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几本学习药物的书(六) 2017-02-14 16:13阅读: 论讲解药物,牛人很多。 有鼎鼎大名的朱良春,现代研究中药的殿堂权威,我有他的一本《朱良春用药经验集》,这本书估计中医人都有。 有伤寒大家胡希恕,他对药物的精辟见解,像珍珠散落在他的书里,偶尔捡到,便受用匪浅。 有国家级中药泰斗凌一揆,他的《中药学》编写的很好,我在APP“大家”里发现了它,立刻成了我查药物的首选。 还有当代伤寒大师,方证派的帮主黄煌教授,写了一本《张仲景50味药证》,风靡大江南北,是中医书里的畅销书。 关于黄煌老师的这本书,我再多说两句。 黄煌老师研究药物,与咱们前面说到的邹润安,就是打死都不去做官的那位,他们两个的路子有点像。 咱们前面的文章里说了,邹润安研究药物,是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里有关某味药的方子统统找了出来,挨个对比,看看每个方子的功效有什么共同之处;还有这些方子去掉这味药之后,功效又有什么变化;还有这味药的剂量变化后,方子的功效有了什么变化。 他做了这些绣花的功夫后,一点点推导出了这味药的功效。 黄煌老师呢,他的研究办法也是异曲同工。 举个白芍的例子吧。 黄煌老师把经方里二十多个有白芍的方子都找出来,然后他再把里面药味最少的方子找出来。比如有两个方子只有两味药,一个方子是芍药甘草汤,里面只有芍药和甘草,另外一个是枳实芍药散,里面有芍药和枳实。那么这两个方子有没有共同之处呢?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芍药枳实散治疗腹痛,腹痛也是肌肉挛急。那么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找出来了,就是都可以解除挛急。 这是第一个办法,找药味最少的方子。 第二个办法,是找出芍药这味药量最大的方子。这里面有三个方子,芍药都用到了六两,量最大。这三个方子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可以看出,它们治疗的症状里面都有腹痛,这提示大剂量的芍药可以治疗腹痛。 还有第三个办法,研究这里面有关芍药的加味方和减味方。就是看张仲景在什么情况下把一个药方中加上芍药,什么情况下把一个含有芍药的药方去掉芍药。研究发现,所有加芍药的情况都是因为病人有腹痛这个症状,这提示我们,有腹痛时,张仲景都要用芍药。 还有其他办法,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如研究各个方子里芍药的量和症状有何对应关系等等,我就不细说了。 通过一系列统计学的工作,黄煌老师推导出了芍药的作用是:“主治挛急,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为主”。 大家看,黄煌老师的路子是不是和邹润安很像? 上面说了这么多大师,他们都是研究药物的大家,可惜,读他们的书都有小小的遗憾。 不能说他们讲的不好,他们讲的各有千秋。 譬如凌一揆先生的《中药学》里,对白芍是这样讲的: 首先讲了白芍的性味和归经,其次讲白芍的功效。 他和黄煌教授不同,他对白芍的功效是这样说的: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中药学》的最可贵之处是在接下来的应用部分。 例如对白芍,就针对白芍的三个功效,分别进行了讲解,比如说白芍可以用在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肝气不合、脘腹疼痛、四肢拘挛等,对使用时如何配伍都有介绍。这几乎是有个老师在手把手教你学习白芍了。所以这本书是我的宝贝,也特别感谢“大家”APP把它变成了电子版,可以随时查阅。 可以看出,黄煌老师讲白芍功效,优点是异常简洁,就是治腹痛和解拘挛,缺点是太简洁了,有点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感觉,让人没有回味。为何能治腹痛?为何能解拘挛?黄老师一字未提。 凌一揆先生说出了白芍更深层次的功效,让我们对白芍的认识更深了一层。 我们用杯子打个比方。黄煌老师讲,张仲景在病人需要喝水的时候,都会给一个杯子,所以说,杯子的功效就是用来喝水。凌一揆老师则说,杯子能盛水,所以人们会常常用它来喝水。 可是凌一揆先生的讲解也有缺点,就是言语模糊,让人云里雾里。如敛阴,啥是敛阴?啥是柔肝?这些中医术语,只有中医修为到了一定程度后,才可以看得懂,对于外行人来说,读这些词总感觉是囫囵吞枣,不知所云。 另外,凌一揆先生的这种讲解,像是家用电器的使用说明书,不够形象,不好理解,不进脑子,像我这种记性不好的,老是容易忘。我想,学中医贵在理解,如果搞得像背课文似的,也就没大有意思了。 再说说《朱良春用药经验集》这本书。 这本书里面是朱老一生宝贵的用药经验,讲的很实用,既不是像黄煌老师那样过于简洁,也不像凌一揆先生讲的那样有点高深,实在是学中医的人不可不读的书。 可是这本书也是读了之后容易忘。为啥呢?第一个原因当然是我的记性不够好。第二个原因是这本书重在讲解功效和使用,没有深层次挖掘功效后面的原因。读这本书就像我们老师那种填鸭教育一样,要靠死记硬背。 此时,再回过头来读《本经疏证》时,才觉出了这本书的不同凡响。 邹润安先生呢,他不是像黄煌教授一样,把推导过程写出来。他的书里不讲具体的推导过程,这些都是化在他的肚子里。他在书里讲的,都是他对这味药的核心理解,讲的过程中,会捎带出推导的痕迹。这个核心理解是什么呢? 我们还是拿白芍来做例子吧。 在《本经疏证》里,他上来就讲白芍“破阴结”,白芍的一切药效,都是基于这个“破阴结”的作用衍生出来的。 比如说治腹痛,腹痛是因为腹中阴气结起来,气血被凝滞,白芍把阴气的结破开,气血恢复流通,腹痛就消失了。再比如说解挛急,挛急也是因为阴气结聚,芍药把阴结破开,挛急就没了。 看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对白芍的功效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就像我们都知道杯子这个东西,可是大家谁也没见过杯子。 黄老师说杯子可以喝水,噢,我们就记住了,杯子可以喝水。 朱老师说,杯子不仅可以喝水,我还用它喝过酒,喝过茶,都可以的。我还告诉你们个秘密,我还用它来打过人呢,打在身上挺疼的。噢,我们就知道了,原来杯子不仅可以喝水,还可以喝别的东西,居然还可以打人,这可是秘籍啊。 凌老师说,杯子可以盛水,所以可以用来喝水。噢,我们就明白了,原来杯子能喝水是这个原因啊。 然后邹老师来了,直接给我们拿出来一个杯子。我们一看就明白了,原来能喝水、能打人就是这么出来的啊。知道了杯子是啥东西后,我们就知道,它的用途多了去了,把热水倒在杯子里,拿着杯子暖暖手行不行?当然行。用它盛水浇浇花行不行?也行啊。 所以,你看到《本经疏证》后,是不是要爱死邹老师了? 可是,想说爱他也不容易。 为何? 我们以前说了,邹润安老先生写的《本草疏证》有个缺点,就是读起来太费脑细胞。如果说凌一揆先生的《中药学》写的像是一本厚厚的家电使用说明书,那么《本草疏证》写的像是一本厚厚的推理小说,里面有很多弯弯绕!不仅弯弯绕,还是用古文写的!不仅是古文,里面还全是阴阳之类的术语! 当年我中医底子很薄的时候,读这本书,体力消耗不亚于跑个五千米,感觉自己累的像条狗,看几页就要虚脱了。读这本书,要有一定的根底才行,等水平上来了,读起来才能感觉到它的美妙。 那有没有人既能把中药功效的原因分析的清清楚楚,又能把文章写得像金庸小说般引人入胜呢? 有。 记得几年前,我经常到华夏中医论坛上去逛,有次见到了一篇讲解药物的文章,那感觉,就像段誉见到了王语嫣,嗯,这里省略一百字,大家自己想象吧。 那段时间,正是我读了一些学习药物的书,却感觉没有一本能合我意。就像我们在上面说的,这些书总是有让人遗憾的地方。而这篇文章,正好把我的遗憾给消除了。 文章是谁写的呢?署名是樵翁,一看就知道是个笔名。这位樵翁写了一个讲解药物的系列,有几十篇文章,篇篇精彩。那段时间,每个周末的晚上,我都要登陆华夏中医论坛,找出他的这些文章,神思跟着他的笔触,进入到一个玄妙的世界,不知不觉已到深夜,感觉特别幸福。 樵翁吸引我的,除了他对药性奇妙的理解,还有他在语言表达上的独胜之处。他擅长运用比喻、类比等方式,妙笔生花,把一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让你一下子就明白了。 而且,他的文章也特别对我的脾气。我对填鸭式的药物使用说明书往往感觉索然无味,对于探究药物功效背后的原因却兴趣盎然。樵翁的文章,就是探究药物功效背后的原因,看着他剥茧抽丝分析药物,像欣赏画家作画一样,将药物的深层药性一点点展现出来,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 我不敢说樵翁在研究药物的修为上是顶尖高手,也不敢说他对药性的理解都是完美无瑕的,但他的文章最得我心。 说了半天,这个樵翁是谁呢? 后来我知道了,此人名叫江海涛,比我还年轻两岁,是一位就职于天津某医院的中医大夫。我找到了一张他的照片,给大家看看。 看这张照片,长得有点粗犷,好像和中医的形象对不上号啊。 他还是跟山东挺有缘分的,是山东中医药大学毕业的。据他说,上大学的时候没大用心学中医,倒是醉心于学习武术和京剧,工作之后才开始发奋学习中医的,他发现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武术和京剧的知识储备给了他灵感,让他学习中医的时候进步很快。在他文章里也经常拿武术来打比方讲中医的道理。 后来,江海涛先生把这一系列文章集合出版了,书名叫《药性琐谈》。这本书很快就被我收入家里的书橱,成了我时时不离的伙伴。 写到这里,我的“说说几本学习药物的书”系列就要结束了。 写这个系列,起因是有的朋友希望我介绍几本学习药物的书,而我正好也有点积累,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刚开始写的时候,没想到要写这么长,写这么多,没想到写着写着就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这一篇,总算把这个坑填上了,算是完成了一桩心愿。 最后,我想摘录江海涛先生在《药性琐谈》前言里的一段话作为结束。江老师这段话说出了我内心的一些东西,我与喜欢中医的诸位分享吧。 “中医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没有人敢说哪个理论或观点绝对正确。学习中医的好处就在于它能使我们变成思考者,可以说一旦踏上中医这条船,一生中会有无穷无尽的问题在等着你,经常要沉浸在思考中,让你时而沮丧,时而又兴奋不已。这是和西医不同的地方,西医的大部分东西都是靠学来的,中医仅靠学还不行,学完以后还要思,以完成从道学问向尊德性的转变。研习中医的乐趣可能就在于此。” 补记:因为写这篇文章,我翻开了许久没有读过的《本经疏证》,想看看邹润安如何讲芍药。没想到看着看着竟被吸引了。以往令我昏昏欲睡的文字,竟然散露出光辉,我感觉我的思维也在被它一点点的点亮了。 另外,大家还记得上一篇说《本经疏证》的文章里,我还提过《本草思辨录》这本书吗?在那篇文章里,《本经疏证》像是才华横溢而又楚楚动人的林黛玉,吸引了所有的目光,《本草思辨录》则像是跟在林妹妹身后的丫鬟,在镜头前晃了一下,刚刚露了一下脸,就见不到了。因为这几天了解白芍的药性,我又找出《本草思辨录》翻读,居然发现这位隐身于林妹妹背后默然不语的女子,也是貌若天仙,而且才情不在林妹妹之下。于是生出感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看来,我要把《本经疏证》和《本草思辨录》好好读一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