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纳粹德国的经济神话是如何缔造的?

 茂林之家 2017-02-28

文:冷兵器吧喵头切

历史有时充满了吊诡之处。比如说挑起二战、制造种族灭绝罪行的纳粹德国,在给欧陆带来深重的灾难同时,却改善了德国的经济,并建立了一个良好的福利系统。当然。这一体系最终在1945年随着德国战败而灰飞烟灭,但纳粹党对德国经济的改造仍然是值得探究的,今天就来介绍一下纳粹德国的经济与福利政策。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纳粹党是如何取得政权的。19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爆发大萧条,西方各国失业率高企,其中德国失业又最为严重,希特勒上台前夜的1932年,德国有560万失业人口,失业率高达20%。政治机器也不能正常运作,布吕宁任总理时期(1930~32),动用60多次紧急立法权推行法案,国会几乎被架空。街头上也是骚乱不断,保守寡头为了政局稳定,在1933年1月任命希特勒为总理,不料希特勒很快就借国会纵火案控制了主动权。

1933年3月选举,纳粹党拿到43%的选票,但这仍不足以让纳粹党控制国会。因此,在3月23日授予总理全权的《授权法》(或称<全权委任法>)投票时,希特勒动员冲锋队包围了国会,胁迫在野党赞成法案。在冲锋队枪口的威胁下,国会通过法案授予希特勒独裁权力,四个月之后,希特勒取缔了纳粹以外的所有政党。接着在同年11月,纳粹党在只有自己参加的国会选举中取得了全部661个席位。至此,希特勒建立了对全德的独裁统治,得以启动经济和福利改革。

纳粹德国的经济神话是如何缔造的?

【授权法辩论时,在国会上演讲的希特勒】

作为扩大集权的一环,纳粹党于1933年5月成立了“国家社会主义人民福利机构”,简称NSV。这一巨型机构统筹了全国的福利发放,然而,这个机构是纳粹党的私营机构,其组织方式也是完全按照纳粹党模式组织的。通过NSV,纳粹党吸收了大部分慈善机构,从而将慈善事业也变成了纳粹一党专营的事业

NSV经营的慈善业务范围极广,从老兵、青年与残疾人的福利事业,到给工人子女提供幼儿园,几乎无所不包。个中最为重要的则是“冬季援助事业”,简称WHW。顾名思义,就是在冬天(具体来说是第一年的10月至次年3月)为德国的穷人提供各种援助,其中包括衣服、食物以及用于取暖的煤炭。在“不让一个人受冻挨饿”的口号下,福利供应迅速扩大到全国,纳粹本身也很重视这一援助,纳粹党上台的第一个冬天(1933~34年),即为此支付了约350万帝国马克。

提供完福利,希特勒又推出一系列经济政策来改善失业,希特勒的招数并不陌生,事实上,中文世界的读者可能会感到非常熟悉。仍然是在1933年,希特勒抛出了帝国高速公路建设计划(Reichsautobahn),宣布将建设700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政府声称这一建设是出于战略用途,尽管军队更倾向使用铁路机动。在高速公路的建设工程中,政府尽量减少使用大型机器,以此来尽可能的吸纳失业人口搬砖。到1938年公路网建设的最高峰,有12万人直接参与了建设工程,同时还有10万人参加普通公路的建设。

纳粹德国的经济神话是如何缔造的?

【1933年9月23日,纳粹在法兰克福进行高速公路网开工奠基式】

另外一个刺激点,则是巨额军工订单,1933年时,德国的军费开支仅占公共开支的4%,到1938年时竟占公共开支的一半。大规模的基建和军工建设之下,德国失业率迅速下降,1938年的失业率仅有1.3%。不过,这个1.3%的数据背后是含有大量水分的,对于难以参加基建、军工建设的女性,纳粹干脆将她们赶出就业市场。德国政府提供了一项名为“家庭贷款”的补助政策,每个妇女只要愿意在家生孩子,就可以拿到1000马克的贷款,随后女性每生一个孩子就能减免四分之一的贷款额。如果能生育够四个孩子(这也是纳粹党理想中的家庭形态),贷款自然就全免了。另一招则是针对青年人的,18岁到25岁的青年都要参加为期六个月的义务兵役,如果被拉去服役的话,同样是不算失业率的。

最后,德国失业率的降低一定程度上也跟人们的恐惧心态有关。举个例子,约翰先生原来是某个公司的文员,现在元首在搞公路建设,要让约翰先生去搬砖——约翰先生是不能拒绝的。当时的德国专门有个词用于描述这类不接受组织安排工作的坏蛋,叫做“arbeitsscheu”,大意是不想工作、好吃懒做。对于这类不愿意参加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家伙,纳粹党会给他们挂上黑色倒三角形,跟同性恋、瘾君子划作同类,评为反社会人格扔进集中营。在这样的威胁之下,即便是资源错配,约翰先生也只能不情愿的去搬砖了。此举也达到了强行降低失业率的效果。

纳粹德国的经济神话是如何缔造的?

【集体参加高速公路建设的德国民众】

纳粹德国治下虽然成功改善了失业率,甚至在1938年出现了工人短缺的情况。但是天上不会掉馅饼,同样是在这一年,这一年的政府收入则是177亿帝国马克,支出则高达300亿!

怎么填补这巨额亏空?纳粹采取的手段很简单——直接掠夺,首当其冲的自然是犹太人。

纳粹上台之后,先是通过了特别法剥夺了犹太人参与各类公职的权利,反应较快的犹太人立刻选择了跑路,1937年就有近四万犹太人离开德国。在离开海关的时候,每个犹太人都要被捞一把移民税,而他们的留在德国的地产自不用说,落入了政府的腰包。进一步的“雅利安化”(arisierung,纳粹用语,意味把犹太人的财产变成德国人的。)则从1938年开始,没来得及跑路的犹太人,在政府要求下申报了自己的财产数额,据信这些犹太人的财产合计高达70多亿马克。

1938年9月,德国发生了碎玻璃之夜(Reichskristallnacht,或称水晶之夜)事件。由于一个法籍犹太人在巴黎对德国驻法大使行刺,纳粹党徒借机发起排犹活动,大肆抢夺犹太人的商店。11月12日,作为碎玻璃之夜的延续,戈林向仍在德国国内的犹太人勒索10亿马克“罚款”,作为这次行刺事件的“赎罪金”。当时德国财政濒临崩溃,整个经济体系眼看就要垮塌,这笔勒索给纳粹打了一笔强心针,使他暂时度过了难关。

纳粹德国的经济神话是如何缔造的?

【纳粹党人在犹太人经营的商店上贴上标语。德语大意为“日耳曼人不要买犹太人的东西!”】

另外一个改善财政的方向在外贸,德国当时的外贸模式是为了从东南欧进口原材料,加工后将成品出口到西欧,这就使得德国处在贸易逆差的位置。在时任中央银行行长亚尔马·沙赫特的领导下,德国制订了以物易物的贸易方案,具体说就是和东南欧直接达成协定,用德国的工业制成品交换东南欧的各种原料,此举成功让德国转为贸易顺差国。然而,外贸收入也不能维持德国庞大的军费需求,再加上东南欧国家由于原料价值上涨,纷纷直接对欧美出口,放弃了以物易物的贸易方式。沙赫特的方案便随之破产,他本人不得不在1939年请辞。

到这时,德国的财政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为了保证德国的战争机器和福利体系的运作,希特勒只剩下了以战养战的道路。随着战争爆发,德国人的掠夺也从犹太人扩展到了整个欧洲的非德意志人身上。如1941年德国发动希腊战役占领希腊全境之后,向希腊中央银行“借”走了4.76亿马克,这笔巨款一借出就好似泥牛入海,再也没收回来。被占领的其他国家也没逃过被搜刮的噩运,如荷兰被征收的各种费用竟然比该国全年的财政收入还要多

战时的另外一种抢掠手段则是转嫁通货膨胀。通过在占领区发行无准备金的纸币,德国士兵可以轻易的购买大量当地产品,当时一个德国士兵在前线每月可以得到300马克,而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只有50马克。这些从占领区寄回了源源不断的包裹,里面装着法国的香水,比利时的巧克力,乃至挪威的三文鱼,德国士兵大量购买三文鱼的行为甚至引起了挪威傀儡政府的抗议,以致德军不得不发布限购令,宣布士兵每人每月只能购买10斤三文鱼。

没有参军的德国女性可能是这一时期生活最滋润的人群,尽管德国的工厂人力不足,但是希特勒坚持“传统的价值观”,把妇女留在家里,而是强征斯拉夫人到德国做苦工,整个二战期间约有七百万人被带到德国强制工作。而日耳曼的妇女们只要在家等包裹就好,当时的德国女性人人都以收到战地包裹为荣。

纳粹德国的经济神话是如何缔造的?

【1941年的柏林街头】

纳粹的以战养战体制并没能维持多久。随着1945年德国战败,希特勒缔造的经济神话也随之灰飞烟灭。在这个过程中,德国的普通民众贪心于纳粹提供的福利政策,从而自愿绑在了希特勒的战争机器上,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整个国家被分割占领半个世纪。二战时期掠夺的巨额财产,最终也以赔款的形式吐了出来,据统计,二战后德国向各国支付了约640亿的赔款。

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午餐的背后,往往就是通往奴役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