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千年前的山西高平,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争”。这就是在历史书中比较常见的“长平之战”。历史的梗概我们已无须再重复,战争的著名只是因为那四十万被“坑杀”的赵军。 对历史不很熟悉的人,常以为我们生活的晋城是属于赵国的,提及燕赵的时候总觉得是说我们。晋城那时候其实属于韩国(河南中部,山西东南部),在长平之战中上党太守冯亭胆识过人,将这一带地盘送给了赵国,才有了秦赵之间的这一场利益之争。 本来秦要攻打韩国,韩王吓破了胆,欲将上党一带(十七县)献给秦国。上党太守冯亭临危不惧,不听王命,却将上党一带(十七县)送给赵国,促成了韩赵联合抗秦的局面。赵既然受了这十七县,秦国自然将战争的矛头指向了赵。 赵临阵换将,启用了熟读兵书却“缺乏实践”的赵括,这才有了“纸上谈兵”的成语,也是长平之战最著名的“佳话”。其实,被历史戏剧化了的赵括并不像后人想象得那样不值一提,赵王也不会将四十万兵力交付一个全无能力的统帅手里。 让我们抛开书卷,回忆一下那场战争: 赵在长平之战的另外一场战争中已经损失了五万兵力,老将廉颇采用固守阵地的办法与秦消磨时间,但心急的赵王是等不得这样一种结局的:固守尽管可以不败,却不一定保证必然胜利,当双方的补给都不能满足战争需求的时候,综合国力的强大与否就是直接决定战争的条件。启用少壮派的赵括或许是赵王当时的得意之作,而且初始的几场胜利还是让赵王很开心的。历史的真实谁都难以明辩,当秦将白起用区区三万兵力切断赵军的时候,秦王亲临河南沁阳,组织当地十五岁以上男子悉数至长平助战。 赵军在被困四十六天后企图突围,也就在这次小规模的战斗中,“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赵括一死,四十万赵军尽降秦军,但秦将白起却说:“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 四十万降秦的赵军被坑杀,这是战争最惨烈的一幕。“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尽管后来有人根据晋城当地的口音论证说晋城一带说话有“你坑死我了”、“坑人”,指被别人拖累,陷害等。但大多数历史学家和大众还是坚定地相信,赵军被坑杀确有其事。 若干年后,当唐玄宗李隆基经过长平的时候,收集将士骨头,在此建了一座“骷髅庙”,庙中供的便是赵军主帅赵括。明代之后,赵括被尊为“赵王”,在“骷髅庙”建“赵王庙”。说明后人还比较敬重赵括,给了他一个正确的评价。 赵括生前为帅,死后为王,他在担任统帅期间使“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的功绩岂是在“纸上谈兵”?所以赵军之败虽然有他的责任,但并不是最主要的责任。后人似乎对廉颇很有好感,反而忘记了当时赵王之所以令赵括为帅是因为“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廉颇并没有在与秦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即使换作他,也不一定能在长平之战中取胜。可惜历史是没有假设的,随后邯郸之战的胜利让我们以为廉颇的退场确实是赵王在长平之战中犯的错误,却忘记了这一次,他的对手并不是白起。 历史上,能像白起一样坚持原则,在没有必胜的把握时候决不出战的主帅也是不多见的。尽管他因此丢了性命,尽管我们在用吃烧豆腐来发泄对他的怨恨,但不能否认,他是一个军事天才。赵括和白起的骨气是四十万赵军望尘莫及的,如果他们能像两人一样,就不会有被坑杀的厄运。四十万赵军在敌人面前,不去抵抗,却缴械投降,无论怎么解释,都是可耻的。这才是赵军最大的失败!!! 当投降的那一刻,他们在想些什么?当被坑杀的那一刻,他们又在想些什么?今天的我们重读这段历史,该想些什么?长平之战值得我们总结的,难道仅仅是一个纸上谈兵么? 何江涛 2004年6月5日 这是一篇十年前的旧文。重新发出来,是因为最近央视在播出纪录片《喋血长平》,央视一套播出的《大秦帝国》也正播到了长平之战这一段。我常常反思,为什么历史上那些做了正确选择的人,历史却没有给他们一个正确的评价。比如赵王,比如赵括,他们真的做错了么?他们的选择有错么? 在历史上名声不错的廉颇,在若干年后投靠了魏国,又投靠了楚国。最终老死楚国。战死沙场的赵括,却落了个“纸上谈兵”的骂名。 由此,我想到了明末的袁崇焕。袁崇焕是抗清英雄,被大明朝廷凌迟处死的时候,京城的老百姓还争相抢夺袁崇焕的肉吃,以为快事。直到乾隆的时候,才给袁崇焕翻了案。 站在历史面前,尽管真相清晰,很多人也难以获得正确的评价。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好名声呢?我们又如何,才能看清历史真相呢? 何江涛 2017年2月28日 于泽州城北逍遥楼 唐代诗人陈子昂登泽州城北楼时,感怀长平之战,写下一首《登泽州城北楼宴》。 平生倦游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