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桂林古本(上)

 蓝田日暖一田琥 2017-03-02

 


中 医 传 承,承 传 中 医

【讲者简介】


马新童,男,甲寅年生于新疆和田,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1996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2006年10月起任新疆和田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期间曾多次获和田市人民医院个人突出贡献奖,2010年获和田市年度卫生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获和田地区第三届青年科技奖。2013年3月人才引进至北京藏医院,任北京藏医院中医三科主任。2016年3月正式成立马新童中医传承工作室。现任世界中联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医协会皮科分会理事、深圳颐仁中医基金会高级顾问,是“春播行动”专家组成员。现特邀在博爱堂、孔医堂、葆德堂、行知堂限号出诊,为北京彭城堂中医馆特聘专家。


各位中医交流群的同仁晚上好,非常荣幸受袁中君老师(注:微信群“中医交流群”的群主)的邀请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一些问题。




《伤寒杂病论》是咱们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它被称为“医门之圣书”,我们中医界奉为经典的著作。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我们现在呢)古人没有这么多的版本,我们现在看看我刚才给大家发过去的图,现在我们竟然能找出十个不同的版本,时至今日,发现的《伤寒杂病论》版本,种类前所未有,为古人所未见呀,因此是我们学习和研究《伤寒杂病论》良好机遇,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十个版本分别是《敦煌本伤寒论残卷》、《康治本伤寒论》、《康平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高继冲本伤寒论》、《唐本伤寒论》、《宋本伤寒论》、《注解伤寒论》,以及《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还有《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尤其是《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与《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被许多当代的医家称之为“伪书”、经过考证是伪书,具体伪不伪呢?我不去(是)考古者,无法去断定。但是它们里面的内容有没有可取之处呢?大约在10年前吧,我得到了《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看到这本书以后我很兴奋,许多以前读《伤寒论》时的疑惑豁然冰释,而且里面多出了许多的方子,包括好多不为人知的一些治法,甚至思路,使我觉得非常的诧异,怎么保持的这么完整?其实作为伤寒论的研究者,我觉得(应该)是否能够把这十个版本都应该找全,完了以后认真的比对,从中呢得出有利于我们临床的东西,有些搞不清楚的东西留待其他的人来研究,而作为临床者来说,我们能不能把它们都吃透,相互互参,相得益彰,发挥出它们的作用呢?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用过《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你就不知道《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当中的方好不好使,它的立论是不是正确。且不说这本书是不是我们的医圣张仲景所写的,但是它的内容,它的里面的科技价值,对我们后世的影响,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可以说远远超出了许多其他版本,这是个人的一些浅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近代的医家黄竹斋先生,得到这本书以后欣喜若狂,为了编撰《伤寒杂病论会通》,和我们的医家米伯让先生,据他的传人说,两个人用了八年时间呀,去考证它,去做注释,花了很大很大的心血,因此我给大家推荐的是《伤寒杂病论汇通》,作为一个参考书。《伤寒杂病论》每一本都有它自己独到的东西,我们不能够简单地就把它否定或者肯定,我个人认为是兼收并蓄,它的每个条文有许多地方不太一样的,就当做不同的别传本,这么去研究,我觉得可能会更好一些。





张仲景是我国伟大的医学家,编著《伤寒杂病论》以后名震中外。在1993年国际著名英国维尔康医史研究所推崇的世界医学伟人29位,张仲景名列第5位,因此《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的著作,它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相当于占了(四大经典的)四分之二、二分之一啊,是一部具有辉煌成就的著作,是医门之圣书。要想对伤寒论版本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建议大家可以去买《伤寒论版本大全》,由李顺保先生编著的,它里面有八个版本的伤寒杂病论,加上《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和《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一共十个版本,大家可以找一下。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源由:据说由张仲景第46代孙---张绍祖所藏,并于光绪二十年传于桂林的左盛德,在《桂林左盛德序》中说: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与吾所藏者较,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或为叔和所篡乱,或疑为宋人所增删,聚讼纷如,各执其说。然考晋时尚无刊本,犹是传抄,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遂称易简。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现在呢有许多著名的中医认为《桂林古本》优于别版本,例如蔡德元先生就说:“非单因自序是圣师裔孙所珍藏,且卷符十六者,主要是内容全面,章节合理,句无语病,载方无佚,……”,却对通行版的“众多疑问,读罢古本,(皆瓦解冰释矣)”。


刚才呢,我给大家传上去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大家可以去好好看一看。体验可以理解,阐扬可以光大。大家可以好好看一看用心体会体会,先放下成见,我们看一看它里面许多的内容是不是给我们临床当中提供了很多的思路和方法。比如说它在第14页中讲了“奇经八脉”的一些问题,在其他版本是绝无仅有的,是没有的。比如它说“奇经八脉不系十二经,别有自行道路。其为病总于阴阳,其治法属十二经。”等等后面的,给大家发上去,大家可以自行看一看。它竟然把奇经八脉的许多治法、治属全部归到六经来解决。还有呢“八脉内伤”问题,它也明确指出它的病证、治法,都写的非常详细。这给我们临床上治疗奇经八脉的疾病提供了好多思路、方法。


我们群中有很多老师都说《伤寒杂病论》和运气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卷三中专门有六气主客,我也大家发上去,大家可以看一下。《伤寒例第四》它上面写了“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我们都说中医和“天、地、人”相互之间有关系,怎么个关系法呢?这里写的很清楚,给大家发上去,大家做参考。其实这种例子呢比比皆是。整个这本书非常的完整,它把治疗的伤寒与杂病分成两类,体现了一个什么呢?外感和内伤如何去运用张仲景这些方法去解决问题,不同的思路来解决问题。你再比如说呢,对于“两感于寒”的问题,“两感于寒”的问题在其他版本当中就没有,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详细的治法都有。我自己用方歌的形式编辑了一下,大家可以作为参考。比如说“(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大青龙汤加附子主之”。我们临床上不知道大家用过大青龙加附子汤了没有?可能我们在加减的时候可能也会偶然碰到这种方法。(《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里对于两感于寒)有明确方法,而且还有它的症状、脉象,写的非常详细。我编这个方歌的时候呢,我把所有的症状都写在上面了。比如说“太阳少阴两感寒,头痛口干渴烦满,脉时浮沉时细数,大龙加附一枚安”。那么大青龙(方歌)大家都知道“大龙无汗烦躁方,二两桂甘三两姜,枣十二枚杏四十,膏如鸡子六两黄”。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去记呢?连它的比例剂量我们都把它记清楚,一次记清楚。你光做饭,你光有材料没有比例能做好饭吗?不传之秘有些时候确实在剂量上。



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卷四,它专门就拿出一篇《温病脉证并治第六》。它把温病分为三:“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它说的非常清楚,温病有三,全部是春、秋、冬,它都是伏气温病。“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发为温病,名曰春温。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气不当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内收,其气伏于厥阴,冬至后,天应寒而反温,发为温病,名曰冬温”。大家说,马大夫你讲一大堆理论,你给我们来点实的吧,光谈理论,我说实的也有。比如“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大家请看这个方子,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它到底它是何许方子呀?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如果大家熟知《温热逢源》的作者柳宝诒先生,他治春温用了一个“黄芩汤加玄参豆豉”这样一个方子来治疗的,那么张仲景先生用“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这两个方子比较一下,看一看他们的认知是不是一样的。我们都说柴胡截肝阴,柴胡截不截肝阴啊?我们看看这个方子,因为这个病的病因是什么呢?“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发为温病,名曰春温”,我把这个方子叫做“春温汤”,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春温汤,它实际上是去了半夏加了栝楼根四两,又加了黄连、丹皮,黄连三两、丹皮四两,就是小柴胡汤的一个变化呀。小柴胡汤在它的加减法当中就有这种类似加减法,只是没有加黄连、丹皮而已。黄连、丹皮在干什么?黄连、丹皮到底在干什么?黄连、丹皮是针对春温的问题,因为它是伏于少阴的,小柴胡汤在转的时候用黄连丹皮来治少阴的热,这个方子开的非常好,非常的标准啊!临床上有没有治验的案例呀?有啊!



今天我为什么第一个方子讲小柴胡加黄连丹皮汤呢?最近几天这个方子就用较多,大家不知道意识到了没有,这两天这个方子用的较多。比如说有些病人来了,他说他说头疼,这种病头痛呢一般就是侧面头疼和脖子这种头疼,因为我们讲“春气病在头”,这是《内经》的话。春温其气在上,那么头痛、咽干、这两天嗓子干、发热、头晕、血压升高,摸他的脉特别是左手关脉弦而急,也应了现在这个时间当然是,现在已经刚立完春了。大家有没有体会呀,在立春的前两天许多的疾病都在发作。在我这儿我就做了个统计,许多什么高血压、心脏病,犯病的人很多,甚至有些人就走(去世)了。什么原因啊?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中医不知道天时是很大的一个问题,中医不懂天时肯定是不行的。在“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当中有八个节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把它叫做“阴阳离决的八个日”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八个日子,是二十四节气当中最重要的八个日子,它是刚好就站在一年的四个正位和四个隅位上。八个位置,非常重要。



这两天的感冒发烧头痛啊,它有个特点呢,一来了就头疼、嗓子干、而且咽痛,突然就发开热了,也没什么恶寒怕冷的症状,直接就是发热,还有什么症状呢,他舌头边尖较红,而中间的苔呢(舌质)看起来不是很红的,刚好符合这个方子。它其实就是由春温而来的,“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这个和《内经》观点是完全一致的,《伤寒杂病论》怎么和《内经》一点关系都扯不上啊?这不是用《内经》的“理”来指导的实践吗?再比如说,它讲“病温,其人素有湿,发热,唇焦,下利,腹中热痛,脉大而数,名曰湿温,猪苓加黄连牡丹汤主之”。这个方子运用范围也非常非常的大,非常非常的大,我用于泌尿系感染,反复的中老年妇女的感染,而且夜不能寐,反复的复杂性的感染,效果非常好,也可以用于泌尿系结石,还可以用于妇科和尿路双重感染的病人。它全部(药物)各一两,所以说这个方子本身啊,效果非常的好,它呢,一改了猪苓汤本身里面没有苦寒的药物,而我们用黄连、牡丹来清它的这个热,大家可以试着用一用,当我们用猪苓汤不太好使的时候,你看一看能不能加黄连、丹皮。我们以前岳美中先生用这个方子治结石的时候加了“三金”效果不好,因为“三金”和这个方子没有打成一片。(猪苓汤是)五味药,也是东南西北中五味药,我们加了黄连、丹皮完全打成一片,变成了七味药,七味药按照《河图》《洛书》来说它就是治火的,热的。



再比如说它里面讲“病温,治不得法,留久移于三焦,其在上焦,则舌蹇神昏,宜栀子汤;其在中焦,则腹痛而利,利后腹痛,唇口干燥,宜白虎加地黄汤;其在下焦,从腰以下热,齿黑,咽干,宜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我刚才一口气说了三个方子,大家可能都没有听清楚,我把它呢发在网上,供大家看一下。大家看到栀子汤了没有,这里栀子、黄芩、半夏、甘草;你看栀子黄芩,黄芩可以清三焦胆肺火,栀子可以清三焦之火,黄芩和山栀在一块儿搭配的时候你看是不是治三焦当中上焦的火呀?加了半夏,苦味药和辛味药,辛开苦降,(加)甘草,辛甘化阳、苦甘化阴,也形成一个栀子汤。四味药,按照《河图》《洛书》来说四味药应该是金的数,对吧?是降数啊。熟知温病的人都知道,比如说我们现在著名的医家赵绍琴,他清上焦热的时候,常常选用黄芩和栀子这两味药作为一种搭配。



大家可以看看赵绍琴老先生的好多书,可以看到。其实临床当中这个方子单个用的时候其实我个人觉得不是太多,你看这个方子如果是把栀子、黄芩去掉,加上一个桂枝,你看看这是什么方子啊?这是半夏散及汤(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当寒就可以这么做,如果是温热就用栀子汤,它形成一种对待的形式。其实我想表达的意思还不是在这,关键这个方子和我们一个非常著名的方子——半夏厚朴汤合在一块时,它的范围就更大了,我常常把这两个方子合在一块,用于痰气交阻而且气郁化热但是同时没有伤津的,可以用这个方子,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半夏厚朴汤,如果里面有夹杂有伏热的时候,怎么去解决,就用这个方子,就是半夏厚朴汤和栀子汤。当我用这个方子的时候,有许多我们的同行前来观摩,他们就说,马大夫你这个方子某某某经方大家也这么用,我说,是吗?我说我不太了解。我用这个方子有我用这个方子的指征,一,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病温,治不得法,留久移于三焦,其在上焦,就用栀子汤;这两方子一合,你的痰了、气了、热了、火热了一块儿全部就可以解决,一网打尽。再看下面这个方子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大家看这个方子能干什么?它能治什么呢?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怎么样活用经方呢?它说“其在下焦,从腰以下热,齿黑,咽干”,像这种“从腰以下热,齿黑,咽干”可能临床上见的较少,但是通过它的方子我们知道,百合地黄汤是干什么的呢?是治百合病的,那半夏、茯苓是干什么的呢?是化饮的。噢,我们现在就明白过来了,那么既有伏热伤了津液,同时呢还有饮邪化不掉,还有血热,牡丹皮凉血啊,而且地黄汁还能去血中之热,而且还能逐血痹。既有饮,或者是湿,还有热,还有瘀滞,还有疼受不了、烦躁,怎么左看右看特别像痛风发作的病人啊,或者精神抑郁的病人啊,或者像糖尿病足的病人啊,这个方子能不能用啊?我经常把这个方子活用到这些地方去;还有呢有带状疱疹的病人疼痛也很剧烈呀,我可以把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这方子活用到这些方面去,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你看行不行。


你看其实呀,我就刚刚开了一下头,我看了一下表,马上一堂课就结束了,其实我觉得还没怎么开始呢,光讲了温病里面其中两三个方子、三四个方子就是有这么多的问题,而且是例举。可想而知,这本书的价值是相当相当的高啊。我今天呢只是抛砖引玉,结合自己临床的体会,以供大家参考,给大家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好了今天就到这吧,谢谢大家!


医道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圣贤真实义。


袁老师还有各位中医同道,大家有什么问题,就我刚才讲的这些问题当中,因为零零洒洒的有许多的点,可能我讲得不太详细,或者是有错谬的地方,大家尽管提出来,我们共同交流一下。袁老师及各位同道,我不太会讲课,反正就是大白话的讲,这样子不知道行不行。大家可以提出批评意见,也用你的语言表达一下,好吧!其实光一个桂林古本我们讲起来,我们讲十节课都讲不完,十节课满满的讲,每次讲一个小时可能都讲不完。里面的每一个细节我们没法展开,这次我们浮光掠影,你看我们才举了很小的一部分,可以说是九牛一毛。这么多的篇章,这么多的精华的地方,我们任意拿出来,我们任意拿出几个方子,都非常的精到,临床用起来是这么的觉得得心应手,关键时刻特别长脸。(今天难道不是6号吗?我怎么记成6号啦?因为明天是周六是7号,7号要在那个全国经方群还要谈,我在那边还没有讲桂林古本呢,刚刚开了个头了。)这面是直接步入了《桂林古本》了,应咱们的袁中君老师的邀请。里面内容太庞杂了,可以说,你说十节课,别说十节课就是几十节课都讲不完,每个方子讲他的用药体会,可以说好多有些医案讲起来可能讲上两个医案时间就到了已经。

整理:甄丽芳

校对:李彦超

编辑:黄薰莹

审核:黄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