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陀飞轮手表
2017-02-28 | 阅:  转:  |  分享 
  
陀飞轮手表普通的机械表,受发条松紧度、金属疲劳的影响,普通的机械表误差较大

陀飞轮调速器,是惟一可以不受这些影响,年误差低于1秒,也是惟一可以达到天文台级的机械表结构。陀飞轮(又称特比龙)是TOURBILLON的音译,Tourbillon在法语中有“漩涡”之意,代表“旋转”的意思是指装有“旋转擒纵调速机构”的机械表,陀飞轮是音译与意译相结合。

陀飞轮表是瑞士钟表大师——路易·宝玑先生在1795年发明的一种钟表调速装置。宝玑发明陀飞轮机构,是为了校正地心引力对钟表机件造成的误差。宝玑的陀飞轮调速器的创意在于,,从而消灭误差。目前陀飞轮一般是1分钟转360度,也是最理想的旋转速度。

宝玑在1775年便已提出这个构想,一直到近6年后才制造出来,并于1801年4月14日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内政部部长,说明他发明了陀飞轮调速器,并请求给予他10年的专利。1801年6月26日,他接到专利许可证书。

宝玑的陀飞轮原理与技术持续了一百多年,一直没有重大的变化,直到1920年代,德国的AlbertHelwing发明“浮动陀飞轮”(flyingtourbillon,或称为“飞行陀飞轮”)?。



陀飞轮手表经过时间和技术的改进和革新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代:

1、第一代陀飞轮表(即第一种结构—Tourbillon)是在1795年由瑞士制表大师Abraham-LouisBreguet发明并制成的。其飞轮结构必须由“飞轮旋转框架”(Tourbillon’sCarriage)和“飞轮固定支架”(Tourbillon’sBridge)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基本构件组成。在此组合中,“摆轮夹板”(Balance’sBridge)必须随飞轮一起旋转。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第一代飞轮表可以分为同轴式(即摆轮的中心和飞轮的中心在同一轴心上)偏心式(亦称非同轴式,即摆轮的中心和飞轮的中心不在同一轴心上)两类。

2、第二代飞行陀飞轮表(即第二种结构—FlyingTourbillon)是在1927年,德国制表大师AlferdHelwig制造成功没有“飞轮固定支架”的陀飞轮怀表。在此组合中“摆轮夹板”仍须随飞轮一起旋转第二代陀飞轮表同样有同轴式和偏心式两种类。

3、第三代神奇陀飞轮表(即第三种结构—MysteryTourbillon)则由东方的钟表大师—中国人矫大羽(KiuTaiYu)于1993年在香港的“天仪轩”首创发明并且亲手制造成功。它不但和第二代飞行陀飞轮表一样都取消了“飞轮固定支架”,而且奇迹般地把“飞轮旋转框架”也一同取消了。另外,在这个全新的结构中还把第一代和第二代飞轮表中必须随飞轮一起旋转的“摆轮夹板”改变为不随飞轮一起转动神奇陀飞轮表首次大大减轻了飞轮重量达一半以上,并且可以加大摆轮的直径以增强计时的稳定性,同时又提高了动感艺术表现的水平。在飞轮表制造历史中,矫大羽首次选用蓝宝石玻璃替代了原本用金属制造的“摆轮夹板”。由于此表运转时显得更加神秘莫测,故在国际上也被称为“矫氏神奇陀飞轮”(Kiu’sMysteryTourbillon)和“中国陀飞轮”(ChineseTourbillon)。继矫大羽后,1995年许耀南领导一个技术小组在北京手表厂研究所完成了第一只中国大陆陀飞轮样表“中华陀飞轮”手表。钟表世家出身的许耀南先生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计时仪器专业,高级工程师。他积50年钟表维修、设计、鉴赏的丰富经验,砺十年苦功,完成了他大半生钟表创业史的颠峰之作。

今天,几乎所有的表芯原材料和关键零件都只能在瑞士生产,完全原产的瑞士陀飞轮表芯,动辄百万元以上,装载陀飞轮机芯的机械表也一直是收藏界的宠儿,几成货币的代名词。



献花(0)
+1
(本文系国宾书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