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为什么极为推崇道教?

 邓超越梦想 2017-03-01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三家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是历代帝王尊崇的正统哲学,而道家和佛家则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地位。

唐朝开国皇帝独尊道教

相比之下,在中国历史上,佛家虽然也备受推崇,但是始终出于辅助地位,佛学从来没有成为帝王之学,而佛教也从来没有成为国教。道教则不同,自东汉到清代,一直在庙堂和江湖中产生深远影响。其中在庙堂之上影响,以唐代尤甚。唐高祖将道教列于三教之先,唐高宗将《道德经》列为上经,地位高于《论语》,成为国家科举考试的正式考试科目,同时封道教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尊号,足见唐朝皇帝对道教的重视。

然而,为什么唐朝开国皇帝如此重视道教呢?相对于佛教,道教的教义理论虽然远没有佛教圆融,但是道教依然有佛教不能比拟的有点,就是两个字——好用。道教的渊源主要是有两个,其中一个是秦汉时期的黄老思想,还有就是战国燕齐地区的神仙方术。道教就是在黄老思想,辅之以神仙方术的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及其有实用价值。

道教的斋蘸法事可以为统治者祈福消灾,祈祷天下太平;道教的外丹和养生方术可以满足帝王的长生不老愿望;道教的清净寡欲、与世无争的思想,可以为某些官场失意的文人提供精神慰藉,这些都使得道教能够在庙堂和江湖中扎根。

道教及其注重实践价值

然而,道教能够被重视,主要还是因为政治因素。唐朝皇族原本出身鲜卑军户,非名门望族。李渊父子起兵争夺天下时,必须要找到一个望族撑门面。道教祖先老子也姓李,因此唐朝皇室就说自己是太上老君的后代,自己代表天道,这样不仅装门面,也增强了自身军事力量的合法性。

除此之外,道教能和当时的唐王朝产生默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道教有一个谶语的传统。所谓一语成谶,就是道士们通过预言来判断王朝更替,实际上就是为王朝更替造谣惑众。在道教产生以前的王莽时期,术士们就曾编造预言说“刘氏当复兴,李氏为辅”的谶语,于是刘秀和李通就是用这个谶语为背书,骑兵成功。

唐朝在陕西楼官也有一个聪明的道士,叫做歧晖。他在隋炀帝时期就跟弟子们说“天道将改”“当有老君子孙治世,此后吾教大兴”。现在的人看来,歧晖就是为李渊起兵造势。李渊起兵后,他盖李渊提供粮草供军用,还未他祈福。李渊自然很高兴,封歧晖为紫金光禄大夫,新修庙宇,赏赐农田。

佛道两家恩怨情仇纠缠不清

唐朝还有另外一个聪明的道士叫做王远知。李世民还没当皇帝时,出兵讨伐洛阳军阀王世充,途中与房玄龄微服私访道教上清派宗师王远知。王道长对李世民说:“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后来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争夺皇位,以法琳为首的佛教徒支持太子,而以王远知为首的道教徒支持李世民,最后在这次佛教与道教的斗法中,道教大获全胜。这恐怕是盛唐道教复兴最关键的因素。

佛道两教在历史上有过几次论辩,道教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在实践层面,道教的操作性远远不是佛教能够比你的,佛教耍嘴皮子,道教更注重真功夫。所以,中国的佛教实际上都是道教化的佛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