以从“最好的”职业学校和“最差的”职业学校(可以事先从有关信息渠道了解)中各选择出两种学校进行密集、深人的现场调查。

4配额抽样。研究者先将研究现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层,然后在不同层面进行目的性抽样,这样可以了解每一个同质层面内部的具体情况,然后在不同层面进行比较,达到对总体异质性的了解。我们如果想了解中国小学的运行情况,鉴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类地区的差异很大,可以从三类地区各选择一所城市小学和一所农村小学进行研究。这种研究能详细了解不同地区的小学发展情况。

5.声望个案抽样。研究者对被研究对象中选取1一2名公认的专用较高的人进行研究,当我们想研究一位好老师的生涯时,向校领导了解情况时,他们往往会推荐出个人声誉较高的教师。

6、滚雪球式抽样。当我们想了解某件事件时,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先找到一位知情人,然后通过他再结识更知情者,进一步了解情况。通过如此一环套一环地往下追问,研究的样本象雪球样越滚越大,直到收集到足够的信息为止。这种方式有一个弱点,那就是所有提供信息者可能会是同一类人。

7.效标抽样。事先为抽样设定一个标准、一些基本条件或者是一种理论,然后将所有符合这个标准或者是可以对该理论加以证实的实例进行研究。比如,我们认为环境会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那么就可以选取一对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双胞胎作为案主,对他们的生长过程进行研究,考察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通过研究的结果来判别理论的正确性,若不完全正确,则需要修改原来的理论。

8.证实和证伪个案抽样。这种抽样策略常在研究的后期使用,目的是验证或推翻研究者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建立在初步理论假设。比如,我们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都较好,要证实或证伪这个初步的结论,我们就可以采用这种抽样策略,抽取更多的、不同类型的家庭就这个结论进行调查。

9.综合抽样。当我们要调查每个参与者、组织、情景、事件或其他有关的资料时,往往采用综合抽样的策略。其适用条件是每个构成的单元大小适中、便于处理,同时各个单元的性质差异较大,遗漏哪一个都会对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如当我们研究一项中学生社会活动的方案时,我们就必须了解活动涉及的所涉及到的不同类地点,大学、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幼儿园、社区医院、希望工程办公室等处都经过调查以后,我们才能对整个方案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

不管是哪种抽样,都体现了“目的性”原则。但是“目的”的标准是不确定的,只是根据研究者个人的经验、该研究的目的和前人的研究来定。这也是随机抽样与有目的抽样运用的不同的逻辑基础决定的。随机抽样的逻辑基础是所选择的样本对总体要有代表性,以便推广到整个总体;而有目的抽样的逻辑基础是样本个体对所深人研究的情况信息掌握的多且丰富,确信那些被选的样本个体本身就是丰富信息的提供者。

质的研究强调运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并通过互证的形式增强研究结论的合理性。所以,个案研究通常收集资料的途径是观察、访谈、实物分析、问卷和自我报告等。但是,研究代表性的情景和事件,样本的效度和推广度如何,这使得有人对个案研究持以批评态度。同时,这种方法也带来另外一些困难,如研究者卷人争论、事件或情景中的问题,数据资料的信度问题,不同兴趣群体在评价、控制和数据方面的差别问题,涉及到公开问题(对被研究者匿名的需要),读者(旁观者)不能从研究者对数据资料的解释中辨认资料等。

此外,质的研究的效度和推广度问题就是与个案的使用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讲,对于质的研究的“推论”,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完成。一种是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认同来达到推论—就是如果从一个样本中获得的结果揭示了同类现象中一些共同的问题,使读者在阅读该研究报告时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了共鸣,那么这就起到了“推论”作用。另一种是通过建立有关的理论来实现—如果研究者在对样本作了深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某种理论,这个理论能对相关的社会现象进行诊释。

实际上,我们正是通过对一些特定的个案的了解来修正和扩展自己的认知图式,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了解到世界上存在的不同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实践途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