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予东田圃·教学随笔】:语文很重要,意义应在于此

 清风明月8120 2017-02-28
【予东田圃·教学随笔】:语文很重要,意义应在于此X

语文很重要,意义应在于此
程予东
语文课不快乐,是因为那里太矮,容不下蹿高挺拔的理想;太浅,盛不下遮天蔽日的想象;太小,装不下云雀般轻盈踊跃的心灵;太单调,滋润不了葱绿茂盛疯长着的渴望……
我想任何一个敏感的有职业尊严的语文老师看到这样的文字都会思考:语文烟波浩渺幽邃深沉,盯在一处,未免浅淡,难及邈远。故而对语文本有深爱赤诚的学生才会吟啸有声。
语文重在广度、深度、厚度,而这些向度需指向学生对生命的探望和深刻理解,实现这些向度仰仗教学内容的选择,仰仗适切的拓展迁移。
当然也见过不少拓展迁移类型,教学丰子恺的《竹影》,把文本弃置一旁,忙于让学生欣赏丰子恺的漫画;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大力抨击科举取士制度,再转而映射当下的应试教育;教学《咏雪》时,文本还没有吃透,就开始畅谈魏晋名士的雅事风骨等等,不一而足。
虽然上课容量丰富了,但是细细推究,不难发现,文本成了可有可无的道具,或者只是一个引子,因为教者的心力不在于此。学生所得为何呢?语言文字的赏析品味架空了,在漫画的大湖中泅渡,这是丢了本源的问题;三味书屋中固有读书的枯燥乏味,但是亦不减游戏的快乐,温馨的回忆。即使有批判,也多有理性的尺度,借此抨击讨伐考试制度多少都有偏颇之处。对于学生而言,看到的是一个愤懑的忧郁者,哪里还能从文本中汲取有益的食粮;《咏雪》比喻之精妙不说,生命的创造力不论,只由着老师在文人雅士的韵事中留恋,像是脱离主心的戏,一任热闹纷纭。
个人浅见,觉得最有补益的迁移拓展就是关联当下的生活,让学生获得一点文化自觉和生命自觉。古诗文相比较现代文跟学生时下的生活距离遥远,学习的时候如何关联他们当下的生活,这是一个难题。
学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时,学生已然知晓仲永这个天资聪慧的儿童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父目光短浅,唯利是图。以为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还不足,追问:为什么他的父亲有着这样的眼光?这样的眼界是由什么决定的?有学生回复:他倒霉,摊上这样一个爹。从学生的愤然不平中感到他们还是把仲永的沦落当成了个例,他运气不好的结论怎么都难
逃宿命的意味。如此所得,将是十分有限的。而学生又无法讲出一些依据来。在他们思维受限的情况下,启发思考,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交代“世隶耕”内容?从文章的结构来看,这无疑为仲永的不幸埋下了伏笔。但是深层的原因呢?农民的身份决定了他的眼界。决定了他难以超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决定了他顾全的是眼前的利益,当下的利益。这样的身份不但让他脱不开于社会环境的束缚,也不能有更清醒的认知。
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制约关系,拓展迁移资料: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魏春亮在《我有这样一位父亲》一文中这样写自己的父亲:父亲是看不上读书人的,他觉得读书无用。父亲对读书人的偏见,大概来自于自己农民的人生体验。他爱跟我讲读书人和农民比赛,而读书人总是输掉的故事。他也三番五次地跟我说,不要读书,跟他一起去哈尔滨收破烂。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奥数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父亲,他的家里极为贫困,孩子考取了重点中学,却没有钱上,他让孩子去打工,并且坚持说人家上了大学还没有工作呢。
一个人的眼界受到身份的影响,自古已然,这就提醒我们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有勇气跳出自己的身份拘囿,要达到这一点,无他良途,非得学习增长见识不可。不然就会成为井底之蛙,所见十分有限了。
最近一段时间,古诗词因着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节目而呈现燎原之势,江南江北俱诗词。当复旦附中的那个叫武亦姝的女孩夺冠之后,对她的评价如探汤。有人惊为天人,觉得武亦姝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有人听了这,就十分反感,觉得只是日积月累背诵了两千多首古典诗词而已,她自身并没有什么创造力。更有视野开阔的作者,将香港的高逼格的古诗词比赛和大陆相比,香港的比赛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继承并创造;大陆的充其量是工具,背诵加应试。诸多论者,站的角度不一,论者各异。
这场比赛盛事已经落下帷幕,但是对中学语文课堂古诗词的教学冲击力将长时间存在。它提醒我们,需要思考古诗词教学的选择向度。是基于背诵识记应试参赛的目的,还是忠于鉴赏吸纳创造的目标。前者易行,后者难为。如前者,识字的都可以当语文老师了,后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会难倒绝大多数一线老师。合宜的还是且理解、鉴赏和关联生活,打通古人和今人的的生命通道,体察彼时彼刻的生命活动,反思我们自己,提升自己的精神素养,滋养我们日渐焦灼的心灵。
王维在终南别业中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句。如何深入理解,和我们的生活怎么通联?行到水穷处,表面是指走到了水的尽头,前面无路可行了,也就是断崖境地。有同学说,往回走啊。说的很是便宜。但是这里暗喻的是人生啊。选择了某一条道路,回头是难了。人在这样的路上到了山穷水尽之地,这里面已然包含了山重水复的艰难折转。陆游赢得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固然可喜,得慰藉,他在提醒我们乐观豁达看人生,强调人为,上天是能够眷顾多难而进取的人。可是柳暗花不明的时候也不少啊,这般惨凄的人生遭际,真真是让人无可突破,哪有什么勇气重整旧山河,活着是煎熬,死了才解脱。不怕死,而怕生,因为生无希望啊,这让人接受不了。多少学子从高楼纵深一跃,丢了卿卿性命。
王维在绝境处却说,坐看云起时。陶渊明有“云无心以出岫”,云自无心,云自由。任它而来,我自接受,不是被动,而是坦然,波峰波谷都享有。这是一种悠然的心态,超然物外,随遇而安。像极了陈眉公说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际云卷云舒。
学生怎么可以达到这样的道义高度,师者自身也不可及啊。王维为什么会这样?诗中告诉我们,中岁颇好道,好道就是喜欢佛理。这是一种信仰支撑下的自然选择,是人生繁华皆看过的澄明心境。
道路不能折返,难由人,前途莫测不可辨,但是心态却可以由己。信仰改良人的心态,因为有信仰的人坚守一些东西,他们能够坦然接受生活,或者享有生活的安排,不欺不妄。让学生认识到这些,于当下的生命个体是有积极意义的。
没有和学生生命相链接的课堂是轻飘的,用了时间,须臾即忘。每个人回忆过往生活,能够记起来的都是和生命体验相联系的事件。同理,学生在课堂上能记住的也不外乎是那些撩起他们对生命本身探望审视的内容。认识生命,深刻理解生命是永恒的话题。这样的话题,是语文课的使命。如果说语文很重要,窃以为,意义应在于此。
【作者 程予东 浙江省象山荔港学校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作者微信公众号 : 予东田圃 yudongtianpu 手机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