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呼伦贝尔纪行(七)从根河到黑山头

 wdnrqxy 2017-03-01
8月10日一早,前往位于根河市西郊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是日天气晴朗,同前一天一样的蓝天白云,此时的北京还处在酷暑炎夏,这里却已经有秋高气爽的感觉了。
2003年,敖乡由满归迁到现在这片原来叫“三车间”的地方,并由政府出资修建了新的猎民新村。去年,根河市政府开始招商引资,依托敖乡建设“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旅游景区”开发鄂温克民俗旅游。
[转载]呼伦贝尔纪行(七)从根河到黑山头X
敖乡离我们昨晚投宿的地方并不远,大约二十分钟后我们就来到了那里,意想不到的是碰巧赶上了景区开园典礼。刚进入园区大门就被站岗的武警拦住去路,本以为是“领导”光临,要求“闲杂人等肃静回避”,原来是主路马上要走“领导”车队,让我们改走旁边的一条小路。停好车后,首先听到震耳的歌声和音乐,寻声来到一个广场边,看到已经聚集了一些人。主席台在广场北侧的一座三层小楼前,红色的拱门上粘贴着标语:“敖鲁古雅开园旅游高峰论坛暨温泉项目启动仪式”。拱门前铺着红地毯,两侧摆满花篮。起初以为歌声、乐声是播放的录音,定睛一望,话筒前却是一位盛装的女子在引吭高歌,草原的歌手果然名不虚传,歌声用响遏行云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仪式开始,女主持人操着电视广播里特有的腔调,介绍一位位呼伦贝尔和根河市的官员发表讲话,直到所有的讲话结束,释放气球、点燃礼花时才体会到一点儿舒畅和轻松。最后的助兴节目是一架橙色的直升机环绕会场上空飞行,不断抛洒下花雨,现场广播里介绍共是“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其中有的内藏小礼品。当日由于有风,加上直升机盘旋搅动的气流,纸花四处飘散,人们在广场上追逐捡拾,为本来枯燥、呆板的仪式增添了娱乐气氛。
庆典结束,我们随着人流进入广场西侧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民俗博物馆,工作人员错把我们当成了来宾,结果连门票钱都省了。进入展厅入口,迎面是一块用浅色兽皮做成的展板,上面的文字介绍说敖鲁古雅鄂温克人400多年前来自西伯利亚
列拿河上游的泰加林高地,这与鄂温克族学者吴守贵所持“清嘉庆二十年(1820)”的观点不同。另外,1957年5月至7月,以吕光天等人组成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对当时额尔古纳旗奇乾地区的一支使鹿鄂温克人进行了为期40天的调查和观察,在他们后来发表的《额尔古纳旗使用驯鹿鄂温克人的调查报告》中记录了当时共有5个氏族,分别为索罗共、布利托天(包括从中分化出来的固德林)、卡尔他昆、索罗拖斯基和给力克夫,人口136人。经过了五十多年的发展演变,展览说明目前人口为243人,只剩索罗共、布利托天、固德林和卡尔他昆四个氏族,原来的索罗托斯(即索罗拖斯基)已并入索罗共,而给力克(即给力克夫)氏族已经消失了。
[转载]呼伦贝尔纪行(七)从根河到黑山头
[转载]呼伦贝尔纪行(七)从根河到黑山头
上图是民俗博物馆内展出的使鹿鄂温克人使用的滑雪板。滑雪板是冬季打猎时追击野兽不可缺少的工具,天气好时,一位猎人穿滑雪板一天可以行进80公里。滑雪板主要以轻便而结实的松木制成。早期的滑雪板只是一副光板,后期的底部覆有一层犴皮(图中左侧的一副),板中间绑脚的带子是由犴腿皮做的。传说鄂温克人早在勒拿河时期就已开始使用这两种滑雪板了。
[转载]呼伦贝尔纪行(七)从根河到黑山头
上图远景深色的房屋是猎民的新居,下图远景是鄂温克民俗博物馆。景区的建筑风格有些怪异,据说是按照北欧饲养驯鹿的萨米人的房屋风格设计的,透着一股不搭界的洋味儿。

展览表明,近30年来,饲养驯鹿逐渐代替狩猎成为了鄂温克猎民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目前他们拥有驯鹿约1200头。这些驯鹿是中国唯一的,也是全球分布最南端的驯鹿种群。说到驯鹿,不得不多写几句。驯鹿又名角鹿,雌雄皆有角,主要分布于环北极地区,包括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的广阔山地、林区和苔原。驯鹿俗称“四不像”,即鹿角、马头、驴身和牛蹄。它们性情温顺,主要觅食苔藓类植物,夏天也喜食蘑菇等菌类植物,适宜在寒冷地带生存,善于在沼泽、森林和深雪中行走。早在贝加尔湖周围地区生活时,鄂温克人的祖先就将野生驯鹿逐步驯化为半野生、半家养。经过驯化后的驯鹿成为鄂温克人乘骑、载物的主要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在迁徙、狩猎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饮用驯鹿奶,在猎物稀少时,宰杀驯鹿食肉,因此驯鹿也曾是他们主要的生活资料。此外,驯鹿还被用作献祭、嫁妆和聘礼。历史上,驯鹿伴随使鹿鄂温克人一起离开西伯利亚勒拿河流域,来到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并在这里繁衍生息直至今天。在前述吕光天等人的调查报告中,谈到鄂温克老人回忆,1892年9月间,驯鹿都得了疥癣病,致使鹿毛掉尽,在严寒的冬季绝大部分冻死,使鹿鄂温克人的生活遭遇了极大的困难,被迫停止传统的狩猎生产。有的在河畔定居,靠捕鱼为生;有的给俄国人当雇工,从事农牧业劳动。直到五年后的1897年,市场上貂皮价格飙升,鄂温克人向俄国人借了一冬的口粮进山打貂,赚到钱后,从阿玛扎尔河(在俄国境内)的鄂温克人那里买来了驯鹿,才恢复了游猎生产,随着驯鹿的逐年增多,生活有了好转。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使鹿鄂温克人与驯鹿结下了不解之缘,是驯鹿将他们留在了山林里,并使他们独特的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
[转载]呼伦贝尔纪行(七)从根河到黑山头当“领导”们讲话时,孙老弟在广场四周闲逛,看到了几头景区内供人观赏的驯鹿,但当我们闻讯找去时,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很遗憾没能拍到照片。这张照片来源于网上。
博物馆的展览还着重介绍和展示了使鹿鄂温克人的萨满教信仰、桦树皮文化等,并设专门的展厅现场制作和出售桦树皮工艺品。
[转载]呼伦贝尔纪行(七)从根河到黑山头
沿301国道从根河市区到额尔古纳市黑山头镇大约190公里。地图选自《内蒙古自治区地图册》“额尔古纳市和根河市”(星球地图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其中的“黑山头古城”标错了位置,应该在黑山头镇西北大约10公里处,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产品质量下降也包括文化产品,是各领域、全方位的。
上午10点半,离开敖乡前往黑山头。从根河市到额尔古纳市的黑山头镇,这条301省道基本上是沿着根河修建的。关于“根河”的得名,一种说法认为是蒙语“葛根高勒”的谐音,意为“清澈透明的河”;另一种说法认为是汉语和通古斯语的混合词,“根”是通古斯语直直的、没有分叉的意思,“河”自然是汉语,合起来的“根河”是古人对这条河流形象化的称谓。在这一段旅途中,风景的主题就是河流、湿地、圆浑的山岭和金黄色的麦田,在接近额尔古纳市的一段路上再次看到了浅紫色的水飞蓟花海,艳丽色彩令人兴奋不已。
[转载]呼伦贝尔纪行(七)从根河到黑山头
[转载]呼伦贝尔纪行(七)从根河到黑山头
看到窗外不断掠过的湿地,与孙老弟说起了额尔古纳市湿地公园那块“亚洲第一湿地”的石碑。来之前,看过博友左慈戏曹先生的博文《从中蒙边界到中俄边界》,其中对根河湿地号称“亚洲第一”认为名实不符,并提出了批评。孙老弟则认为,根河湿地东起根河市郊,西达黑山头附近的四卡,全程绵延200多公里,湿地公园只是目前为了便于观赏湿地风光而开发的一个景点,仅为全豹一斑,因此号称“亚洲第一”当名下无虚。我以为言之成理,决定今后几天有条件上网时,就这个问题向左慈先生请教。
妻还是因为昨天饮食不调胃不舒服,并伴有轻微的低烧。中午到达额尔古纳市,一行人特意迁就她找了一家粥店,粥和馅饼之外点了两个炒菜。这已是第二次来到额尔古纳,本次旅行全程刚好在地图上画了个“8”字,无意中使它成为中心的那个交点。上次就餐遭遇黑店,这次又添了不愉快,菜里的牛肉硬得嚼不动,而且还有一股哈喇味儿,尝了一口就没再动箸。跟老板娘反映后,最后结账时只给减了两块钱。两次的经历使我对这座小城难有好感。
下午3点到达黑山头镇,住进家庭旅馆。与孙老弟商定,先休息一下,待太阳西偏,凉快以后去黑山头古城遗址。

孙老弟说我是第一个要求去古城遗址的客人,这么多年来他还从未去过。老板娘就出生在古城边的小村,孙老弟向她问路后,又唯恐走错,拉上了老板娘的弟弟,一位放暑假的大学生给我们做向导。车从小镇穿行而过,东西大约有1公里,由于地处前往满洲里的必经之路,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兴起,这座边境小镇才逐渐地热闹起来。镇中心赫然屹立着几栋俄式小楼,听孙老弟说是档次不低的度假村,每天还有俄罗斯歌舞表演。在镇西下了公路,走上一条斜向西北的沙石路,从地图上看这条路应该通向边境的四卡。中间通过一座铁桥,桥面仅供单行,跨度有五十多米,车行其上,发出擂鼓一般的声音,从桥两侧望去,下面就是滔滔的河水,汹涌向西南方向流去,向导说是根河,可以想见这里应该是它最后一段旅程,往前就要最终汇到额尔古纳河了。
[转载]呼伦贝尔纪行(七)从根河到黑山头
黑山头古城遗址离路边大约有一百多米,远远望去残墙上包裹着茂草,隐约可以看出城墙上的马面。向导说这里平时只有一位老人看着,白天老人外出放羊,就没有人了。走近看,夯土结构的残墙大约有2~3米高。城外向东的铁栅栏门上没有上锁,向导下车拉开门闩,我们就开车进入了古城的东门,这里所说的“门”,其实只是一个豁口。眼前的荒草足有半米高,环视了一下,城内面积不到半平方公里,除了东北角几间守护人的平房外,看不到任何其它建筑。我们折而向南,在南门外停了下来,左手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1991年7月立,上写“黑山头古城”。在它的东侧四五十米的地方立着一块黄褐色的巨石,上面写着红色的“哈撒尔古城遗址”几个字。由于黑山头古城遗址至今没有进行正式的考古发掘,有关断代、种族族属和历史作用等方面史学界都还存在争论,认为是成吉思汗大弟(一说二弟)拙赤·哈撒尔(也写作哈撒儿、合撒儿、哈萨尔等等)及其家族后裔居住的城池只是目前一种略占上风的说法,因此文保碑只写“古城遗址”的做法是严肃的,而后者显然是不可取的。除上述说法之外,还有辽代皮被河城、札木合(曾与成吉思汗争雄)的城池、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王城和明代鞑靼人苦列所建坚河羁縻卫所等几种说法。每种说法都言之凿凿,也都存在不足,因此目前很难形成被普遍认同的论断。
[转载]呼伦贝尔纪行(七)从根河到黑山头
我们都忽略了一个细节,就是刚才向导没有与我们一同下车。这时成群的蚊子如风如雾般向我们扑来,几个人中只有我穿着短裤,于是成了被攻击的目标,在我对着石碑拍照时,妻和女儿不断在我的身旁轰赶、拍打着蚊子,就是这样仍然被咬了几个包。我还想寻找有关文章提到的内城中央宫殿的柱础,跑回车旁去问向导,他却说什么也不摇下玻璃更甭提下车了,看来是深知这里蚊子的厉害。在大家的催促下,我悻悻地返回车里,蚊子居然追击过来有的甚至进入车内。孙老弟开着车在城内的荒草中为我寻找着柱础,最终没有找到。在离开古城返回的路上,摇下车窗,巨大的气流才把潜伏的蚊子吹了出去。我和孙老弟开玩笑说,如果逮住罪犯,不用刑讯逼供,就把他脱光衣服扔到这个古城里喂蚊子,不怕他不招,大家都笑了。
[转载]呼伦贝尔纪行(七)从根河到黑山头
回到住处,妻由于身体不适躺下休息,看看时间尚早,按孙老弟的介绍,我和女儿前往小镇北面的河边。中间穿过一片开阔平整的牧场,牛马静静地埋头吃草,还有三五成群骑马的游客。俗话说“看山跑死马”,感觉对面的山就在眼前,但真正走过去将近有两公里,越往北走人越少,最后只剩我们两个人,好几次由于胆怯想返回,最终还是坚定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为了防止陷入沼泽,我们特意沿着车辙印前进,偶一转身,看到不远处一对青年男女在亦步亦趋地远远跟着我们,原来他们也是没有勇气单独前往,看到我们刚好作伴壮胆。终于来到了山下,面前的根河已经漫上了河岸,哗哗的波涛声更显出这里的宁静,斜阳映照下,水面上泛着银色的波光。不远处的女孩背对河面,摆出动人的姿态,小伙子手持相机为她留下这段美好的光影。
[转载]呼伦贝尔纪行(七)从根河到黑山头
妻没有去吃晚饭,女儿留下陪她。我和孙老弟先到镇上的超市里买了方便面给她们送回来,然后去了一家小店。两周前,孙老弟曾同一位台湾客人在这里吃过,据说手把肉28元一斤,可进门一问老板,已经涨到35元一斤了,那也够便宜的。可是客人太多,只有夫妻两人经营,实在忙不过来,加上厨房就在屋内又通风不好,很热,于是我们决定另找一家。没想到我们竟一直走到了镇子西边。店里只有我们一桌客人,手把肉38块钱一斤,要了两斤半。孙老弟说蒙古人是蘸盐水吃的,我也觉得酱豆腐、韭菜花太夺肉味,于是向老板要了一碗盐水。可是真吃起来水气太大,后来改为蘸精盐,感觉非常好。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非常惬意。我心中忽然问自己,莫非我的前世是个蒙古人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