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录片:从理论平台到创作实践 市场呼唤文化承载

 风虎神韵114 2017-03-02

纪录片:从理论平台到创作实践 市场呼唤文化承载

2011年11月25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于帆
    日前举行的第十一届四川电视节上,备受关注的“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揭晓,尽管国内作品斩获不少奖项,然而几个压轴大奖均被国外作品夺取。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学生作品中普遍存在“共性太多、个性不够”的问题,同时也指出国内纪录片作品在题材、个性、制作技术等方面的差距依然明显,发展任重道远。 

    此种现象也反映出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同目前影视教育相脱节的情况。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系与北师大纪录片中心联合主办了“纪录片大师工作坊”,针对高校纪录片专业学生以及从业者进行为期一周的专业培训,以期构建与国内外纪录片大师对话的平台。北师大影视传媒系教授王宜文在开班仪式上表示,国内高校在纪录片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尚有很大的不足,特别是在规范性、专业性和国际性等方面有严重不足,亟须在教学意识和操作培训方面有较大提升。这也是举办“纪录片大师工作坊”这一项目的初衷。 

    实际上,依托于央视纪录频道,国内纪录片的受众群体并不在少数,比如大学生就是对纪录片由衷热爱的一群人,如何培养中国的纪录片人才,如何令中国的纪录片叫好又叫座,在创造票房价值之外创造精神价值,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从理论平台到创作实践 

    谈到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整体情况,王宜文认为,中国纪录片发展不均衡,一些作品技术与艺术水准很高,可以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总体水平不高,纪录观念和市场体制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而北师大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针对目前影视产业的发展现状,犀利地指出目前在影视教育当中存在一些失误:在从事纪录片教学的院校,更多是在教材上强调大师理论,而忽略了教会学生用影像去讲故事。因此他认为,高校今后在教育方面需要转型。 

    “纪录片大师工作坊”应该算是提供了一次转型的契机。据了解,本次工作坊邀请了韩、中、日电视节目制作论坛常任组织委员长郑秀雄、日本NHK环境科学组高级制作人白川友之、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副总监周艳等国内外专家集中一周时间讲授包括纪录片创意策划、项目筹备、制作、文本、传播等创作和营销各个环节的内容。据王宜文介绍,工作坊以整合纪录片业界高端资源和教育资源,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为宗旨,与全国影视教育界通过具体的教育实例一起探讨纪录片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是要培养出主流的纪录片团队,让纪录片在对市场寄予厚望之外,同样达到传递文明的艺术标准;二是不仅是对从业者进行技术的培养,更是培养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还原一个健康文明的媒介生态;三是让从业者熟悉制作纪录片的全部流程,熟悉纪录片的全产业链。”张同道明确表示,“纪录片大师工作坊”并非纪录片学员的速成班和训练班,而是一个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交流平台。 

    其实,对于大学生来说,能够有机会了解国际发展趋势,掌握纪录片拍摄技巧十分必要,但仅限于国内高校单纯的理论教育,很多实际拍摄、市场运作经验是无法学到的。在不久前首届重庆国际纪录片发展论坛上,国家地理频道亚太节目总监李美仪就表示,现在是娱乐大众的时代,纪录片创作人才和受众群体都需要从基本的学生时代开始抓起。 

    市场之外呼唤文化承载 

    张同道曾在《真实的风景:世界纪录电影导演研究》一书中这样写道:“纪录片是电影的长子,而今沦落为故事片的穷兄弟。然而,纪录电影的独特价值与社会功能却是故事片所无法取代的。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纪录电影总是首先站出来,记录时代,见证历史,担当社会的良心。”不可否认,纪录片始终应当成为文明的纪录者、文化的传承者、价值的传递者,但目前纪录片在市场上所表现出的尴尬,说明观众在娱乐时代里将纪录片遗忘了。 

    据报道,角逐本次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的共有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部纪录片,参评国家和参评数量创历史新高。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纪录片制作水平上去了,但相对于国外纪录片,题材过于中庸,过于平稳,缺乏尖锐之作。面对日益繁荣的影视产业,纪录片的生存却面临着难以出现精品和在海外难以广泛有效传播的问题。 

    在“纪录片大师工作坊”授课期间,张同道提出,纪录片创作也许并不能拯救文化,但却可以为我们留存、纪录这个时代的多元变化以及人们的痛苦和挣扎。因此,他称北师大这次举办的“纪录片大师工作坊”是为了重塑艺术的光荣,期待纪录片能够在市场之外,回归文化和艺术的本质,探索如何“让世界欢乐的同时,也不至于堕落”。 

    记者采访到参加了本次工作坊的学员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曾庆江,他表示,这次培训对纪录片的发展形态是一种全景的展示,对于他来说,最大的启发就是应该用多元的观念和多元的技巧去对待纪录片,并修正之前对纪录片的极端认识,他认为纪录片完全可以叫好又叫座。 

    由“大师班”开始推动人才自觉发展 

    从2001年开始至今,10年来中国纪录片发展一直处于低谷时期,在未形成市场规模的现状下,业界仍然在尝试勇敢的突破,在张同道看来,选择普适的价值观、坚持高贵的艺术品质是纪录片能否成功的关键。然而,对纪录片人才的培养更为重要。为此王宜文强调了此次“纪录片大师工作坊”的主要目的:观念开拓,通过与被邀请的纪录大师们的直接交流,激发创作灵感,明确创作思路;培训一种专业的规范的纪录方法。其中,如何以专业、规范的方法进行纪录片创作,成为此次工作坊最重要的诉求。“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想法,而在信息膨胀的时代如何表达却成为问题,表达给谁看?如何实现有效的表达?这些是问题的关键。”王宜文相信,专业和规范的创作,对从事纪录片创作的年轻人来说,是成功的开始。 

    目前,国内针对纪录片创作的培训班不在少数,谈到此类培训项目是否能真正为纪录片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帮助,王宜文表示,各类“大师班”的出现说明中国内陆影视界注意到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大师绝对不是仅凭“大师班”就可以造就出来的,这只是一个契机,从搭建一个高端平台开始,有效地推动人才的自觉发展。 

    曾庆江告诉记者,作为一名从事影视教育的老师,工作坊这样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能令高校老师们扩充视界,强化认知,从而实现实践与理论对接。他称此次“大师班”是一次与业界一线人物面对面的零距离交流,更有“活色生香”的意味在其中。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