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鲁智深的故事

 海枯石烂海枯 2017-03-02

看过《水浒传》的人可能对里面的一个人比较熟悉,那就是花和尚鲁智深,梁山好汉每个人都有传奇的故事,而鲁智深也是如此,作为梁山好汉之一,鲁智深是为数不多得到善终的一个,也是最为莽撞的一个,虽然说迫于无奈出家,但是依然改不了自己的莽撞性格,但是鲁智深也是难得的一个粗中有细的人,也是他的这个性格特点造成了鲁智深能够得到一个好的结局,本文小编就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鲁智深的故事。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鲁智深的故事

鲁智深

一、鲁智深的性格特点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鲁智深的故事

我们在读《水浒传》时,感慨这些英雄的动人故事同时,作者把这些英雄放到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来刻画他们的形象。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英雄形象就不同。花和尚鲁智深,其人品高尚,但性格急躁,有些鲁莽,但行事却有张有驰。

他的性格特点鲜明,鲁达本意是痛打惩治郑屠,不料失手打死,面对意外,他随机应变,遇险不惊,从容不退却。他假意道:“这厮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走了。”鲁达这些行为,充分体现了他勇而有谋,胆大心细的性格。

1、有勇有谋,粗中有细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鲁智深的故事

鲁智深的“勇”不同于李逵的鲁莽之“勇”。李逵打殷天锡是拉下马来就是一拳;鲁智深打郑屠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李逵打死殷天锡却害得柴进身陷囹圄;鲁智深打死郑屠,却救得金家父女安全脱离苦海。可见,李逵有勇无谋,而鲁智深是勇谋兼备。

再如,在郑屠“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和自已决计逃走时,还假意骂郑屠装死,其目的是这自己逃走赢得时间,因为周围的人惧怕鲁提辖,不敢到近处观看,等他们确知郑屠已死,鲁智深已逃远了。这一情节同样闪烁着鲁智深智慧的火花。

“言行粗鲁”、“性情急躁”是鲁智深性格方面的缺点,但正是这一缺点增强了这一人物的真实性。因为英雄不是神而是人,而人总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鲁智深的性格有“粗”的一面,也有“细”的一面。例如,鲁智深向李忠借银子,李忠摸了半天摸出二两银子,鲁智深嫌少,但只说了一句:“也是个不爽利的人!”

并没有当着金老父女的面把银子丢还他,这是为了过分伤李忠的面子,足可见鲁智深性格之细。又如客店送行中,担心店小二前去拦截,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估计金公走远了才起身,也可看出其“细”。再如,为自己逃走赢得时间,假意骂郑屠装死,也证明他的“细”。

为了防止店小二去追赶,一向暴躁的鲁达,竟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惩治郑屠,也不是一到就动手,而是采取先激后打的策略,造成口角斗殴的架势,让郑屠手持剔骨尖刀先动手,将他引到街上,当众质问郑屠,让大家了解“拳打郑屠”是正义的行动。

2、慷慨大方,仗义疏财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鲁智深的故事

鲁智深慷慨豪爽的性格主要在情节的发生和发展两个阶段中表现出来。在情节的发生中,史进与鲁智深在茶坊里相遇便慷慨地邀请史进喝酒,路上遇到史进的开手师傅李忠,便邀约他一同去,进了潘家酒楼,吩咐洒保,只要有的菜尽管卖来,慷慨豪爽之态跃然纸上。

在情节的发展中,从他对待金家父女和郑屠的不同态度就可以充分看出。为给金老父女盘缠,他倾其所有摸出五两银子,又向史进和李忠借,史进慷慨地取出一锭十两银子,并言明不用还。

而李忠摸了半天才摸出二两银子,与鲁智深一样同样是“摸”,但他的“摸”是犹豫之“摸”,吝惜之“摸”,史进是从正面衬托鲁智深的形象,李忠则从反面衬托鲁智深的慷慨豪爽。这与正如置牡丹于众芒,愈显其艳丽;处西施于美女,更见其卓约。

3、爱憎分明,嫉恶如仇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鲁智深的故事

鲁达这一性格是贯穿始终的,当他倾听了金家父女对郑屠的血泪控诉后,主动赠送银两,亲自保护他们逃离虎口。金家父女逃离虎口后,鲁达来到郑屠肉铺,以买肉为名,当众戏弄郑屠,杀他的威风,激他与自己斗打。三拳便将他打死,为民除了害。

“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鲁智深一出场就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和对弱小者深切的同情。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他与史进、李忠在潘家洒楼上喝酒正尽兴之时被打搅,丢了碟儿盏儿,“气愤愤地”,但当洒保说哭的是“绰洒座儿卖唱的”、“自苦了啼哭”时,他便要洒保唤来问个明白。

凭他丰富的生活经验,他预感到啼哭的父女可能遇到了什么悲惨的事情。听完金家父女的苦诉,郑屠的丑恶行径惹得他怒火万仗,便要即刻去打死郑屠。可见,他对受迫害者的同情是何等的深切!对土豪恶霸的憎恨是何等的强烈!

接下来的慷慨解囊,客店送行,痛打郑屠,鲁达与金家父女素不相识,与郑屠也无个人恩怨,他的作为充分表现了他爱憎分明的立场,无一处不表现出他天不怕,地不怕,伸张正义,除暴安良的品质,对压迫者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

4、“救人须救彻”的精神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鲁智深的故事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且“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表现了他彻底革命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充分地显示出来。在潘家酒楼上,他了解到金家父女的遭遇,一怒之下马上就要去把郑屠打死,被史进和李忠劝住后,头脑冷静下来一想:要痛打郑屠必须先把金家父女救走。

于是送给金公十五两银子,叮嘱他收拾好行李。第二天准时赶到鲁家客店,打发金家父女起身,担心店小二去追赶,在店面整整守了两个时辰,估计金公走远了,才去打郑屠。

虽然对邪恶的痛恨之情难遏,打死了郑屠,亡命江湖,但金公父女没有受牵连而是安全地脱离了苦海。这表现了鲁智深救人须救彻的精神,是这一农民起义英雄革命的彻底性的表现,也是区别于其他英雄的鲜明的个性特征。

总而言之,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可看出,施耐庵以高超的手笔刻画了鲁智深这一英雄形象,准确而充分地展示了他嫉恶如仇、同情弱小、勇而有谋、粗中有细、慷慨豪爽以及救人须救彻的特征。其鲜明生动的英雄形象活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中。

5、具有反抗性,对官场有清醒的认识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鲁智深的故事

《水浒传》中的好汉都标榜“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但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原因不是没有同情心,而是自己的力量不足与恶势力抗衡,弄得不好,反而惹祸上身。而鲁智深却全然不顾,依然按照“遇弱便扶,遇强便打”的人生信条行事。

而且他“无亲无故,一条光棍,也没有产业,光景是贫农或手艺匠出身而由行伍提升的军官”,这使他有比其他人更强的反抗性。这一点从他与林冲相识相熟的过程中便能看出。林冲受到高衙内的陷害,吃了冤枉官司,这个八十万禁军教头逆来顺受,准备老老实实地做他的囚犯。

在发配沧州的道上,对两位公差更是陪尽了小心。但林冲的忍让并没有换来敌人的同情,到底还是要取他性命。当鲁智深的禅杖打向仇人的脑壳时,林冲反而劝阻鲁智深,争取再一次妥协。鲁智深也只能恨恨地说道:“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

俺要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第七回)这不仅表现了鲁智深对兄弟义气,更显示出他对强大的恶势力决不屈服的大无畏精神。鲁智深的反抗,更体现在对官场的清醒认识。

他明白在那个“指鹿为马”的黑暗社会,暴力的反抗要比任何方式都来得有效,所以他反对招安。鲁智深做过官,自然明白官场的黑暗,朝廷的腐败。在残酷的现实斗争中,他清醒地认识到招安没有出路。文武官员多是奸佞之臣的朝廷,就像染成黑色的衣服,怎样洗得清白?在这样的朝廷为官,是不会有出路的。

6、鲁智深也有缺点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鲁智深的故事

《水浒传》中作者尽力展现鲁智深的优点,但也没有遮盖他的缺点。没有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也正因为有了缺点,鲁智深的形象才更加完美、真实。这就是美学中所说的缺陷美。他的脾气暴躁,粗鲁莽撞。鲁智深易发怒,喝茶时听见有人哭,便令他焦躁,接着便要发火。

教训郑屠以强欺弱,不计后果,出手太重,三拳便将人打死。救史进到了少华山,朱武请他和武松到山寨中去细谈,鲁智深道:“有话便说,史家兄弟又不见,谁鸟你耐烦到你山上去!”当朱武劝他息怒时,鲁智深焦躁起来,出口便骂。可见,鲁智深性子急如火,他的一些言行确实欠考虑,表现得十分莽撞。

鲁智深凭着自己有一身好武艺,所以有时会因有恃而大意。如第六十九回,宋江协卢俊义打东昌府时,没羽箭张清神弹百发百中,已经打伤了好几位梁山好汉。吴用定计,让鲁智深和武松押粮车赚张清。

张清果然来夺粮草,鲁智深已望见张清,只做不知,大踏步只顾走,却忘了提防他的石子,结果被张清一石子打在了头上,打得鲜血迸流,往后便倒。若非武松拼死相救,结果不堪设想。根据以上对鲁智深性格的分析论述,笔者认为鲁智深的性格主要是属于力量型的,但是又有点完美型的特质。

力量型的人具有勇敢果断、勤劳无畏、独立自信、急噪鲁莽等特点,而这些恰巧是鲁智深性格中的主要表现。他的这一性格特征在社会行为中的表现便是“遇弱便扶,遇硬便打”,换言之,便是锄强扶弱,舍己为人。鲁智深的这种侠义品格,使他在《水浒传》中成为了一个熠熠闪光的人物,成为了广大读者所喜爱的一个艺术形象。

二、鲁智深的故事

1、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鲁智深的故事

《水浒传》第六回中,鲁智深初到大相国寺看管菜园,有一群偷菜贼想给他来个下马威。结果,鲁智深把他们打得屁滚尿流,还倒拔垂杨柳,使他们对自己心服口服,纷纷要认他当大哥。但实际上,鲁智深是在打广告、炒作自己。

前来找茬的偷菜贼人数很多,有二三十个,而且他们来之前已经计划好,准备引诱鲁智深到粪窖边,趁机教训他。但鲁智深一见到他们,心里却在想“俺且走向前去,教那厮看洒家手脚”。他不说“看洒家如何教训那厮”,而是要让他们看看自己的功夫。

可见,鲁智深不是想单纯揍他们一顿了事,而是要给他们展示一下自己高强的武功。可以说,鲁智深此时就已经策划好整个炒作的思路了。接着,鲁智深把“两个泼皮都踢在粪窖里挣扎”,其他人被吓得目瞪口呆,都准备要跑。本来事情可以到此为止了,可是鲁智深为了打广告,对他们大喊道:“你们走走试试,走一个我撂倒一个。”

这不是吹牛吗?没错,他的功夫不错,但双拳难敌四手,对方如果作鸟兽散,他一个人能追得了几个、打得了几个?显而易见,鲁智深是想用夸张的言辞来表现自己高水平的武艺,纯属炒作而已!鲁智深为自己打的广告还不止如此。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鲁智深的故事

接下来,他与这群混混交了朋友后,做了一番自我介绍,其中的“水分”很大:“洒家只为杀的人多,因此情愿出家……休说你这三二十个人直甚么,便是千军万马队中,俺敢直杀的入去出来。”鲁智深明显又在忽悠了,他是因为杀害恶霸郑屠而出家,哪里是因杀人过多而出家?

至于他说自己一人能独闯千军万马,更是夸大其词。鲁智深除了在语言上抬高自己,还表演了倒拔垂杨柳的大戏,使混混们大开眼界。事件的起因是菜园周围的一棵杨树上有个乌鸦窝,乌鸦一天到晚地叫,导致周围的人心情都不好。鲁智深想要帮忙很容易,爬上树把乌鸦窝挪开就行了,可他却一反常态要去倒拔垂杨柳。

实践证明,他的这一行为炒作得相当成功,“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大家都对他顶礼膜拜,今后一传十,十传百,他还能不出名?除了出名,鲁智深这一举动也解决了自己的喝酒问题。

鲁智深嗜酒如命,可喝酒是要花钱的,佛门戒律森严,鲁智深看管菜园,恐怕除了三餐饭菜外,再无其他经济收入与福利,那么他就只能依靠眼前这群混混了。他做了几个广告后名声大噪,混混们果然每天来给他送酒送肉,顺便看他表演拳脚功夫。

鲁智深花费了很多精力来炒作自己,长期效应很大。后来他当上了二龙山集团的CEO,二龙山股东杨志、武松、施恩等人都认可他,觉得他除了武力强大外,威望也高。而他树立威望的第一步就是从倒拔垂杨柳开始的。

2、鲁智深拳打镇关西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鲁智深的故事

鲁达、李忠、史进三人到潘家酒楼喝酒,听到隔壁阁子有人啼哭,鲁达叫酒保带来金家父女询问原因。听了金家父女对镇关西强媒硬娶,强占翠莲,又将她赶出,还向金家追要典身钱的血泪控诉,激起鲁达对镇关西大怒,当即赠送两,为金家父女安排出逃方法。

第二天一早,鲁达赶到金家父女住宿的鲁家客店,亲自保护金家父女逃出虎口。然后径自到状元桥郑屠肉案前,先借买肉故意刁难郑屠,激怒他,挑起打斗,继而三拳打死郑屠,为民除害。鲁达打死郑屠后,为避官司,奔出南门出走。

3、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鲁智深的故事

鲁智深与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结为好友。太尉高俅之子高衙内为霸占林冲的妻子陷害林冲。林冲被刺配沧州。高衙内暗地里给了押送林冲的公人些银子,令他们在途中杀掉林冲。行至野猪林,二人正要动手,鲁智深从一旁跳出,将两位公人打了一顿。林冲劝鲁智深饶了他们性命。原来鲁智深早料到这二人不怀好心,一路跟踪至此。

而后,鲁智深一直护送林冲到达沧州。鲁智深野猪林救林冲本来不是大事件,之所以用“大闹”来称呼,自有其深刻意义。太尉高俅要取林冲性命,救林冲意味着与高俅为敌,是为一;在日后梁山事业发展过程中,林冲是个关键人物,“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梁山小夺泊”,是林冲火并王伦,为梁山事业发展铺平了道路,是为二。

鲁智深在大闹野猪林的故事中性格异常鲜明,这同作家高超的艺术手法分不开。首先,作家以神来之笔让人物突兀出场,这个出场写得相当好。小说在上一回描写林冲赴沧州上路之前,陆谦在酒店中以二十两金子贿赂董超、薛霸,要他们在路上早早取了林冲性命,以向高俅报功。

董、薛不仅答应了,还在客店做手脚烫伤了林冲的双脚,为上路后尽快害死林冲做准备。来到野猪林,他们利用欺骗手段把林冲紧紧捆缚在大树上,这才告诉他,“陆虞候传着高太尉钧旨,教我两个到这里结果你,立等金印回去回话”。

虽然林冲泪如雨下,却感动不了铁石心肠的董、薛二人,这时只见“薛霸便提起水火棍来,望着林冲脑袋上劈将来”,林冲是必死无疑了。然而,在下一回的开头,作品写道: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

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起禅杖,轮起来打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鲁智深的故事

这是非常出彩的描写。金圣叹对此分析道:

即如松林棍起,智深来救,大师此来,从天而降,固也。乃今观其叙述之法,又何其诡谲变幻,一至于是乎!第一段先飞出禅杖,第二段方跳出胖大和尚,第三段再详其皂布直裰与禅杖戒刀,第四段始知其为智深。若以《公》、《谷》、《大戴》体释之。

则曰:先言禅杖而后言和尚者,并未见有和尚,突然水火棍被物隔去,则一条禅杖早飞到面前也;先言胖大而后言皂布直裰者,惊心骇目之中,但见其为胖大,未及详其脚色也;先写装束而后出姓名者,公人惊骇稍定,见其如此打扮,却不认为何人,而又不敢问也。盖如是手笔,实惟史迁有之,而《水浒传》乃独与之并驱也。

这种独到的分析,深得施耐庵、罗贯中的艺术匠心,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在此之前,与高俅的斗争中,林冲始终处在劣势,处在被动地位,他逆来顺受,不能保护自己的性命。在他生命垂危之际,鲁智深的出现,不仅暂时保住了他的性命,还使林冲改变了在和高俅斗争中的地位,鲁智深直护送他平安抵达沧州,从此,谁也不能随意地谋害他的性命了。

三、鲁智深和谁的关系最好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鲁智深的故事

鲁智深未上梁山之前,在东京大相国寺菜园里迎风舞禅杖,恰好林冲路过,大赞一声:端的舞得好!正所谓“黄金万两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二人一见如故,相逢恨晚,从此结义为兄弟。林冲获罪,鲁智深天天去开封府打探消息。林冲刺配沧州,鲁智深千里护送,并大闹野猪林,威震董超薛霸,让他们不敢施加毒手。

看到这里,我们几乎可以认定,林冲是鲁智深最好的兄弟。但是自从二人在距沧州七十里地分手后,情况就急转直下。即使后来同在梁山,鲁智深与林冲也几乎没有交集,而与鲁智深形影不离的小伙伴是打虎英雄武二郎。于是有人认定,自从上了梁山,鲁智深与林冲的关系便疏远了。

甚至有人分析林冲在野猪林对董超薛霸说出了鲁智深的身份,出卖了鲁智深,导致鲁智深获罪于高俅,有家难回,被迫落草为寇,因此鲁智深与林冲疏离。而武松则与鲁智深经历相似,性格相投,两人平日里经常在一起喝酒练武,每次出任务互为搭档,默契十足,信任十足。因此关系更为密切。

笔者认为并非如此。其实上了梁山之后,并非只有林冲与鲁智深的私人关系未再深入描写,鲁智深与史进同样没有私下描写。另外上梁山之前好几对结义兄弟和亲兄弟的关系,都没有再叙述了。他们成为了一个整体,只不过林冲与鲁智深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我们格外关注一些罢了。

至于说林冲出卖鲁智深的,更是妄加揣测。林冲性格虽然软弱一些,这与宋朝大环境有关。宋朝崇文抑武,武将也喜欢吟诗作赋。我们至今可以看到岳飞、韩世忠等有名的武将流传下的诗词。这就难免有些儿女情长起来。但是林冲始终是光明磊落的英雄,这一点鲁智深心知肚明。

说武松与鲁智深关系最好的,我们要知道一点,那就是结义兄弟与聚义兄弟的关系不可同日而语。结义兄弟是磕头换帖、以命相交。武松的结义兄弟是谁?是宋江!早在柴进庄园里,武松就被宋江笼络了,成为宋江的铁杆粉丝。所以即使后来宋江要招安,武松、李逵虽不乐意,但依旧跟着宋江拼命打仗。鲁智深却明明白白地直说:“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吧!”

四、鲁智深的生存智慧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鲁智深的故事

鲁智深没有忠君思想,保有独立思考的个性。他曾是军官,这皇粮却说不要就不要了,一直没把朝廷当回事。在他心中,只有好坏对错,没有身份利益。无论扔在哪里,花和尚都能迅速适应环境,活得有滋有味。鲁智深嫉恶如仇,性如烈火,鲁莽贪杯,似乎跟其他好汉没啥不同,但细细梳理却发现其实有大不同。

后来上梁山,鲁智深也不盲从,对宋江名声有所怀疑:“我只见今日也有人说宋三郎好,明日也有人说宋三郎好,可惜洒家不曾相会,众人说他的名字,聒得洒家耳朵也聋了。”鲁智深还是梁山好汉中少数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懂得审时度势。他深知宋江忠君思想严重,靠自己力量难以改变宋江的计划,但并没有完全放弃争取。

他发现阮小七偷换御酒,便恰到好处地骂道:“入娘撮鸟,忒杀欺负人,把水酒当御酒来哄俺们吃!”这一骂拉来了一群同仇敌忾的兄弟,刘唐、武松、史进等反对招安派立刻借题发挥,让朝廷精心设计的阴谋破了产,推迟了梁山的覆灭日期。

梁山被招安后,鲁智深便想到了必然覆灭的结果,预先给自己准备了后路,征方腊回军途中,他闻钱塘江潮信,便借机远离军中,游历江湖,后来在杭州六合寺圆寂,得以善终。更为可贵的是,鲁智深明明具有独立思考的个性,却又非常合群,到了任何一个环境,都能迅速适应,和大家打成一片。

在二龙山,他和林冲、杨志把山寨经营得井井有条,到了梁山,他稳坐第十三把交椅,不参与任何派别争斗,却能影响每一个重大决定,违心接受招安后,他处处维护梁山利益,征讨方腊时,他有勇有谋力擒方腊立下大功,却又坚辞奖赏,只求保得梁山兄弟平安。

鲁智深的种种作为,无不体现出他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和真诚的朋友,其为人处世值得现代职场人学习借鉴。身怀绝技不自傲,待人遇事不自矜,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放手时就放手,始终保持着客观冷静的头脑,鲁智深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因此,他的一生在外人看来丰富多彩,自己过得则是有滋有味。

五、鲁智深形象浅谈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鲁智深的故事

金圣叹评《水浒传》108将:“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这话显然过誉了,但《水浒传》的确塑造了一批不朽的文学形象,鲁智深便是其中之一。金圣叹用一个词来评判他——“阔”,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精确的形容,鲁智深粗鲁却又带些细致,阔达中带些许柔情。

但在正史和野史中找不到关于他的记载,所以他是否是一个真实人物就成为一个谜。但我们通过《水浒传》可知,鲁智深是一个和尚,即使真的做过官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提辖,所以其事迹不见于史传记载是正常的。

鲁智深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过我们暂且不论,但他是水浒类故事最早出现的人物之一这点毋庸置疑,在最开始的材料中关于他的描写极为简单,那么这一形象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1、有关鲁智深的记载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鲁智深的故事

关于鲁智深相关的较早记载有《醉翁谈录》(甲集卷一舌耕叙引·小说开辟):“言这《花和尚》、《武行者》、《飞龙记》、《梅大郎》、《斗刀楼》、《拦路虎》、《高拔钉》、《徐京落章》、《五郎为僧》、《王温上边》、《狄昭认夫》,此为杆棒之序头。”。可知那时便有与鲁智深相关的话本,可惜没有保留下来。

《大宋宣和遗事》宋江得受九天玄女天书,内有36人,第29为“花和尚”鲁智深,后文只有一句“那时有僧人鲁智深反叛,亦来投奔宋江”。宋有龚圣与做《宋江三十六赞》一一给出评价,其中鲁智深位于第13位,评语为:“有飞飞儿,出家尤好。与尔同袍,佛也被恼”。

大概的描绘出了鲁智深的身份和性格,什么是“飞飞儿”呢?云山闲人的《闲读偶记》对此的解释是,“诗酒丽春园之李逵,喜赏黄花峪之鲁达,搏鱼之燕青,皆纨绔无赖之飞飞儿也,又皆为回头之浪子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鲁达和李逵、燕青一样,都是纨绔无赖成为回头浪子,而纨绔无赖就是“飞飞儿”。

“与尔同袍”大概出自《诗经·无衣》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首诗歌颂了战士们的互相友爱,同心同德,其中“袍”和“泽”都是古代的衣物名称。后来,袍泽就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称。所以我们可以得知:鲁智深原是一个市井无赖,后来出家,但他出家之后依旧是不守佛规的一个人物。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鲁智深的故事

元明水浒杂剧留名的约39种,其中元代36种,明代3种。元明杂剧出现鲁智深的是:《梁山伯李逵负荆》(净扮)《鲁智深喜赏黄花峪》(第四折正末)《鲁智深大闹消灾寺》(已佚)《梁山五虎大劫牢》《豹子和尚自还俗》(正末)(明)5部,即使好不容易当了主角也不是唯一的,必定有其他的人和他处在同等位置。

在《李逵负荆》和《大劫牢》中都是陪衬角色。在元代水浒剧中最出彩的是李逵,关于李逵的杂剧现存有《黑旋风双献功》(正末)《梁山伯李逵负荆》(正末)《鲁智深喜赏黄花峪》(第二折和第三折正末)等8部,已佚的有《黑旋风乔断案》《板踏儿黑旋风》《黑旋风诗酒丽春园》等11部,且大部分都是主角,即使不是也会多少有两句台词。

在成书的《水浒传》梁山大聚义之前,鲁智深从第3回下半部分出现,一直到第8回,可以说花了4回半专讲他,又在第16回讲了他打二龙山的事迹,后来还有救史进的片段,加起来至少5回;作为对比李逵直到第38回才出现,加起来不过有两三回的篇幅。

可以说《水浒传》中鲁智深的地位大大提升,排名上升到第13位——和《宋江三十六赞》一样。在《大宋宣和遗事》中鲁智深仅排名第29位,在朱有燉的戏剧中也仅排名第30。如果详细研究现存元明杂剧的话,我们还能发现,元明杂剧中李逵的很多事迹到《水浒传》中成了鲁智深的事迹,我将在下一部分中给予简单解释。

2、元明杂剧与鲁智深的形象发展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鲁智深的故事

通过研读我们可以发现李逵和鲁智深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元杂剧中的鲁智深直似《水浒传》中的李逵一般鲁莽,而元杂剧中的李逵粗而不鲁,甚至在某些片段表现出了温柔和精细,这和书中只知砍人喝酒的黑旋风明显不同。

元明杂剧中鲁智深着墨不多,只能通过片段了解性格。首先仗义,《梁山伯李逵负荆》第4折中,鲁智深本不愿下山:“那山儿开口便骂我秃厮会做媒,两次三番要那王林认我,是甚主意?他如今有本事自去拿那两个,我鲁智深决不帮他。”只因吴学究劝道:“你只看聚义两个宇,不要因这小忿,坏了大体面。”

鲁智深便下了山;其次是莽撞,《鲁智深喜赏黄花峪》他一见蔡衙内劈头就骂“这一个无徒禽兽”揶揄蔡衙内“卖弄你玲珑剔透,美也,撞见爱厮打的都领袖”。正罪之“打你个软的欺硬的怕,蜡枪头;你是个无道理无仁义酒魔头;打你个强夺人家良人妇,你是个吃剑头。”狠揍之,“我着这莽拳头,向这厮嘴缝上丢。

泼水难收。泼水难收,则一拳打你个翻筋斗,来叫爹爹的呵休。”蔡衙内说:“干你什么事?”鲁智深答道:“你是个强夺人家女艳羞。……打这厮将没作有。”将蔡衙内拿住杀掉。《黑旋风李逵负荆》中黑旋风救满堂娇和《水浒传》鲁智深救金翠莲这两个事迹也是颇为相似。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鲁智深的故事

在《黑旋风仗义疏财》中李逵假扮新娘惩治了强取豪夺的赵都巡,到了《水浒传》中变成了鲁智深脱得赤条条“醉卧销金帐”,假扮新娘用棍棒与强盗小霸王周通“说姻缘”惩治他。杂剧在鲁智深形象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梁山伯李逵负荆》第3折中这样唱道:“谁不知你是镇关西鲁智深,离五台山才落草。”

在一百回本的第3回中路达拳打镇关西之前说了这样一段话:“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我们可以判断,鲁智深原来也是号称过“镇关西”的。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一段,颇类似于他在《鲁智深喜赏黄花峪》中拳打蔡衙内的风格:同样是为了救一位无辜的女性,被惩罚的都是强占妻女之人,只不过一个是衙内一个是屠夫,鲁智深知道两位女性的冤屈都只是听说,个是听当事人一个是听兄弟李逵,看打死了镇关西边骂他“这厮诈死”一边走,在杂剧中怕蔡衙内喊将起来就往他嘴上打。

由此可以看出,元杂剧和《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形象、性格和事迹还是存在着很大联系的。《梁山五虎大劫牢》中第3折,鲁智深上场便有诗云:“敢战官军胆气粗,经文佛法半星无。袈裟影里真男子,削发丛中大丈夫。”这四句不仅贬低官军彰显自己,更有万千豪气在里面。

然后鲁智深又出主意道:“到来日某扮做化缘和尚,武松为行者,将韩伯龙好共歹勾引上梁山去也。”向韩伯龙化斋时说:“长者,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这酒肉你吃的,我也吃的。”我们就不用再说《水浒传》中鲁智深上五台山后的表现了。可以说在元代时,鲁智深不守清规戒律、浑身胆气的形象已经奠定了。

六、鲁智深人物形象后的深层思想蕴含

1、通过鲁智深前后行为的对比体现兄弟之情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鲁智深的故事

《水浒传》中对于感情的描写尤为成功,这种感情更多的是体现在男人之间的兄弟之情,鲁智深作为这本书的主要人物之一,兄弟之情在他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鲁智深第一次出场是在第三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一回中,那时的鲁智深还称鲁达。

当史进向茶博士询问禁军教头王进时,鲁达出场了,作者对于鲁智深的描述极尽夸张,身高八尺、腰阔十围,读者一看就会从心底认为是一个不拘小节的粗鲁汉子。果然其为人处世也是放荡不羁,完全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但就是这样一个不羁的男人,却在对待兄弟时能够拿出足够多的勇气与耐心。

施耐庵在前书中将鲁智深塑造成了一个嗜酒如命,无酒不欢的酒鬼形象,但是当他的好兄弟史进行刺被抓时,脾气暴躁的他立马就要前去攻打,众人劝都劝不住,让他喝酒,鲁智深却这样说道:“史家兄弟不在这里,酒是一滴不吃!要便睡他一觉,明日却去州里打死那厮罢了。”

前文中嗜酒如命的鲁智深而今为了兄弟患难滴酒不沾,不得不让人感慨,果然第二天不等支援边独身一人前去厮杀,被贺太守锁住,关进监狱,鲁智深对兄弟之情由此可见一斑。通过对于鲁智深这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于兄弟之间性情的推崇。

更大范围上我们也可以看作是施耐庵对于真情真意的赞扬,宋代正是理学兴起的的年代,讲究的是一种对于人性的压抑,而作者所表现的这种真性情正是对于这种社会思想的有力抗争,表明了作者对于人与人之间自然情感的追求。

2、通过对于鲁智深性格缺陷的描写阐述对于自由精神的肯定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鲁智深的故事

鲁智深这个人物身上并不仅仅是只有积极向上的正面性格,相反鲁智深身上从来不缺乏负面因子,但是作者并没有把鲁智深塑造成一个令人厌恶的坏蛋,相反,读者在看到这些缺点之后会因为他的真性情而更加喜欢这个生动的鲁智深。

小说要想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必不可少的就是戏剧矛盾的搭建,鲁智深的人品毋庸置疑,早早的就被观众所肯定,但是到了后面的章节,他身上所带有的野蛮风气、粗鲁行径也开始表现出来,杀人、放火、剪径、劫财一样一样的做,尤其是在他被逼无奈出家之时的描写格外传神。

鲁智深出家之后按理说应该遵守佛门的清规戒律,不能犯“佛门五戒”,但是他除了没有犯“不淫戒”之外剩下的戒律都犯了个遍,甚至还要逼迫他的同门师兄弟一同吃狗肉,这种行为极大的践踏了佛门规矩,但是,也从另一个方面看出了鲁智深身上所具有的独立精神。

而任何一个小说中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看作是作者主观思想的文学投射,塑造鲁智深这一角色表达了施耐庵对于自由精神的追求,或者说是渴望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但却无能为力的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但不管怎样,作者成功的把这种性格上的二元性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使鲁智深之一角色成为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经典。

3、通过鲁智深对佛门的态度体会作者对于佛教的矛盾心理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鲁智深的故事

通过鲁智深这一文学形象我们还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佛门礼教的态度,从总体上看《水浒传》对于鲁智深是持肯定态度,这一点上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另一方面来说,文章中对于出家人的态度却不甚和善,本是清净之人的和尚却在文中做着不甚光明的行径。

裴如海的色欲熏心、宝光国师邓元觉的杀人如麻无疑不是对于佛教的嘲讽。《水浒传》这部书中对于僧人是持一种鲜明的反感态度,而这种态度的最直接来源就是在当时社会上所流行的主流思想宋明理学影响下产生的,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作者将鲁智深的性格打磨成了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符合了当时的社会思想,才给予了他一个较好的结局。在文章的最后,能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于杭州六和寺终成正果,坐化成佛。作者虽然十分的看不起佛门虚伪的礼数,但是,最后却安排鲁智深修成正果,这种前后十分矛盾的态度正是源于作者心理对于佛教看法的纠结。

首先,作者十分厌烦佛教虚伪的礼数,认为那不过是佛教自我标榜的一种手段,但是作者最后让鲁智深坐化修成正果却又没有走出佛教思想的圈子,在一定程度上作者认可了佛教对于当时社会安定所起到的作用。这些文章中的细节之处表明着作者看待佛教这一教派时复杂的心理,表现到文章中就是鲁智深一生杀人放火,却在最后得到顿悟,得以修成正果,成就无上功德。

4、通过鲁智深侠者行为的描写看待侠义精神的演变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鲁智深的故事

我国的历史上自古以来就不缺乏侠义精神,我国的不朽名著《史记·刺客列传》甚至专门为这些具有侠义精神的草莽之士著书立传,使其事迹得以流传千古。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转变,传统的侠义观念到了宋代发生了极大的转折,这种转折在《水浒传》鲁智深这一角色的塑造中尤为突出。

传统的侠义精神以《刺客列传》为代表,大部分的侠义之士大都是为了感谢别人的恩情,从而奋不顾身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成就了侠义精神。然而到了《水浒传》中,还是为了朋友奋不顾身,但却不再是出于报恩的心态,更多的是为了纯粹的兄弟之情。

仔细考量这两种侠义,不难发现这与当时社会的情感具有很大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上古的礼仪制度尚且存在,脑海中的阶级观念十分严重,士为知己者死,阶级上的差距使得下层人对于上层人士的赏识格外感谢,也就由此引出了最初的侠义精神。

但是到了宋朝,因为社会风气的变化,包括经济的发展,人们注重的是利益之间的关系,等级观念不复存在,报恩式的侠义精神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因心底浩然正气而自发的举动,这种侠义精神更加纯粹不掺杂杂物。

七、鲁智深为何能坐化而死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鲁智深的故事

读《水浒传》唯一喜欢的一个人物就是花和尚鲁智深,一个痴痴呆呆,只会杀人放火的花和尚,竟然趺坐而化了。真是不可思议。鲁智深圆寂时年仅40岁,他是《水浒传》108将中少数几个得到善终的好汉。从拳打镇关西到大闹野猪林,再到后来擒方腊,一生波澜壮阔。尤其是他和林冲的生死相随,感动了无数读者。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杀人无数,棒打群僧,火烧瓦罐寺的“魔头”,竟然坐化了。这令人不得不怀疑佛教经典中的因果定律来。其实不然。仔细读读就可以品出一点禅味来。

1、悟

这种悟应该属于顿悟。慧海禅师在其《顿悟入道要门论》中说:“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若得如是定,虽是凡夫即入佛位。”由于鲁智深性格单纯,平生任事如同孩童般无拘无束,潇洒自在。

2、愿

他在留给宋江的颂中说:“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琐。”没有强大的愿力,怎么可能顿开金枷扯开玉锁?这个愿是成道的愿,是见性的愿,放下恨缘的愿。他深知自己“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只有见性成道,才能究竟圆满。其实这和他的性格有莫大关系,他是个善恶分明的人,平时候恶如仇。说到做到,绝不投机取巧,这也是他的善根吧。除此以外名利财色都不放在心上,心内无染,把善恶一放下,强大的愿力便开显出来了。

3、信

深信其师智真长老。智真长老早在五台山就说过鲁智深可功德圆满,并留给他四句偈言:“逢夏擒,遇腊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当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听到钱塘江潮水,原以为是战鼓。小僧人告诉他这是潮信,猛然听见“潮信”二字,再联系自己擒夏侯成、捉方腊的经历,鲁智深恍然大悟,对智真长老的法语深信不疑。他询问小僧,圆寂是啥意思,人家说圆寂就是死。

死就死吧,鲁智深沐浴更衣,法堂焚香,而后坐在禅椅上就圆寂了。如果没有信,鲁智深一个出家数年的大和尚,竟不知道圆寂是何意,可见他这和尚当的也不怎么称职,离所谓的皈依佛门尚有距离。惟一可圈可点的就是对师父的深信不疑。佛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可见信为第一皈依之处。

八、智真长老为何纵容鲁智深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鲁智深的故事

智真长老对鲁智深的好,体现在溺爱和纵容两个方面。鲁智深当了和尚,便开始破坏清规戒律,吃酒、吃肉、欺负同门、欺负商家、在寺院搞破坏等等。这些事,智真长老都忍了,他经常对不满鲁智深的首座以及文殊院和尚说:“且看檀越之面,后来必改”或者“且看赵员外檀越之面,容恕他这一番”。

若是他人故意找茬,长老如此帮助鲁提辖,那还真不错。可鲁智深本就错了,智真长老不但不责罚鲁智深,还要一再的纵容。纵容一次,不算什么,可几次三番的纵容,不免让人生疑。这样的纵容似乎是故意让鲁智深不断的犯错,直到犯下不可饶恕的过错,然后引起公愤,鲁智深最后只能“滚蛋”。

智真长老是否这样呢?是的。智真长老的目的,就是让鲁智深引起公愤,在文殊院无立足之地,然后离开。此处,应该有脑洞大开的朋友认为书生要黑智真长老。其实不然,书生不旦不黑智真长老,还很崇拜他。为何崇拜?因为他是得道高僧,是活佛,可以参透玄机。

原著道:“首座、众僧禀长老说道:却才这个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恶,貌相凶顽,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长老道:他是赵员外檀越的兄弟,如何别得他的面皮。你等众人且休疑心,待我看一看。焚起一炷信香,长老上禅椅盘膝而坐,口诵咒语,入定去了……对众僧说道: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此处,智真长老说自己入定看一看鲁智深。结果看出了他上应天星,这就是智真长老的不凡之处。智真长老入定看到的绝不单单是鲁智深上应天星,而是看到了鲁智深的一生。比如,智真长老两次送给鲁智深的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八句偈言,道出了鲁智深的一生。

智真长老知道,鲁智深不是当和尚的命,不断的教育、让首座等弟子约束他,都不合适。留鲁智深在五台山文殊院,只能耽误他的前程,是害他。因此,智真长老要一再的纵容鲁智深,让他犯下难以弥补的大错。只有这样,鲁智深才会踏上属于他的传奇之路。

总结: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水浒传》这部不朽名篇里面感受到了其人物的独具匠心之处吗?我个人还是深有感触,鲁智深这个角色个性表现的非常明显,在我们看到的作品表现中,这种见义勇为、豪侠勇武的性格塑造也深受我们大家的喜欢,还有里面紧凑的故事剧情,其实也间接的折射出里面的深层次文章内涵,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通过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