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欣赏】舞剧《白毛女》

 街心舞苑 2017-03-01

白毛女舞剧上世纪40年代初,河北阜平一带流传着一个关于'白毛仙姑'的传说:一户穷人家的闺女被逼去地主家当了侍女,在地主家受尽折磨。她找机会逃出了地主家,躲进深山。后来,她头发变白,成了'白毛仙姑',惩恶扬善,法力无边。1945年,西北战地服务团把'白毛仙姑'的传说从晋察冀前方带到了延安。当时,鲁迅艺术学院的院长周扬听说了这个故事,当即决定以此为题材创作一部歌剧。于是,贺敬之、丁毅执笔写了剧本,马可、李焕之、刘炽等担任作曲,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了五幕歌剧《白毛女》。

    1945年4月,歌剧《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举行了首场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后来,歌剧《白毛女》的主创对剧本作了修改,形成了这样的剧情:1935年除夕,河北杨各庄贫农杨白劳外出躲债,回家后被地主黄世仁逼死,其女喜儿被抢到黄家。喜儿的未婚夫王大春痛打了狗腿子穆仁智,投奔八路军。喜儿在将被卖掉之际得到张二婶的帮助,逃往深山,苦熬3年,头发变白。1938年春,大春所在部队来到杨各庄,喜儿获救,终于报仇雪恨。

    1965年,上海舞蹈学校的艺术家们根据歌剧《白毛女》创作了芭蕾舞剧《白毛女》,胡蓉蓉、傅艾棣、程玳辉、林秧秧等担任编导,严金萱等作曲,蔡国英、顾峡美、石钟琴、凌桂明等主演。芭蕾舞剧《白毛女》保留了歌剧《白毛女》中的基本人物关系、戏剧冲突以及歌剧的大部分唱段和音乐,成功地浓缩了情节,大量运用中国民间舞蹈、古典舞蹈的动作,使之与芭蕾舞艺术相结合,一经演出便在全国引起轰动,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1966年11月,'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在北京召开'首都文艺界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大会',芭蕾舞剧《白毛女》等八部文艺作品被定为'革命样板戏'。演员精湛的表演加上政治上的大力推广,芭蕾舞剧《白毛女》迅速红遍了全国,成为中国芭蕾舞剧的经典之作。

    1979年,在芭蕾舞剧《白毛女》剧组的基础上建立了上海芭蕾舞团。

197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了电影--芭蕾舞剧《白毛女》,导演:桑弧;编剧:上海市舞蹈学校《白毛女》剧组;演出:上海市舞蹈学校;独唱/朱逢博;主要演员:茅惠芳(饰喜儿)石钟琴(饰白毛女)凌桂明(饰王大春)等。

    一部充满了革命激情、歌颂工农兵革命斗争的作品,在沉寂了十几年后,从九十年代以来依然吸引着不同年龄阶层的人士,其贡献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本身,二是故事本身的精神。

    在舞剧形式上,芭蕾舞《白毛女》不仅保留了原歌剧中的'扎红头绳'、'北风吹'等脍炙人口的唱段,还创作了好些独唱、齐唱、合唱,用以刻画人物,渲染气氛。这种将声乐引入芭蕾音乐形式中的探索,不仅在舞剧的表现力上显得更丰富,更充实,由于语言本身的特殊色彩,也就使舞剧音乐的民族性更加突出。

    在创作手法上,《白毛女》不单直接采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和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还将戏曲音乐素材、唱腔、表演手法、技巧等用到音乐和舞蹈编排上,因而建立了一种特别的风格。这种以民间音乐为本的创作手法,具有一种民族的生命力,也就很容易地引起广泛群众的共鸣,此外,在西洋管弦乐中加入中国管弦乐器的做法,亦增添了民族色彩。

在音乐设计上,《白毛女》是很成功的例子,其原因是剧中人物的主题旋律,不仅动听,而且音乐形象和人物性格配合,音乐发展和剧情发展亦结合得很有戏剧性效果,情节发展颇引人入胜,并且脱离了舞蹈而单独存在的芭蕾音乐,在欣赏上却更能引人遐想。

    这种遐想的引发,可以说是音乐与故事本身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于对强权、对恶势力的抗争,这种具有强烈革命斗争意识的精神,虽然难免会使人敏感的回忆起令人恶心的残酷政治权力的斗争,但《白毛女》的革命精神,却是发自老百姓,发自民间的,和政治权力的争逐毫无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