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分析】:腾讯大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慢慢来别急go 2017-03-01

腾讯自成立以来,非常重视员工的学习与发展。20078月,腾讯学院正式成立,为所有员工的学习与发展搭建平台,致力于成为互联网行业最受尊敬的企业大学(见图表1、图表2)。


经过多年的实践,对于互联网人才的培养,腾讯学院有一些自己的体会。

企业文化要全面渗透

腾讯除了为每位新员工配一位导师,在辅导专业技能的同时帮助新人们了解腾讯文化外,还会安排他们参加一系列丰富完整的新人培训,其中有工作经验的新人会经历一个项目——“腾讯达人”访谈。新人入职的第一周可自由组合,随机采访公司内的老员工,请他们讲述在腾讯的经历和故事,感受老员工对腾讯文化的切身体会。通过这种感性且近距离的接触,深入理解腾讯文化。最后,新人们要把访谈结果带到“企业文化”的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达人故事。经过几年的积累,将这些案例整理成书——《达人秘笈》。

另外,在后备干部的培养项目中,专门安排了经营理念、管理理念研讨沙龙等活动,让学员与腾讯的创始人和高管互动,更深入地了解腾讯文化背后的故事,加深对腾讯文化的认知。


核心人才需重点培养

腾讯一直都非常注重从内部盘点和发掘有潜质的员工,并重点培育,特别加强在实际工作中的岗位锻炼,以培养出一支核心人才队伍和优秀的管理人员。

2006年开始推出“潜龙”“飞龙”“育龙”系列,不断培养内部不同层级的储备干部。后续推出“攀登”“飞跃”项目,不断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中的潜才。通过评测中心、行动学习、面授课程、研讨沙龙、标杆学习、压担子等多种培养形式的混合设计,全面快速地提升核心人才的相关能力。


培训形式应丰富有趣

单一的课堂学习难以在这样一批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中产生效果。一方面,除了面授学习、e-learning课程、直播课堂,腾讯还在努力拓展学习渠道,比如正在建设移动学习平台等;另一方面,为了有效提高员工参与的兴趣,设置了多种丰富有趣的人才培养形式。


创意马拉松

腾讯学院会定期在员工内发起创意马拉松,将有想法、有兴趣的员工组成不同的创意战队,每个战队都将经过几十个小时的连续作战来实现他们共同的创意,最后,向公司的核心专家团汇报,评选出最优项目。这些项目可能会帮助公司的某些产品找到新的发展方向,这个活动也有效营造了公司的创新氛围。


BarCamp研讨会

BarCamp研讨会的方式被引入在腾讯学院的各个培养项目中,这是一种由参与者提供议程内容,参与者相互分享经验的工作坊。研讨会的焦点在于如何解决大家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通过彼此的分享、支招,共同解决实际困难。


量身定制领导力项目

2013年,针对公司的技术干部群体,量身定制了一个领导力发展项目,结合“赶集场”的面授研讨,研发出18个管理情景案例,同时通过PC和开发的App(取名“蜘行”,取“知行合一”之意),请大家在线上进行练习和讨论。

实践中,学员们还使用了结对子、学习圈等多种丰富多彩的培养形式,寓教于乐,充分调动互联网从业者的参与热情,有效提升了学习效果。


课程内容注重实用

目前,腾讯学院共有360多门内部开发的面授课程,多数为半天以内,保证在尽量不占用员工太多工作时间的前提下,加速员工成长。在腾讯,人均学时不再作为核心关注的指标,更加关注课程内容和学习效果。通过不断挖掘工作中的典型场景,打造短小精悍的实用课程。比如一门包含三四个管理话题的管理课程,以前要用两三天,现在我们会进行拆分,将不同话题拆分为单独的小课程,半天即可深入探讨一个话题的模式。


课程设置“短、平、快”

腾讯学院对现有的2600多门网络课程秉承着“短、平、快”的思路进行设置,力求做到碎片化网络课程,提升日常学习的有效性。比如把课程进行碎片化,组编成不同的小话题,每个话题时间在五分钟以内,再加上标题,使学员易于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