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邦彦:做诗联文化的传承者

 七里山人 2017-02-28

周邦彦:做诗联文化的传承者

作者: 来源:玉溪日报 字数:2190
    □  本报记者  谭兆厚  高倩
    
    “人生告老归何处?喜诗吟家国,词颂三乡。”这是年近八旬的周邦彦老师所作,也是她退休之后的生活写照。
    周邦彦,与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同名同姓,她是教师,是诗人,还是学者。作为园丁,她德高望重,辛勤耕耘,教书育人;作为诗人,她“思接秦汉,情系乡里”,笔下生花;作为学者,她研读经典,认真考证,传承文化。
    2016年1月,周邦彦告别讲台,专心写作,将数十年语文教学经验、文学创作成果融为一体,编写教材《诗词楹联读本》。她希望能把这本教材献给广大学生,让他们感受诗词楹联之美;献给社会,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尽一份心力。
    
    “六秩红烛耀杏坛,三春桃李遍天涯”
    周邦彦从事教学工作58年,是玉溪教育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1959年,周邦彦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玉溪一中从事语文教学,直到退休。1993年,周邦彦退休,开始了第二个青春。
    “退休以后,我基本没有离开过讲台。”周邦彦先后在玉溪师专(玉溪师院前身)讲授“先秦文学”和“元明清文学”;在“多伦多学校”主管教学科研;在玉溪市老年大学开设文学班、诗词班。2005年,应老年大学邀请开设国学课,讲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荀子》《诗经》《楚辞》等经典。2007年,又开设课程“古诗词鉴赏与创作”。
    2009年,周老师编著出版《华夏圣经——〈论语〉精粹十讲》一书,先后给老年大学、玉溪一中、玉溪市委党校、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等授课,均广受欢迎,获得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好评。2011年,《华夏圣经——〈论语〉精粹十讲》被评为玉溪市“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万家安寝挑红烛。寒来暑往等闲度,此间甘苦谁人诉?”2016年以前,周老师经常熬夜。“因为要上课,教学工作不能含糊,讲课内容必须搞清楚,要为学生负责。”她说。
    已过花甲的周老师再登讲台,继续从事教育事业,她是这样说的:“心志何求?播香如故。人梯甘助鲲鹏舞。”(《踏莎行·重上讲台抒怀》)
    
    “志溯源流研古典,情牵韵律唱诗篇”
    周邦彦也是一位诗人,现为全国“中华诗词学会”会员。30余年来,周老师有上百篇散文、诗词、杂文和论文发表于省、市及全国报刊。
    “我从五六岁开始接触诗词,父亲虽然文化不高,但他教了我第一首诗《春晓》,我最神往‘春眠不觉晓’这个意境了。他还编了一些儿歌给我们,好多都是他顺口作的,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周老师说,“家学渊源,哪怕是一丁点星星之火都可以点燃一颗热爱诗词的心。”
    与诗词歌赋为友是她退休之后的一大乐趣,70岁的时候她写过:“斗转星移,初度古稀。却昼夜,词赋相依。少年习惯,矢志难移。”
    周邦彦是自学诗词的。她说:“我在讲诗词的时候,就去研究诗、词、联、赋怎么写。我也觉得教书很好,因为教学生逼着你要学很多东西。”在老年大学的时候,她不仅讲述诗词理论,还示范诗词写作,“我和许多老学员都是教学相长,他们既是我的学员,也是我的老师。”
    早在1983年,周邦彦便开始了诗词写作,数十年笔耕不缀。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雍国瑢曾评价:“邦彦女士的诗词,富有才情,悟性也高,有天籁之趣,无造作之弊,情自肺腑出,开口直抒胸臆。”
    2010年,周老师8篇诗、词、赋荣获“第七届天籁杯中华诗词大赛精英奖——银奖”,她也被授予“中华诗词杰出著作家”的荣誉称号。
    2015年,她将31年的作品汇编成集,出版了《彦子诗词选》一书,收录诗词联赋556首(副),均为其晚年所作,雍国瑢教授称赞为“老树开花无丑枝”。
    若用她的诗句来形容她的诗词人生,那么或许是这两联:“周游列国开眼界,静坐小窗访先贤。布道杏坛研古典,敲诗禹甸探渊源。”
    
    “传承绝学此生愿,大道笃行愿国昌”
    让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喜欢上周邦彦诗词楹联,是周邦彦现在最大的心愿。
    自玉溪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以来,周邦彦一直在开展诗词楹联讲座。“多的时候1000多人,少的时候100多人。”她说,“我希望能够在玉溪开展‘诗联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有更多机会学习诗词楹联。”
    为了让诗词楹联真正走进校园,2016年1月起,周邦彦开始一心一意编写教材《诗词楹联读本》。目前《诗词楹联读本》已近完稿,预计20余万字,其内容包括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以及诗词创作技巧,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周老师说:“这是我多年来的经验累积,不断增删补换的成果。为了照顾中小学生,我所选用的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中高考的内容。”
    “出书要严谨,所以我一直在认真考证。”周邦彦说:“我每天用电脑不下4小时,有时候夜里有些资料怎么都查不着,如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尽是生字,找不到注本。于是我就一个字一个字去查《词源》《辞海》,要把它注得清清楚楚。”
    其实早在1978年,周邦彦就到省里编写过高中语文教材;1995年担任“爱我家乡系列丛书”——《玉溪社会》主笔,获一等奖;2015年,《华夏圣经——〈论语〉精粹十讲》获全国老年大学优秀教材,是云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教材。此次编写《诗词楹联读本》,她信心满满。“广大的大中小学生需要它,那我就做这个事。这本教材是经过我的教学检验的,是理论和实践的结晶。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有文化自信。”周邦彦说。
    “莫道黄昏时日短,老骥伏枥更远行。”年近八旬,周邦彦老师依旧心怀壮志,如她所说:“古稀惯伴星和月,岂管它,酷暑严寒。最舒心,展翅雏鹰,正道扬帆。”
    (注:本文所引用的诗词楹联均为周邦彦老师所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