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舞蹈——漳台大鼓凉伞舞

 街心舞苑 2017-03-01

漳台大鼓凉伞舞(芗城区)

大鼓凉伞舞是漳州最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记载:“大鼓凉伞舞”亦称“花鼓阵”,主要流传于芗城区、龙海市九湖镇、颜厝镇、程溪镇一带及台湾省。每逢喜庆佳节,迎神赛会,这些地区几乎每个村落都有这个舞蹈的表演。其扎根之深,影响之广,可谓家喻户晓。

据说大鼓原为闽南漳州地区原住民的战鼓,多用于打胜仗归来庆祝胜利。另一说是明代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先后两次率兵援闽抗倭,每与倭寇交战,漳州百姓擂鼓助威,平息倭寇之后,人们为庆祝胜利,舞鼓欢迎戚家军凯旋。戚家军虽多次敲锣鸣谢,仍未能止住。戚将军乃赐伞遮阳,以表达爱民之情。因此,鼓、伞、锣奠定了舞蹈内容而流传下来。这个欢乐的喜庆场面,使闽南艺人产生了创作灵感,把持伞小伙子改由少女扮演,少女的舞姿和造型不断改进,日臻完美,表演中增加了一对逗人发笑的老夫妻。一种具有闽南漳州乡土味的“大鼓凉伞舞”就这样诞生了。

《台南县志》中就有弄鼓花的记载:“两人一对手,一人持凉伞,一人抱大鼓,凉伞打回旋,大鼓双面打,边打边舞,另有打锣手三、四人围住大鼓,边打边舞之。其状天真浪漫,爽然欲醉,又名弄鼓花。”“弄鼓花”即福建漳州一带的“大鼓凉伞”,在台湾今称为“跳鼓阵”, 是一种没有音乐伴奏及演唱的舞蹈形式。

历史上漳州人曾有迁台四次高潮:其中清顺治十八年至雍正年间(1661—1735年)。郑成功率部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建立政权,其中有大批漳籍将士就地屯垦,并接大陆家眷定居台湾开发创业。许多民间习俗也传到台湾。结合当地的音乐与表演方式、再伴随各种民间小调,传入台湾,而衍化为今日“跳鼓阵”的形态。

漳州大鼓凉伞舞原生态表演以欢快热烈的情绪,粗犷豪迈的节奏,由舞者(八人)出场表演:一将士(鼓手)身背战鼓,一村姑手撑凉伞。伞绕鼓转,翩翩起舞。还伴有一个老太婆手持蒲扇,为将士扇风驱热,一个老头肩挑竹箩,为将士送菜献果,另有四个男女舞者,手执铜锣,随着鼓点,敲打铜锣,绕场伴舞。

表演形式分为:只鼓不带伞,有四鼓四锣,至十六鼓;鼓带伞有一鼓一伞、二鼓一伞,人越多气魄越大。表演者有男有女,男青年为古代武士装扮,胸前挂着长约两尺、直径一尺多的大鼓,双手紧握鼓槌,在鼓的两面交互敲打,步伐矫健,动作有力,整齐划一,鼓声宏亮,动人心魄,充满战斗气氛和必胜信心。女舞者作小旦打扮,头梳双髻,双手执伞。舞时伞罩旋转飘动,配合跳跃步伐,非常优美。粗犷豪迈、气势恢弘。

台湾省跳鼓阵表演以台湾省高雄县内门乡白树林跳鼓阵为例,台湾省台北台东大学研究成果表明:“白树林跳鼓阵”在一、两百年前就已经成立了,此阵主要是因应内门南海紫竹寺观音佛祖绕境而生。

跳鼓阵表演,一般以八个人为基准。即头旗一人,大鼓一人,凉伞两人,铜锣四人。表演时由头旗指挥队形变化,全体队员随着鼓声的节奏,弯腰仰身、跳跃翻滚、锣起鼓落、旗挥伞转。在约二十分钟的跳鼓表演过程中,全场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接着是特技的表演,有叠罗汉、翻筋斗、仰腰咬钱、仰腰点烟、高台倒吊等。有时更穿插“双生摔跤”表演,提升热闹的气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