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春秋】唐代贤母的教子故事

 青梅煮茶 2017-03-02

  我国历代流传有许多著名的母教故事,如孟母三迁、陶母还鲊、欧母教子、岳母刺字等。这些伟大的母亲,在望子成龙的同时,尤为注重爱国情操的培养和清廉家风的传承。封建时代的男性长辈是教子的第一责任人,所谓“养不教,父之过”。但作为家庭顶梁柱的父亲一般在外居多,或游宦从军,或经商求学,对子女的日常教养便多由母亲负责。还有的家庭父亲早逝,母亲更是要独立承担养育教导子女的双重责任。孔子、孟子、陶侃、范仲淹、欧阳修、顾炎武等众多的古代杰出人物,都是由母亲自小教养成人的。


  在唐代,世家大族大都十分重视子女的家教,李晟教女的故事当时传为美谈,称为“西平礼法”;柳公绰治家甚严,子弟秉承训诫,世称“柳氏家法”。感人的贤母事迹在唐代文献中也多有记载,其中的母教故事内涵丰富,发人深省。古代母教更注重对子女道德情操的培养,主要以儒家的“八德”为内容,即孝悌忠信和礼义廉耻,其中有很多值得后人继承借鉴的地方。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中华传统优良家风的今天,我们重温唐代贤母的教子故事,一定能从中引发思考,获取教益。


教子忠义守礼


  据《新唐书·藩镇传》记载,李宝臣本是安禄山的部将,安史之乱后归命朝廷,任成德节度使。但李宝臣与其长子李惟岳一直有不臣之心,最终李宝臣被妖人谋害,李惟岳被部将缢杀。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当李惟岳谋叛时,其弟李惟简派家僮武士护送母亲郑氏奔赴长安,被德宗拘于客省(地方官入京觐见时的居处)。建中四年(783年),朱泚叛乱,占据长安,德宗仓皇避难奉天。李惟简也打算赶往奉天赴难,就与母亲商量,郑氏说:“你父亲立功河朔,官居宰相(中唐以后节度使常带宰相名义头衔,称作“使相”),但他从未到过京师,你兄长又死于人手。你如今到了长安,也未能面见皇上,如果你不能效忠天子,我就没你这个儿子。”郑氏还催促儿子上路,说:“你能死王事,吾不朽矣!”李惟简趁乱斩关而出,一路上与叛军交手七次,艰难到达奉天行在。德宗问他说:“尔有母,乃能从朕邪?”李惟简回答道:“臣誓死报效。”后来便一直追随德宗皇帝身边,从奉天到兴元,护驾有功,被赐号“元从功臣”,封武安郡王,绘图像于凌烟阁。宪宗朝时,李惟简先后做过左金吾卫大将军和凤翔节度使,在任时能维护百姓利益,发展农业生产。李惟简没有重蹈父兄的覆辙,而是在危难关头效忠国家,建功立业,这一切应该归功于母亲郑氏的教导。



  《旧唐书》和《新唐书》的《列女传》都记载了董昌龄之母杨氏的事迹。董昌龄世居蔡州(今河南汝南县),少年丧父,受母亲教养。后来在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和吴元济手下任职,担任吴房(今河南遂平县)县令。当时吴元济割据独立,抗命于中央朝廷。董母杨氏私下里告诫儿子道:“顺逆之理,成败可知,你可要早做打算啊。”董昌龄谋划归顺朝廷而未果,此时吴元济又让他代理郾城(今河南郾城县)县令。杨氏再次告诫儿子说:“逆贼欺天,天所不福。无以前败为虑,无以老母为念。汝为忠臣,吾虽死无憾矣。”不久,朝廷大军进逼郾城,董昌龄举城归顺,并且劝说叛将邓怀金向李光颜投降。宪宗皇帝听说后很高兴,急召董昌龄到长安,正式任命他为郾城县令兼监察御史,赐绯鱼袋。董昌龄哭着对宪宗说:“这都是老母教导有方,臣何能也!”宪宗帝闻言,嗟叹良久。吴元济听说董昌龄反正,立即囚禁了杨氏,几次想杀杨氏而心存畏忌,直到蔡州平叛结束,杨氏安然无恙。元和十五年(820年),陈许节度使李逊上表朝廷,要求表彰杨氏的强干精明、敦行节义,杨氏遂被封为北平郡太君。


  据赵璘《因话录》和《新唐书·藩镇传》的记载,刘玄佐是滑州匡城(今河南长垣县西南)人,其父曾为县吏。玄佐少年倜傥,因犯法而逃亡,后来从军立功,德宗朝升任汴宋节度使,拜检校司徒。刘玄佐虽贵为将相,其母仍每月织绢一匹,以示不忘本。刘母常见到属下官员十分畏惧刘玄佐,就告诫儿子道:“吾向见长官白事卑敬,不觉恐悚。思乃父为吏本县时,常畏长官汗慄。今尔当厅据案待之,其何安也?”刘玄佐听从母亲教训,此后对下属礼敬有加。其母还晓谕玄佐说:“朝廷待你恩情不薄,寄以重任,你务须为国捐躯。”尽管后来刘玄佐被养子毒死,汴州也随之发生兵乱,但他在任时能“始终不失臣节”,这必然与母亲的教诲有关。《新唐书》也因此称刘母为“贤妇人也”。


教子清廉自律


  崔玄暐出身于唐代大族博陵崔氏,高宗时举明经,后擢升库部员外郎。《旧唐书》本传载有崔母卢氏告诫儿子清廉为官之言,话语质朴,情词恳切。


  崔母的表兄辛玄驭曾对卢氏说:“家里子弟凡是做官的,假若有人诉说贫乏,不能自存,这是好消息。若是财货充足,衣马轻肥,这是坏消息。”卢氏非常赞同此言,认为颇有道理。她借此发挥,教导儿子崔玄暐说:“近来看到亲戚中为官者,多拿钱物孝敬父母,做父母的但知喜悦,也不问这钱物从何而来。要是禄俸结余,诚然是好事。若是非理所得的不义之财,这与盗贼有何区别?纵使没有大错,难道内心能无愧吗?孟母不受鱼鲊(腌鱼或糟鱼)之馈,正因这个缘故。你如今坐食禄俸,荣幸已多,如果不能忠于国家,为官清廉,何以立身于天地之间?”卢氏还引用《孝经》中“虽日杀三牲之养,犹为不孝”的话,告诫儿子要恪守本分,做到不骄、不乱、不争,否则的话,即使每天用马、牛、羊这样丰盛的食物来奉养父母,也仍然算不得孝子。最后叮嘱儿子:“特宜修身洁己,勿累吾此意也。”


  卢氏所说的“孟母不受鱼鲊之馈”,也是古代贤母教导儿子为官清廉的著名典故,出自《三国志》(裴松之注),是孟宗之母退还儿子所送鱼鲊以避嫌疑之事,后来东晋陶侃之母湛氏也有还鲊的佳话。崔玄暐遵奉母亲教诲,介然自守,拒绝请谒,为官始终以清廉著称。他后来在武则天朝官至宰相,神龙元年(705年)与张柬之、桓彦范等五大臣诛灭“二张”,扶持中宗李显复位,可惜不久便遭到武三思的谗害,死于贬谪途中。卢氏这番语重心长的教子之言,颇值得今人深思,尤其是那些为官者的父母。


  据《朝野佥载》和《新唐书·列女传》等书记载,盛唐时期有位监察御史叫李畬,其母清素贞洁有见识。某次发放俸禄之时,御史台的令史将李畬的禄米用车子运送到家,李母让人度量,结果多出三石。李母询问原因,令史回答说:“御史的禄米,惯例不量也。”再询问车脚钱多少,令史又说:“御史例不还脚钱。”李母闻言大怒,立即退还多出的禄米,付给车钱,并将儿子训斥了一番。李畬不敢怠慢,立马追究仓官的责任,并作出书面检讨。其余的御史闻听此事,人人惭愧不已。李母此举不仅教育了儿子,也间接警示了那些朝廷命官。从这条记载还可得知,御史台作为唐代官场纪检监察的主体部门,其本身就存在违规行为,又如何能起到监督他人的作用呢?以古鉴今,我们应当引以为戒。


 ▲清·康涛《贤母图》


  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说:“李景让尚书少孤,尊夫人郑氏,性严重(严肃庄重)明断,近代贵侯母氏之贤,无及之也。”又说:“太夫人孀居之岁,才未中年,贞干严肃,姻族敬惮,训厉诸子,言动以礼。”郑氏是如何严格教子的呢?且看以下事例。


  李景让的曾祖李憕安史之乱时任东都留守,为国捐躯,事迹入《忠义传》。李家在洛阳原本有不少田产,后来家道中落,逐渐贫困。到郑氏守寡时,三个儿子都还年幼,家中生活十分困乏。某年淋雨不止,老宅子的墙壁夜间突然坍塌,童仆发现了一个装满铜钱的罐子,十分欣喜,急忙告知郑夫人。郑氏告诫童仆道:“千万别动这些钱,等我看了再处理。”到现场之后,郑氏先命以酒酹之,然后道:“我听说不劳而获的财物,将会带来灾祸。士君子对待不义之财,尤其要慎重,我们不能动这些钱。要是祖先可怜我这个未亡人,希望庇佑儿子们学问成立,将来做官有了俸禄,家境自然就会富足。”于是命人将钱罐掩埋如故。郑氏的一番话教育了家人,也激励了儿子,后来景让、景温、景庄三兄弟都考中了进士,做了高官,有名当世。


  李氏三兄弟中,老大李景让官职最高,人品最优,名气最大,同时受母亲的教诲也最严厉。他曾多次受到母亲的杖责,哪怕是官居节度使,年届五六十。李景让出镇浙西时,因为赴任的日期未与郑氏商量,便受到一通数落:“你现在官做大了,用不着老母了。”说罢便让家僮摘掉李景让的头巾,露出斑白的头发,拉到堂下去杖打。三弟李景庄连年考进士不中,亲戚们都劝李景让找找门路,李景让说:“朝廷要知道李景让的弟弟是凭学问考中的,并非冒取功名,自然会放他及第。”这话很快传到宰相那里,宰相就把主考官找来说:“今年李景庄要放他及第,可怜李景让那老儿一年要遭一顿杖。”


  郑氏的家法虽然太过严厉,不近人情,李景让时常挨些冤枉打,但下面这个事例则显示出郑氏教子也颇具政治智慧。李景让出任浙西节度使期间,有位左都押衙(负责保卫节帅的高级军官)应对失礼,李景让一怒之下将其杖毙,顿时引起将士哗然。为了平息众怒,保全家人,郑氏出坐节度使官衙,命李景让站立阶下,当众斥责道:“天子以方岳命汝镇抚,安得轻弄刑政。苟致一方非宁,不唯上负圣君,而令垂暮老母衔羞而死,且使老妇何面目见汝先大夫于地下!”一番话言切语重,感动左右。郑氏还要鞭笞其背,幕僚和将校纷纷哭拜,为主帅求情,郑氏坚持不允,好半天才勉强答应。大将以下都为之呜咽流涕,于是三军帖然,无复异议,一场可能出现的兵乱就这样被郑氏机智地消弭了。李景让服侍严厉的老母,时常如履薄冰,而当时的官宦人家却都对他羡慕不已。可见家有严母,对子女而言是值得庆幸之事。


  据两《唐书》记载,李景让“事亲以孝闻,正色立朝,言无避忌”,历任显官而家无馀财。晚年主动要求致仕,有人劝他说:“公廉洁无素储,不为诸子谋邪?”李景让笑着回答说:“儿曹难道会饿死吗?”怡然返回东都乐和里故居。由于他以清廉品德著称,当时被号为“乐和李公”。李景温官至尚书右丞,为官耿直有美政。李氏兄弟之所以能正直廉洁,做出政绩,而且“家行修治,闺门唯谨”,郑氏母教的作用至关重要。


逆子也有贤母


  在唐代,贤德之妇不仅出于那些家风优良的奉儒守官家族,乱臣贼子之家往往也有贤母。其母教之作用虽然失效,但那些正义善良的言行依然会被后人所铭记。


  在唐德宗奉天之难时,有位蕃将李日月,被朱泚任命为西道先锋经略使,一路上兵锋甚锐,唐室陵寝多被其焚烧。后来在进攻奉天的战役中,李日月被唐军大将浑瑊的家仆用箭射死。朱泚将其尸首运回长安下葬,李母非但不哭,还厉声骂道:“奚奴,国家负汝何事?敢生悖逆,死犹晚矣!”在整个葬礼过程中,李母始终不哭一声。后来李晟收复长安,叛党及其家属统统被诛戮,唯有李日月的母亲不受牵连。时人评论说:“马服君(春秋赵奢)之妇有知子之明而免祸,李日月母因儿子叛逆,存大义而不哭,颇有古人之风。”李母事迹见于唐代文献《奉天录》卷一,如此深明大义的母亲,理应载入史册。


  后梁太祖朱全忠虽然当了皇帝,但他弑君弑后,叛唐篡唐,坑杀昭宗仆从,屠戮唐室大臣,是个劣迹昭彰的乱臣贼子。但是谁能想到,如此凶残狡诈之人,却家有慈母、贤妻与良兄。其妻子张氏和长兄朱昱的良言善行,记录在孙光宪的《北梦琐言》和王禹偁的《五代史阙文》中,本文不赘述,下面只说说其母王氏对逆子的一番评价。


  朱全忠是唐代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县)人,本名温,后被唐帝赐名全忠。祖父和父亲都以教书为业,其父早死,母亲王氏就带着三个幼子寄食在别人家。朱温排行老三,兄弟中唯有他狡猾无赖,先与二哥一起加入黄巢队伍,后又投机降唐,逐渐发迹,做了汴州节度使。当朱温派人回家接母亲时,王氏根本不相信,说:“朱三落拓无行,何处作贼送死,焉能自至富贵?汴帅非吾子也。”来到开封以后,朱温设宴庆贺,得意地对母亲说:“朱五经辛苦业儒,不登一命(没做官),今有子为节度使,无忝先人矣。”那口吻与刘邦当皇帝后何其相似。其母闻听此言,心中老大不高兴,对朱温说:“汝致身及此,信谓英特(本义是才智超群,对朱温而言应是狡诈凶残),行义未必如先人。朱二与汝同入贼军,身死蛮徼,孤男稚女,艰食无告,汝未有恤孤之心。英特即有,诸无取也。”一个普通家庭妇女,不稀罕儿子当多大官,看重的是人品,是“行义”,你朱三不行义,一切便无足可取。朴素的言词中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儿子纵然是奸雄,母亲却不失为良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