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品牌:我的配置不输于BBA。BBA:呵呵。 BBA,即奔驰、宝马、奥迪,被称为豪华车三强,在豪华车领域处于绝对优势。截止8月底,BBA在中国整体豪车市场中的占比为69.9%,第二阵营的沃尔沃、凯迪拉克、雷克萨斯、捷豹路虎、英菲尼迪的占比仅为19.2%。 为什么豪华车第一阵营是BBA,而不是别的品牌?要回答这个问题,一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选择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分析BBA比第二阵营好在哪里。 不扯太远,一讲历史就得长篇大论了。我认为,至少在近15年里,BBA的设计团队一直引领整个业界的走向。 宝马能有今天,必须感谢一个人——克里斯·班戈。1992年-2009年,班戈在宝马任设计总监,班戈将宝马从一个稍显传统、绅士的品牌突变为今天的运动、张扬的宝马。 2001年,班戈主导的设计团队推出第四代宝马7系(E65),尝试了前所未有的大胆设计,完全颠覆了传统宝马拥趸们的期待,不再是“长度不同的火腿”,带来的是体型更大的车身、独特的后备箱盖、美国味道浓厚的怀挡和极其复杂的i-Drive系统。 第四代宝马7系(E66),E65为短轴,E66为长轴 第四代7系(E65/66)的“班戈屁股”至今被人非议,但事实胜于雄辩,第四代7系成功地超越了主要对手奔驰S级,E65成为史上最畅销的7系车款。 而班戈开创的开眼角、拉腰线成为那个时候所有厂商模仿的方式。班戈开创的全新设计风格在宝马内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其对设计近乎偏执的理解也遭到了一部分人的反对。由于在概念车设计方向与董事会产生了分歧,班戈离开了宝马。然而时至今日,宝马也在享受班戈时代的红利。 班戈说,设计有三个阶段:理解、相信、看见,这与《一代宗师》中的“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不谋而合。 再来说说奔驰和奥迪的设计:奔驰是感性的,没有表面上的逻辑,是一种感官上的设计语言;奥迪是理性的,每一个特征都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都和其它特征有理性的逻辑。 比如奥迪TT,可以看到从A柱开始向前的棱线从发动机罩到大灯再到格栅,都是连贯的。格栅的第一条饰条与白天行车灯对齐,第二条饰条与车灯下边界对齐。 又如TT的尾灯,其位置、形状是被周围的尾翼、腰线、轮包边界、行李箱盖、牌照坑推导出来的。 奥迪是有逻辑的,设计有对齐、连贯的关系。奔驰则是感性的,比如腰线从头灯伸出来,到后轮前面便消失了。下面的裙线和腰线的弧度与比例关系完全是一种美学上感性的把握。 尾灯的形状也是异形,从功能角度上讲,改变一下形状也是可以的,我们看到的是奔驰设计团队从美学上做的选择而已。 理性、感性没有高下之分,是奥迪、奔驰品牌定位和形象输出的选择。奥迪是“科技启迪未来”,是理性的;奔驰是“The best or nothing”,是感性的。 从内饰上说,BBA与第二阵营相比,最大优势是物尽其用。打个比方,同样都是肘子,小饭店做的普遍比较油腻,里面的瘦肉也不入味。高级餐厅做出来的肥而不腻,肉皮到瘦肉都很有味道。 第二阵营在配置上也是不遗余力,论功能丰富性不输于BBA,但体验差了点,你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个功能还可以做得更好。 BBA把钱花在了很多人看不见的地方——物尽其用是要靠很多看不见的功底支撑的。比如自动空调,bba和第二阵营,在噪音、温控准度、吹风逻辑,乃至按钮质感和反馈都不在一个层次,而这些差异你从配置表中是看不出来的。 BBA的品牌识别,具体到图形、字体都做得比第二阵营更细致。比如奥迪超棒的内饰按键、旋钮的手感,包括大小、行程、阻尼等。再比如奔驰每年投入上百万欧元用于研究座椅打孔样式。第二阵营在这些细节上是所有缺失的。 所以买车时在网上对比配置没什么卵用,只有摸到了车,试驾了,来自BBA的新世界大门才会真正打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