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歌诗谣》 六尺巷的故事

 晓峰书阁 2017-02-28

《歌诗谣》之三百六十四 六尺巷的故事

--兼谈"六尺巷诗"的六个版本

  引言

    安徽桐城有个六尺巷,也叫仁义胡同,有六尺多宽,百米来长。传说巷旁原住张吴(一说方姓,一说叶姓)两家,张家之子张英在朝做官(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吴家越地而用,张家驰书京城,张批诗后寄回。家人见信后照办,让地三尺,吴家亦感张诗有理,也让地三尺,形成了六尺之巷。

    其诗流传多个"版本",多年来,我寻得六个:

    (一)

    千里修书为一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二)

    千里家书为道墙,

    让他三尺有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谁见当年秦始皇。

    (三)

    千里捎书只为墙,

    不仅使儿忧断肠,

    你仁我义结近邻,

    让出两墙有何妨。

    (四)

    纸上家书只为墙,

    让他径尺有何妨,

    秦王枉作千年计,

    今见长城不见王。

    (五)

    余地无多莫思量,

    一条分作两家墙,

    普天之下皆王土,

    再过些儿也无妨。

    (六)

    1956年11月30日毛泽东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引用了这首诗的后两句,并略改两字,以加重语气:万里长城今尚在,哪见当年秦始皇。

    (思语:可以肯定地说,张英本人不会一信多折,这样多的"版本"足以见到人们对张英的认同,见到人们从这个故事中感受的美丽。

    现如今,这个故事的原理不再局限于邻里关系,可以广泛用之于调解平衡各类人际之争当中。毛泽东还巧妙地用来处理国际关系。)

 

《歌诗谣》之三百六十五 心有"六尺巷"

姒传双

    引言

    由于六尺巷有谦让之风度,官民之关系,邻里之情缘,富有情、理、趣,因而越传越神,也越传越带百姓情结,不乏再创作成分。不管怎么说,六尺巷可作邻里关系教育基地。由此,"打油"一首。

    让一让,六尺巷,

    争一争,行不通。

    胸狭争地立管锥,

    心宽让道胜长城,

  (思语:礼让三先行车道,互帮互助友朋交,比学赶帮同窗谊,三德在心春光好。)

 

《歌诗谣》 六尺巷的故事  - 卖炭翁 - 卖炭翁

 

--六尺巷——“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个故事不多说了……)

《歌诗谣》 六尺巷的故事  - 卖炭翁 - 卖炭翁

  《歌诗谣》 六尺巷的故事  - 卖炭翁 - 卖炭翁

 

传说一:                       

   桐城县志记载: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做官。

   在桐城的家人因建房子与邻居矛盾,互不相让,便写信给他要他利用职权干预纠纷。没想到他回了一份家书劝告: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到来信后很受教育,立即把墙后退三尺。邻居一看,颇受感动——很惭愧,也主动后退三尺。

   传说二:

   在合肥三孝口西南侧,曾有一巷,名龚万巷,又名龚弯巷。说起该巷由来,在民间流传有一颇具趣味的传说。

当年这里曾居住着两户相邻的人家。一家姓龚,家主为朝廷重臣,人称龚大司马;另一家姓万,家主为地方权贵,人称万大老爷

此两户人家,虽相邻多年,但并不来往。好歹是左邻右舍,各走各的门,各用各的灶,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无事。

   孰知这年,龚、万两家同时大兴土木,翻建房屋,大有以亮宇而显荣贵之意。其实这本是各家自己的事,但问题是,此两户人家在翻建房屋时,均欲将各自山墙向外延伸,以扩大房基,结果引发了争吵。你不允我不依,一时间吵得天昏地暗,直吵到县衙老爷那里。

龚、万两家都是有权有势的人家,县衙老爷乃七品芝麻小官,岂敢轻易判决,以致官司迟迟没有结果。

   龚家因家主官大,见此小小的官司竟迟迟无果,不免气愤难忍,无奈何,只好派管家人持书星夜赶往京城,禀报龚大司马,希求龚大司马出面干预,以振族威,出掉这口怨气。

    再说远在京城的龚大司马,接到家书后,见诉,起初确也很气恼,好在 其妇人乃一知书明理之人,闻情后淡淡一笑而劝道:相邻相争,只为一墙,何值如此。汝乃朝廷要臣,官居高位,对此区区小事,当大度才是,让人几尺何妨?

   龚大人闻妻言之有理,顿时息怒,随即付书一封,交管家人带回。龚家人接到龚大人来书,拆开一看,见书仅诗一首。词曰:千里来信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龚家人见言,皆息怒默语,悄悄将与万家相邻的山墙拆除退后三尺。

   龚家一反当初的举动,使万家很受震动,愧疚之余,也仿效龚家做法,主动将与龚家相邻的山墙退建三尺。这样一来,使得龚、万两家宅居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人们便把这条巷道称为龚万巷,也即后来改称的龚弯巷

   传说三:

   清朝康熙年间的大易学家、理学家胡煦(1655—1736)在京为官时,收到家信,老家与邻居为房屋地界发生纠纷,以至中间巷道狭窄几乎不能走人。胡煦当即写下上面诗句,托人带回家中。于是胡家在原来争辩的基础上朝里让了三尺,邻居非常感动,也朝里让了三尺,过道多了六尺,为此陡然开阔,行人不再感到狭窄,于是时人称此巷为仁义巷。此故事在光山县几乎家喻户晓,已被载入《光山县志》。

   传说四:

   明朝郑板桥说。郑板桥的弟弟为了盖房子与邻居争地,彼此互不退让,郑板桥回信时做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知悉非常感动,遂各自退让三尺,而成了六尺巷。

   传说五:

   明朝郭朴说。吏部尚书郭朴曾写劝弟诗: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传说六:

   明朝舒芬说。明正德年间的状元舒芬家书: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传说七:

   明朝林翰说。林翰《诫子弟》诗云:何事纷争一角墻,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传说八:

   清朝张廷玉说。张廷玉是前述张英的儿子。雍正年间曾写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传说九:

   清朝曾国藩说。曾国藩给弟曾国潢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传说十:

   清朝何绍基说。道州人何绍基家书: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宽容是人和人之间必不可少的润滑剂。它和诚实、勤奋、乐观等价值指标一样,是衡量一个人气质涵养、道德水准的尺度。宽容别人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一种接受、一种爱心,有时候宽容更是一种力量。

当你伸出两只手指去谴责别人时,余下的三只手指恰恰是对着自己的。美国的父母常用这句话教育他们的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对自己很宽容,对别人很苛刻。自己说错话了,会说就这一次,下次不会了;自己迟到了,会说昨天工作太累了;因为赶时间闯了红灯,会说事情紧急,没有注意;得不到晋升的机会,会说自己生不逢时……

   相反,对别人就截然相反了:别人做了对不起我们的事情,我们会时时挂在嘴边;别人长了工资晋了职,我们会背后抱怨老板有眼无珠;别人嫁了个好老公,我们会想没什么了不起……

   我们就这样生活,曰子就这样一天天过下去,然而我们是否会感到自己活得很累呢?由于对自己的过多宽容,导致我们曾经有过的错误一犯再犯;由于对别人的抱怨,我们周围再也看不到真诚的笑脸,而只是一张张神态各异的假面。我们又开始埋怨起来,埋怨生活如此的冷漠乏味且沉重不堪。然而这一切都怨谁呢?倘若我们能将自己挑剔的眼光从黑暗的谷底走出来,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我们就不会如此沉沦失望了吧?

   宽容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具有的美德。具有宽容心的人,能在事情陷入僵局时峰回路转,也能使紧张的人际关系变得柳暗花明。宽容是一剂良药,它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使我们更多地替别人着想。

很多人,能容忍他人的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傲慢无理、狂妄无知,却很难容忍对自己的恶意毁谤和致命的伤害。但惟有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让世界少一些仇恨,少一些不幸,回归温馨、仁慈、友善与祥和,才是宽容的最高境界。

   当一个人能宽恕别人的时候,压力才能得以缓解,才能恢复心理平衡。你是要放在心中继续计较而折磨自己呢,抑或放下过去,洗净它的污染,重新创造新的生活呢?

   一位哲人说过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

   宽容是深藏爱心的体谅,是一种智慧和力量,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更是对生命的洞见,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

朋友,还是让我们再重温这几句话吧:

   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秦始皇走了,还有兵马俑;

唐明皇走了,还有华清池;

康熙走了,还有避暑山庄;

毛泽东走了,新中国还在!

梅兰芳不在了,留下了贵妃醉酒;

程砚秋不在了,留下了春闺梦;

尚小云不在了,留下了昭君出塞;

荀慧生不在了,留下了红娘.

李白杜甫有诗,苏轼稼轩有词,

元朝有散曲,明清产小说,

老舍曹禺写话剧,鲁讯横眉射杂文.

那个比尔.盖兹\巴菲特似乎在比赛着裸捐.

都会走的,可是我们(当然包括你),会留下点什么?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