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密历史上官民三次大规模举家逃难,都去了同一个地方,它到底在哪里呢?

 vug 2017-03-01

苦峪—明代哈密人的避难所  作者:独钓翁


综观明代哈密地方王国110年的历史,人们不难发现忠顺王权虽操于元裔蒙古人之手,而实权却旁落于畏吾儿、回回、哈喇灰各族贵族之手,王权小而贵族权大。各族头目之间、本族头目之间名争暗斗,争权夺利,各不相让。由于内部极不统一,所以在强敌入侵的时候就不能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大敌当前不战自溃,不是城破被俘,就是逃之夭夭。哈密忠顺王实在是一个扶不起的“天子”。


不幸之万幸的是,河西有一个名叫“苦峪”的地方,一旦事急,哈密官民便扶老携幼直奔而去。在那里或暂时躲避,或休养生息,少则一年半载,多则八年、十年,然后有机会再返回来。因此把苦峪称为明代哈密人民的避难所恐怕还是恰当的。
 
   

苦峪城在河西什么地方?据考证大约在今安西县城以东约40 公里处,当年那里平畴千倾,沃野弥望,可引疏勒河水以资灌溉。唐朝末年张义潮的归义军曾在此驻军屯田。经过数百年的沧桑巨变,苦峪城早已是残垣断壁,一片荒芜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对于流亡他乡的哈密难民来说,仍不失为一块净土了。究竟有多少人多少次先后到苦峪避过难,现已无法统计,仅据史料记载,大规模避难就有三次。
 
   


第一次避难发生在公元1460年。当时王母弩温达失里主持国事,哈密为北部强邻瓦剌人攻占,王母率亲属及民众逃奔苦峪避难。难民们在苦峪破城中开始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朝廷救济粮。他们在那儿一住就是六年。直到瓦剌兵退,王母才率众返回哈密。
 
   

第二次逃难发生在公元1472年。吐鲁番“速檀”阿力攻破哈密。掠去王母及金印,畏吾儿都督罕慎率众再次逃奔苦峪。明廷命罕慎率众筑城以居,并赐牛对、籽种和口粮,让他们自种自吃,作长期打算。罕慎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政治家,在王母被虏,王位空虚,朝廷又不完全信任的情况下,他不计较个人名位,全身心地率领民众辛勤耕作,训练士卒,时刻准备打回老家。经过十年生聚,终于一举赶走侵略者,回到哈密。
 
  

 

第三次逃难发生在公元1493年。吐鲁番汗阿黑麻虏去嗣位不到一年的陕巴,再次占据哈密。哈密民众战不能战,守不能守,不得已焚烧了房舍,扶老携幼逃往肃州。明廷把他们和先前逃难来的人,分别安置在苦峪、瓜州(今安西)、沙洲(今敦煌),并赐给牛对、农具、籽种,自种自吃。次后,由于明朝本身已经风雨飘摇,自顾不暇,只好闭关以自保,散居于苦峪等处的哈密人回归故乡的愿望也遥遥无期了。此时占据哈密的吐鲁番汗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不时派兵侵扰河西诸县,居住在苦峪、瓜州、沙洲的哈密难民和当地原住居民一起,多次经受残杀劫掠之害,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着。他们以后的命运如何,因史料缺失就无法记述了。


    

据清乾隆初年重修《肃州志》记载,苦峪城只剩下一座空城。城内杂草丛生,断垣残壁,一派肃杀景象。早已干涸的引水渠两岸,树木还算葱郁,多少留下一点生气。城墙内侧的佛龛佛像依稀可见,那是当年哈密居民信奉佛教、崇信佛法的历史遗迹。
 
   

从乾隆年间到现在又过去近300年,苦峪城遗址连同苦峪这个地名早已消失不存了,但是它作为哈密先民们避难所的这段苦难历史,却是应当让今日哈密人民有所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