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粹艺术读本 ——《书法》(连载20) 倪文东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8年9月出版 蔡襄的端严温厚
1.“端劲高古”——蔡襄的风格及作品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曾任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又以枢密直学士知福州,后拜端明殿学士。卒谥“忠惠”。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学识渊博,尤以书法著名,擅长楷、行、草多种书体。其书法“端劲高古”,“容德兼备”,为宋四家之一,历代评价较高。蔡襄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学颜楷而有所创造。颜真卿作楷书从大处着眼,严谨的法度以含蓄平和出之。而蔡襄则以极精谨的态度去学颜,处处用意,笔法精妍,圆浑中见秀丽。如李瑞清所言:“无一笔不从鲁公出,无一笔似鲁公。”宋人周必大《平园集》评曰:“蔡忠惠公大字端重沉着,宜为本朝书法第一,《洛阳桥记》与《吐谷浑词》皆大书之冠冕也。” 蔡襄像 蔡襄的行书,三家之外,独树一帜。其行书取法于虞世南上溯二王,有晋人萧散淡雅之风度,又出入颜真卿、杨凝式,形成自家风貌。他的行书以“静”取胜,有柔美之誉,如“太平宰相”,雍容华贵,淳淡婉美。如邓肃所云:“蔡襄之书如读欧阳修之文,端严而不刻,温厚而不犯,太平之气,郁然见于豪楮之间。”蔡襄行书的“静气”正是其优势所在,是汉代以来中国传统美学以“中和”为美的典型。他的行书和苏、黄、米三家比较,也许淳厚不如苏,刚劲不如黄,洒脱不如米,但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的“静气”,温和之美,含蓄之美,宽厚之美,却是前三家极少有的。其“静气”完全来之于蔡襄自身的“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宽厚正直”,品高艺精。学问之精,修养之深,成就了蔡襄“端严而温厚”的书法艺术。 蔡襄传世的作品较多,著名的有:楷书《万安桥记》(现藏福建泉州蔡公祠)、楷书《昼锦堂记碑》(现藏河南安阳韩魏公祠),楷书墨迹《谢赐御书诗》(台北故宫藏)。行书有《自书诗卷》(北京故宫藏)、《纡问帖》(北京故宫藏)、《暑热帖》(台北故宫藏)、《澄心堂纸帖》及一些手札等。尤以《万安桥记》和《自书诗卷》为代表。《万安桥记》又称《洛阳桥记》。此桥为当时的郡守蔡襄督修并亲自撰写碑文。碑文为大字楷书,字大近尺,雄壮端丽,气势磅礴,又轻松自如,毫无拘束,法颜楷又具变化。明王世贞评曰:“万安天下第一桥,君谟(蔡襄)此书雄伟遒丽,当与桥争胜。结法全自颜平原(真卿)来,惟策法用虞永兴(世南)耳。”《自书诗卷》是蔡襄自撰诗之行书作品,所录的十一首诗是其诗稿的一部分。书此卷时,蔡氏的书法已完全进入成熟时期,运笔沉稳,结体端丽的书风已完全形成。写来活泼自然,开始行中带楷,十分用意,渐渐显得流畅不均,变为行草,最后挥洒自如而成为小草,越显得潇洒自然,俊美飘逸,而成为其行草书之精品。感情充沛激越,高亢强烈,有如变奏曲,在统一和谐的旋律之中,极尽变化之能事,起伏跌宕,自然流畅,烂漫多姿,在宋人书作中,是一件极为难得的作品。 蔡襄《澄心堂纸帖》(局部) 蔡襄《致彦猷书》 2.一丝不苟 宋代“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中,蔡襄最年长,他比苏轼早二十余年,比黄庭坚和米芾要早三四十年,苏、黄、米在书法艺术上不同程度地受到蔡襄的影响(图20-4蔡襄《蒙惠帖诗札册之五》)。 蔡襄特别重视书法艺术的学习和研究。他几十年坚持习书,笔不离手,帖不离案,刻苦勤奋的他终于练出了一笔好字。其字从颜真卿入,又取法晋人,真、草、隶、篆、飞白各体皆精,其中加入自己的体会和创新,别有一番风格。 蔡襄为人谦虚谨慎,书德很高,也不轻易为别人作书;若为人作书,便异常认真,一丝不苟,从不失法度。写得不满意,就撕了重写,十次八次,不厌其烦。这一点,受到当时人们的极大尊敬和赞扬。最突出的是写《昼锦堂记》时,为使求书者称心满意,他费尽了心思。《昼锦堂记》楷书十八行,行书三十九个字,工作量相当大。但他力图精益求精,每个字都仔细体会,反复揣摩,思虑成熟了再认真去写。写完后,再从中选取不失法度、十分满意的字用来刻石。这样择其优者而选之,真正做到了精益求精。因此,人们又称《昼锦堂记》为“百衲碑”,意思是说整个碑文都由优中选优的字拼贴而成,像补缀而成的袈裟。 蔡襄《扈从帖诗札册之六》 蔡襄《蒙惠帖诗札册之五》 3.知识点:蔡襄——端严温厚的书风 蔡襄是宋代德高望重的书法家。蔡襄以书法知名之时,正是宋代颜真卿书法大盛之时期,然而当时能楷书碑刻者极少,独蔡襄能为之。蔡襄在宋四大家中书风独特,尤以“端严温厚”的楷书为著名,“平和蕴籍”,为世所重。《宋史》称:“襄工于书,为当时第一,仁宗尤爱之。”当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欧阳修等,对蔡襄书法都十分推崇。苏轼评曰:“蔡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在楷法衰微的宋代,取法颜真卿,以端庄沉着、笔法精妍的楷书取胜的蔡襄,无疑对宋以后楷书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 弘扬国学文化,传承中国书法! 欢迎浏览,欢迎宣传,欢迎推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