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夷长技以制夷

 q1338 2017-03-01

从鸦片战争开始,面对已经工业化的欧洲文明,清朝屡战屡败,朝堂之上也不乏拥有远见之人,他们提出了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希望效仿欧洲科技来达到和他们同样的高度。虽然历史的结局告诉我们,清朝最终还是失败了,但这一举动无疑是无比正确的决策,那么,回溯历史,我们来看看,清朝当时为了富国强兵究竟学到了哪些军事技术?

枪支篇

从14世纪到19世纪,西方的火器一直稳步发展:从火绳枪到簧轮枪,从燧发枪到击发枪;从滑膛枪到来复枪,从膛枪到后膛枪。相比之下,中国军队却一直在使用火绳前装滑膛枪。约翰·巴罗嘲笑清军的火枪“完全是老式葡萄牙火枪的式样”。在战场上.清军的主战枪械——兵丁鸟枪面对英军几乎成为烧火棍,

师夷长技以制夷——清朝究竟学到了些什么(枪支篇)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装备了当时世界上两种先进的军用枪支,一是伯克式前装燧发来复枪.一种是布伦士威克式前装击发来复枪,但其主战轻武器依然以燧发滑膛枪为主。《澳门纪略》中对洋枪介绍道:“鸟铳有长枪,有短枪,有连环枪,发时多自来火。自来火者,小石如豆,度函外铁,牙摩戛.则火激而铳发。”文中所说的自来火,指的便是燧发枪上的燧发机。由于清军并不装备燧发枪,因此这种新颖的火枪时常会引起中国人的好奇。欧洲间谍郭实腊在第二次侦察中国海岸时,曾碰到几个中国人,“他们对于我们(指郭实腊等人)鸟枪的构造大感兴趣,因为这跟他们的火绳枪迥然不同。”

清朝皇帝很早就见识过西洋火器的精良。早在康熙年间,“昂里哑国”便进献过琵琶鞘火枪,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出使中国时也向乾隆皇帝进献了一批先进火枪。这些火枪装饰得非常华美.射击非常精准。其他国家如法国、荷兰、俄国等也向清廷送了火枪,清廷皇宫中藏有荷兰改鞘枪、双筒火枪、四筒火枪、燧发枪、燧发手枪、扣刨击发枪、自来火手枪等多种型号的枪械,还有各种西方火药袋和大小铅丸。然而,这些精利的西洋火器却仅仅被当做宫廷的时髦摆设和皇族们的把玩之物.成为了一种奢侈品.其远超清军火器的威力并没有让皇帝产生丝毫的紧迫感。

到了鸦片战争时,清军在战场上完全抵挡不住英军的火枪。负责指挥清军浙东反击战的扬威将军奕经在其奏折中描述了英军手枪的强大火力:“乃该逆等均携有手枪.长不过数寸,一发双声.循环不断,我兵间有受伤……而该逆等手枪火箭速而且多,较之火炮鸟枪尤为凶猛.以致力不能支,乃复退出,”镇江之战中,清军的抬枪队集中三倍于敌的兵力与英军对射,尽管进行了突袭,且作战顽强,但依然遭到英军轻武器火力的反压制,最终不得不撤退。

师夷长技以制夷——清朝究竟学到了些什么(枪支篇)

鸦片战争

面对与英军在火枪上的差距.与引进西方火炮一样,清朝方面对洋枪也开始积极进行购买和仿制。其实清代中外交往以来,广东十三行对西方洋枪一直有进口。关于进口洋枪需克扣的税银,据《粤海关志》载:“大洋鸟枪每支比千里镜一个,每个四钱。小洋鸟枪每四支比千里镜一个,每个四钱。”

奕山对购买洋枪一事非常支持.他谈道:“各和火炮一样,光靠购买和缴获洋枪远远无法满足战场的需要.于是对洋枪的国夷人护货来粤.带有大炮鸟枪,其枪炮铸造精良,别有自来火枪,推动机关,即能燃放,无需火绳,较为灵便。当饬洋商及绅士军民,广为购买。”对于那些价值较昂贵的枪支.他也鼓励按价购买,然后由官府来报销。

香山县绅士林福祥曾在战争期间组织义勇参加抗英斗争,他于1841年捐买了若干洋枪呈给当局。但数量不多。他在《平海心筹》中谈道:“兵刃既精于我局.则器械岂籍于夷人?然借彼之矛,攻彼之盾,又不妨以逆夷之物.还逆夷之身。”他提出的这种“以逆夷之物,还逆夷之身”的说法十分类似于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爱国绅商潘仕成也曾向清军捐献洋枪用以作战,为此,奕山上奏为他请赏戴花翎。在林则徐购买的英舰“甘米力治号”上,清军配备了许多进口洋枪.包括滑膛枪、燧发枪,甚至有先进的击发枪。

除了购买之外,清军在战场上还缴获了一些英军枪支,但是数量同样不多。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奕山奏称在与英军作战中缴获了“双头手炮”(即双管手枪);三元里抗英时,义军从英军手上缴获了数支火枪,用之向英军开火还击,击伤了英军中尉贝克雷的手臂;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一月,英军在台湾淡水沉船.清军从船上缴获了一批枪支,据台湾总兵达洪阿奏,共计夺获并捞取“自来火鸟枪十二杆,又七杆枪口旁上插尺许长细尖刀(即枪刺),又双合双口自来火鸟枪一杆……”

仿制工作也马上展开了。户部江南司郎中汤鹏一贯主张火器“宜一律讲求精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他上奏呼吁朝廷:“敕下海疆督抚提镇等官,务须暗用重利买活夷人,得其所以制造火箭火枪及炼造火药之法。”他听闻英夷盘踞澳门多年,在当地流传有制造火器的秘书,因此请朝廷“敕下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密委妥员前往澳门,访得其秘书.为制造火器张本”。他认为“夷伙嗜利如命,当可以重利购其秘书”,一旦得到便立即翻刻,发往沿海各省份.按照秘书来制造火器j如此这般。“庶彼之所长皆我之所有。万一有警,可以相当矣”.,

然而.对于清朝士绅来讲,西洋火枪的构造非常复杂,做工极其精密.按当时清朝的生产能力,很难依样仿制。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耆英在广州购买到“子母双枪”和“六眼小枪”,派千总张攀龙呈送进宫,意请道光帝谕旨造办处设法仿造。道光帝赏玩后.大赞这些洋枪是“绝顶奇妙之品”。不久耆英又为道光帝购得六眼枪两杆.“较前次所进,枪筒长大,亦属灵便合用”。然而,皇帝却对仿造这些制作精巧细致的西洋火枪非常没信心:“卿云仿造二字,朕知其必成望洋之叹也。”

当时国人主要研究的是“自来火机”.即燧发机的制造原理,户部主事丁守存在《西洋自来火铳制法》一文中对燧发机法有非常详细的介绍:“洋夷创为自来火机,以螺丝转嵌火石,以钢板为火门盖,即以出火。内层置大曲钢簧一,小曲钢簧一,垫机一,绾斜齿二。外层小钢簧一,小钢轮一,龙头一,鸭嘴一,螺丝一。底层攀机龙尾一,护机钢圈一。层层密合,皆按弧三角线,取其圆棱恰对,”他虽然夸赞洋枪燧发机“制造可谓工细”,但同时也看出,燧石点火的击发方式依然是“犹精而未尽精也”,存在不少缺点:火石必须经常更换,否则便会击而无火,而且“大风之中,火星随风乱扑;一放不燃,虑其误事”。

师夷长技以制夷——清朝究竟学到了些什么(枪支篇)

同时期的英国火器

丁守存真正看重的是西洋的“铜帽火药法”:“红铜为简,径分许,长分许,中空;底粘白药一层。其铳之信眼,突出一小小钢管,以红铜筒胃其上,后设攀机铜簧等件如前。惟龙头端无鸭嘴.其端下垂.作深分计之圆槽,攀之起,放之下,一击则火出而铳响.其法始万全无弊。”

所谓“铜帽火药法”,指的就是击发枪机。击发枪的发明源自快速引爆炸药的研制成功。1700年和1712年,德国化学家约翰·孔克尔和法国人尼古拉斯·雷米利分别发明了雷酸汞。这种危险物质由于爆炸力太强而最早被视为不适用于轻武器。l 799年.英国人爱德华·历山大·约翰·福熙发现雷酸盐可用于有效点燃火药。

除了对击发枪机的原理构造进行研究外,清朝官绅同时还多方寻找洋枪铜帽内的白色火药秘方。然而,这个秘诀洋人一直对中国人严加保密。道光帝曾指派耆英去购买该药方,却一直没有买到.于是耆英又转告祁顷要他去设法寻找,也同样未果。最终,经过百般曲折,该秘方由一位粤中大吏向夷人购得,并告知了丁守存。丁守存根据这个得之不易的秘方试制成功了白色火药,他对这种火药赞不绝口,称“此西夷数百年泄造物之秘而创此法”。然而,丁守存虽然成功制造了白色火药,但是相应的击发枪机和铜帽却无法成功仿制出来,因此再先进发射药终究还是沦为无用。

枪械的制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时的条件下,清军的枪械制造无论是在枪械设计、细部零件制造、整体整合,还是在枪械的配件标准化上都与英军相差甚远。中国火器的制造依然是中世纪作坊式的,而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已经由作坊式生产过渡到由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化生产.其生产的武器极为精密,特别是在细节上,中国生产的武器根本无法与之相比。近代武器的代差正是体现在细节上,两件外表看来差异不大的武器,制作精良的一方在战场上往往能体现出压倒性的优势。整体上而言,清军在火枪技术比西方要落后两至三代,在短期内绝难追赶,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对洋枪的仿制基本上以失败告终。

————————————————————————————————————————————

附录:

师夷长技以制夷——清朝究竟学到了些什么(风帆战舰篇)

师夷长技以制夷——清朝究竟学到了些什么(水雷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