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样东西对孩子万分珍贵,但99%的家长舍不得给

 昵称32963897 2017-02-28

1

如果有一样东西,你给了孩子,他就会变得聪明、果敢、独立、自信,他更有幸福感,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你会给他吗?

当然会!哪里卖?多少钱?

对!这是一个我们不惜花重金、全力以赴培养孩子的时代,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如今的父母这样关注亲子教育。

与我们那一代小时候动不动就会挨批的状况不同,在各路专家纷纷站出来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今天,我们总是在各种场合看到年轻的家长对孩子竖起大拇指,听到他们对孩子说:“加油宝贝,爸爸(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

可惜,这个谎撒得不够漂亮,在生活里,它漏洞百出。

2

前不久,林妙可在艺考采访中的扭捏作态让人大跌眼镜,很多人说,这孩子明明拿到一副人生的好牌,却被打得稀烂。

被谁打得稀烂?大家都把矛头指向了她的母亲,林妙可初三了才会过马路,去澳大利亚做交换生也要母亲提醒她准备文具,细微之处,母亲对她的溺爱可见一斑。

我们把这种无微不至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所以我们身边有无数个林妙可。那种不成熟即使不流露于表面,也根植于内心。

有心理学家做过调查,目前90%以上的高中毕业生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一片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该做什么,以后会过什么样的人生,他们在专业的选择上多数是听从父母的建议和安排。

为什么会这样?

心理学家说,是因为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帮他做决定,而封杀了他成长的空间。

3

我们或多或少都做过这样的事吧?追着孩子给他穿衣服,强迫孩子再多吃几口菜,催逼甚至监督孩子写作业,提醒他见到邻居打招呼。

没错,很多人认为这些是父母分内的义务。但是,如果做得太多太极端了,就变成了对孩子的过度干涉。

我有个妹妹,每天早上母亲都要叫她起床,只要她有超过30秒没动,母亲就会一直在床边催她,而且分贝越来越大,简直就是一只尖叫的闹钟。
且不说任何人起床时都需要时间去适应,退一步讲,你不叫她起床她就不知道自己起床吗?让孩子学会自己按照学校要求合理安排入睡、起床、吃早餐的时间比什么都重要!

怎么学会?

如果她起晚了就会迟到、会挨批,但她也从这些惩罚中学会了——我到底该怎么安排我的时间我才能按时到校!
否则她每天只是在你的催逼中满含着怨怼起床,一家人剑拔弩张,带着这样的糟糕心情吃早餐、上学……而她永远不知道她的妈妈这样晚上催她写作业、早上催她起床到底是为什么!

4

就是我前面说的那个不漂亮的谎言——虽然我们口口声声说我们的孩子是最棒的,但是事实上我们并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不相信孩子会自己吃饭,不相信孩子会懂得冷热,不相信孩子会自己穿衣服,自己起床,自己做作业,甚至不相信孩子会自然而然地长成一个好人。
所以,在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旁边唠叨、提醒、把控……就害怕他长歪了。

可惜,家长对孩子的干涉,表面上看属于过度呵护、溺爱导致孩子独立性差,孩子没有自主权;从深层次上来讲,这种行为和思想上的包办代替将直接导致孩子内心成熟缓慢、精神世界空虚、没有力量感,而且非常不自信。



曾经有一个名牌在校生说:“进了大学后我才发现,20多年来,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干。不会洗衣服、不会收拾房间,甚至到了食堂不知道自己该买多少饭。在家里,所有的事都是爸妈替我做的,自己从来都不动手,学习以外的事爸妈都不让我做。现在跟同学在一起,我成了‘弱智’。最让我苦恼的是,在同别人交往和社会阅历方面我也不如别人,显得那么幼稚,这让我很没面子、很是自卑……”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指出,人格由“经验”和“自我概念”构成,当自我概念与知觉的、内藏的经验呈现协调一致的状态时,他便是整合的、真实而适应的人,反之他就会经历或体验到人格的不协调状态。

意思就是说,孩子自己认为对的,依照自己的经验去做,和家长告诉他什么是对的,要求他去做,给孩子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感觉。

前者是孩子建立自信、独立成熟的必经之路,后者是家长对孩子精神的阉割。

5

前不久董卿因为《诗词大会》火遍了全国,观众们都为她的诗情和才华深深折服。但是这位才华出众、掌控力超强的主持人一提到自己的童年就忍不住潸然泪下。

董卿的爸爸是一位狼爸,曾经要求她一识字就背诗,青春期不许照镜子,从初中开始就打工。
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董卿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父亲对她的严格要求和严加管教;但不可否认的是,父亲对她的强压和控制也让她失去了一个女孩自由成长的快乐,她成长的过程中,虽然光环围绕,却没有得到过父亲的尊重和信任,她活成了父亲所希望的样子,却未必是她最想成为的自己。这是她童年里最深的阴影。

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控制不仅包括生活层面的事事操心、干预,也包括对孩子三观上的灌输,对成功的定义,对孩子人生的规划,对他们的独立意识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正和改造。

你想拥有的生活不一定是孩子想拥有的,你信奉的价值观也未必是孩子认可的,你手中闪耀的镁光灯也许不能照亮孩子的人生,反而会在他们心里留下阴影!

6

我们为什么喜欢控制孩子?表面上看是孩子长不大,其实是我们自己没长大。

武志红老师在《巨婴国》里提到: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

婴儿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全能自恋,即,婴儿觉得我是无所不能的,我一动念头,和我完全浑然一体的世界(其实是妈妈或其他养育者)就会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

很多成年人,包括现在的年轻父母和年迈父母,他们在潜意识深处依然有全能自恋的心态,只不过,他们把自己可以掌控的世界变成了身边的孩子。

全能自恋的同时会伴随无助感,当全能自恋受挫的那一刻,这些成年人会感觉自我和整个世界都破碎了,这种深深的无助感会转变成暴怒、忧伤、自责,为了消除这种难受的体验,他们会转而攻击那个破坏他们的全能自恋的人,强迫他们做出改变,来满足自己的全能自恋。

我们为什么要控制?因为我们内心是婴儿!

为什么控制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我们的孩子?是因为:

从现实层面讲,一个生理上弱小的生命,是唯一可被我们所操控的。

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潜意识来说,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操控了孩子就相当于操控了童年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逐渐找回自己对童年的把控权,逐渐来修复自己的童年。



很不幸,很多孩子担当了满足家长全能自恋的牺牲品,所以他们必须通过“听话”来平息家长的怒气,消除家长的忧伤,支持家长的喜悦,获得家长的嘉奖。与其同时,他们也在潜意识里接受了“自己不行”的这个暗示。

7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验证过这样一个事实:

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接受他们给予自己的暗示。人们尤其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的、钦佩的、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在孩子小时候,这个人就是他们的父母。

当父母没有给足孩子充分的信任时,孩子会默默接受这种暗示,认为自己的确不行,不会自己吃饭、不懂增减衣服、不会照顾自己、不能自主学习、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于是,家长一日不放手,他们就一日长不大。

尽管长大是每个孩子的本能和向往,但是在父母全能自恋的打压下,孩子自身会陷入无休止的困扰和挣扎,一边想掌控自己的生活,一边想满足父母的全能自恋。

于是会出现这样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孩子被父母战胜了,成为了一个听话的、被动的、无能的妈宝男、妈宝女;另一种是孩子战胜了父母,掌控了自己的生活,却落下一个叛逆甚至不孝的罪名。

8

亲爱的,不要再让孩子重复你童年的故事了。

平地上本没有沟壑,也没有荆棘和沼泽,可是,这样一方坦途上却被人为地架起高台,摆放好梯子,让孩子从上面通过,看似协助,实则为孩子增添了新的困难和障碍。以此来形容当今父母为孩子的付出再形象不过了。

对孩子来说,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走过这片空地,并不需要父母太多的帮助,正像漫画中所说的:“只要给他们两条腿就已经足够了。”可是我们的父母并没有给孩子这样两条腿,而是自己充当了孩子的“轮椅”或“拐杖”,把孩子禁锢在了自己给孩子划定的范围之内,其结果,是孩子离开了父母寸步难行,甚至不会走路。事实上,正是那些希望孩子成才的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控制,成了孩子成长进步的最大障碍。

9

我们该怎么做?

允许孩子和你不一样,他可以有他的选择,他可以有他的想法,他可以不按照你希望的那样去做。

2
让孩子接受自然的惩罚。

孩子不睡觉,就会困;早上赖床,就会迟到,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在我们眼里,孩子总是走在“做错事”的边缘,提醒无效就不要再提醒,让他体验一次做错事的后果,比讲再多的道理都记忆深刻。

我们也要成熟,也要长大。
我们的长大不是能力的增强和智慧的增长,而是学会消除自己潜意识里的全能自恋,允许身边的人做他们自己,允许我们的孩子成为他们自己想成为的人,把我们的眼光拉回到自己身上,自己完成自己的梦想,自己成全自己的愿望,从控制转变为放手。
生活中的允许与接纳、行动中的放手与信任,胜过一万句空洞、虚伪的“孩子你最棒!”

月下客



80后宝妈,物理学学士、教育硕士,资深媒体撰稿人。关注儿童心理,关心女性成长,用感性的视角,理性的笔触深度解读复杂的人性,为精神松绑。已发表亲子育儿和婚姻情感类文章四百余篇,作品散见于《女报》《读者》《意林》等各流行期刊杂志和各公众平台,曾任多家新媒体公众平台的主笔和主编。(ID:yuexiake001)

本公众号全部为原创文字,转载请附带本简介和公众号ID!

yuexiake001

长按三秒二维码识别关注,就可以看到更多我的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