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第一百八十二篇《菁菁者莪》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菁菁者莪


    [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作品介绍]

小雅·菁菁者莪》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其主旨历来有争议。一说这首诗用比兴手法,反复吟咏对于君子长育人材的欢愉之情,同时也描述了青年学子见到君子的欢乐之情。另一说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表现女子与君子相见、获得君子厚赐后的喜悦心情。全诗四章,每章四句,以菁菁者莪起兴,描绘了一幅萝蒿满地,青绿繁盛的春天胜景,并把一个美妙动人的故事表现得引人入胜。


[注释]

⑴菁(jīng)菁:草木茂盛。莪:莪蒿,又名萝蒿,一种可吃的野草。

⑵阿:山坳。中阿,阿中也,大陵曰阿。

⑶仪:仪容,气度。

⑷沚:水中小洲。中沚,沚中也。小中小洲曰沚。

⑸中陵:陵中也。丘陵高坡之地。

⑹锡:同“赐”。朋:上古以贝壳为货币,五贝或十贝一串,两串为“朋”。王国维《说珏朋》云:“古制贝玉皆五枚为一系,二系一朋。”

⑺泛泛:漂浮不定的样子。杨舟:杨木做成的小船。

⑻载:或,又。

⑼休:喜。


[译文]

莪蒿葱茏真繁茂,丛丛生长在山坳。已经见到那君子,快快乐乐好仪表。

莪蒿葱茏真繁茂,簇簇生长在小洲。已经见到那君子,我的心里乐悠悠。

莪蒿葱茏真繁茂,蓬蓬生长在丘陵。已经见到那君子,赐我贝币千百朋。

荡漾水面杨木舟,随着波涛任漂流。已经见到那君子,我的心里乐无忧。

赏析

此诗的主旨,《毛诗序》说是“乐育才”,朱熹《诗集传》则批评《毛诗序》“全失诗意”,认为“此亦燕饮宾客之诗”。今人多以为是古代女子喜逢爱人之歌。由于诗的境界的空泛性和意象的可塑性,对其内涵可以有不同的开掘和把握。《序》说流传二千多年,影响至巨。人们说起《菁莪》,无不想起“乐育才”。而批评《毛诗序》全失诗意的朱子,在其《白鹿洞赋》中,亦有“广‘青衿’之疑问,乐《菁莪》之长育”的句子。此所谓习用典记,约定俗成者也。对诗的主题,不同的理解可以并存,似不必存此没彼。这首诗的主题,爱情说更有道理,证据之一是人们公认为《小雅》中典型描写男女相悦之情的《小雅·隰桑》篇,同《菁莪》不论章法、句式都非常相似;前三章中“既见君子”句式一般无二,第四章都变换声调,各自成章。

此诗前三章都以“菁菁者莪”起兴,也可以理解成记实,然不必过于拘泥,因“在彼中阿”、“在彼中沚”、“在彼中陵”的植物,除了“莪”,当然还有很多,举一概之而已。第一章,女子在莪蒿茂盛的山坳里,邂逅了一位性格开朗活泼、仪态落落大方、举止从容潇洒的男子,两人一见钟情,在女子内心深处引起了强烈震颤。第二章写两人又一次在水中沙洲上相遇,作者用一个“喜”字写怀春少女既惊又喜的微妙心理。第三章,两人见面的地点从绿荫覆盖的山坳、水光萦绕的小洲转到了阳光明媚的山丘上,暗示了两人关系的渐趋明朗化。“锡我百朋”一句,写女子见到爱人后不胜欣喜,高兴到胜过受赐百朋的程度。第四章笔锋一转,以“泛泛杨舟”起兴,象征两人在人生长河中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誓愿。不管生活有顺境,有逆境,只要时时有恋人相伴,女子永远觉得幸福。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十六句,但把一个美妙动人的爱情故事表现得引人入胜。和《秦风·蒹葭》相比,《蒹葭》在水乡泽国的氛围中有一缕渺远空灵、柔婉缠绵的哀怨之情,把一腔执着、艰难寻求但始终无法实现的惆怅之情,寄托于一派清虚旷远、烟水濛濛的凄清秋色之中。而《菁莪》处处烘托着清朗明丽的山光和灵秀迷人的水色,青幽的山坡,静谧的水洲,另是一番情致。两首诗可谓珠联璧合,各有千秋。如此绝妙的天地里,一对有情人相遇相识、相偎相依,此情此景,真令人如饮醇醪,心神俱醉。

佚名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首美妙动人且浪漫十足的爱情故事,在秀美的湖光山色中,在清幽和静谧的山坳和水洲之上,男女主人公从偶遇,到相识,再到相恋相偎,可谓画中有景,景中有人,情景交融,羡煞旁人。恋爱最初是最美好的阶段,没有争吵、埋怨、矛盾…那时恋初,仿佛能听到心底有花盛开的声音,似乎能嗅到甜甜的幸福的味道,那时的嘴角总是不由的微微上扬,那时的心跳会因为一个小惊喜而漏跳半拍,那时的感觉仿佛那就是永恒…好想一切都能“人生若只如初见”!呵,让我们通过这首诗来回味一下恋初的感觉吧。 

手法上来讲,前三章都是以“菁菁者莪”来起兴,其实是用“莪”即莪蒿来代替“在彼中阿”、“在彼中沚”、“在彼中陵”中出现的各种其它植物,故举一而总概之。此外,这样读起来也更朗朗上口,欢快的气氛,更能衬托爱情来临时的那种美妙的感觉。 

第一章,初遇。女子独自在莪蒿生长繁茂的山坳中,偶遇了一位气度非凡、仪态大方、举止潇洒从容的男子。两人彼生好感,一见钟情,这位俊秀的男子在女子心中掀起了阵阵涟漪。 

第二章,再遇、相识。这一次男子和女子又一次相遇在水中的沙洲上,再见他,女子内心十分兴奋,一个“喜”字把少女那种又惊又喜,又娇又羞之态描写的淋漓尽致。 

第三章,相恋。从这一章可以看到,两人见面的地点发生了变化,从清幽的山坡和静谧的水洲转到了阳光明媚的山丘之上,场景的变化暗示了两人的恋情渐趋柳暗花明。这时女子看到心爱的男子,不禁欣喜若狂,高兴到胜过赐予她百朋,纵然千金也难买心头的会心一笑呀。 

第四章,恋深,彼此允诺。以“泛泛杨舟”起兴,表面上写两人在上下沉浮的小船上飘荡,实际暗示女子和男子之间的关系更加的紧密了,象征着两人在漫漫的人生长河中愿意同舟共济、福祸与共的誓言。 

整首诗,笔墨不重,却把女子和男子之间的爱情刻画的如美画一幅,当然美的不仅是景色,更是景中相爱的两个人。从邂逅,到相识、相知、相恋,再到最后许偌此生与共的誓言,整个画面或过程都很完整,让人倾羡。 

当然,对于这首诗,也是有不同的说法。《毛诗序》按照“乐育才”的观点来分析这首诗。从这个角度上讲,全诗的主旨是通过起兴的方式来咏叹君子乐于培育人才的 

第一节,把“莪”比喻成学子们,山坳里的莪蒿长的多么的茂盛啊,说明这里是一个“育才之地”;用“君子”比喻成老师等之类的教育者。学生们一见到老师,就感到十分的快乐。同理,第二节大体意思与第一节相近。第三节讲到了学生们见到了君子,君子给予他们“百朋”的奖励。第四节,首先写杨舟载木,沉浮不定,暗示学生们忐忑不安的心情,然后话锋一转,见到了君子,沉浮不定的心情一下又变得安然。

这样理解也很自然,中国历朝历代大都十分重视教育,据《礼记·学记》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ang),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为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翻译:古时教学,闾中有塾,党中有庠,遂中有序,京城有大学。

每年有新生入学,隔一年有一次考试。入学第一年考查断句的能力,辨别志向所趋;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于学业,是否乐于合群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敬爱师长;第七年考查对学问的见解,和对朋友的选择。如果考查合格,就叫做“小成”。第九年考察知识畅达,触类旁通,能遇事不惑,不违背师训,这就叫做“大成”。像这样,就能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使远处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理。古书上说:“小蚂蚁经常学习衔土堆成堆。”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教育重要性,学习的重要性。另外《毛诗序》因为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影响很大,所以其“乐育才”之说也很流行。 

从个人角度来讲,当然更喜欢把这首诗的主题用爱情来诠释了,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若是当成“乐育才”之说,觉得太隐晦了,也需要很丰富的文学常识和延伸能力,如果仅是课外学习欣赏的话,个人感觉不用想的那么复杂,诗歌嘛,本来就会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 

佚名


赏析

    

《毛传》曰:“《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言此小雅诗歌在于歌颂君王育人。以吾之愚钝,尚不能理解诗歌和育人的内在联系。姑且接受之,以后再做功课吧,反正后人早已把‘菁菁者莪’理解为‘菁菁者如我’一样之‘人才’了。如晋孙楚《故太傅羊祜碑》:“虽《泮宫》之咏 鲁侯 ,《菁莪》之美育才,无以过也。” 宋朱熹《白鹿洞赋》:“乐《菁莪》之长育,拔隽髦而登进。”明刘基《送赵元举之奉化州学正》诗:“泮水紫芹香可揽,倚看待佩乐菁莪。”其中的朱熹还批判育人说,朱熹《诗集传》批评《毛诗序》“全失诗意”,认为“此亦燕饮宾客之诗”。可是这里却完全采用了育人说,实在是可笑不?

于是这里出现了读小雅以来的第一篇不是以君王口气写的小雅诗歌。怪怪的,与我读小雅以来形成的印象有了巨大差别。《毛诗正义》这样评论:“经四章,言长养、成就、赐之官爵,皆是育材之事也。《南有嘉鱼》言乐与贤也。《南山有台》云乐得贤者。彼谓在位及人君於时乐求贤者,本在上之心,非下人所乐。此则下人所乐,乐君之能育材,与彼别。”这里且不说其对《南有嘉鱼》《南山有台》的理解,只一句‘此则下人所乐,乐君之能育材,与彼别。’就把这篇诗歌与前面的诗歌区别开来。

以上二十二篇被称为小雅之正经,我就更奇怪,《菁菁者莪》是怎样挤入正经的?纵览二十二篇正经,它是唯一一首不以君王口吻写成的。小雅之所以为雅就是因为这里全是君王的诗歌,偏偏这篇不是,作何解释?不知孔子因何理由将其收入小雅?也许正是这点理由,这点理由足够,让孔子将其放在正经的最后。我真的开始怀疑,这样一篇诗歌是怎样进入小雅系列的?贵为君王之歌的小雅为什么收录了一篇非君王的诗歌?这个问题只有读完小雅后再来判断了。

按此思路理解,这是‘菁菁者莪’们唱给君王的颂歌。他们歌颂君王什么呢?《毛诗正义》评论中交代很清楚,‘经四章,言长养、成就、赐之官爵,皆是育材之事也’。就是,第一章歌颂君王的培养人才,第二章歌颂君王成就人才,第三章歌颂君王任用人才。第四章显然略有不同,歌颂的是量才录用。就像那泛泛杨舟,有的载沉,有的载浮。量才使用唉。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中沚)(中陵)。比兴培育人才的过程,首先在彼中阿,要给予帮助,给他们以依靠,这就像将草种植在山上,有依靠也。其次在彼中沚,给予磨练,就像将其投入河海。再者在彼中陵,给予任用,将其置身山陵或陵庙,成为栋梁也。

初见君子,乐且有仪。只是高兴参加那种仪式。二见君子,我心则喜。已明白其意义,自打心中往外高兴欢喜。再见君子,已是封官,上马金下马银了。当量才录用,官已定型,再见君子时,心已无所求,只有尽心尽力地工作了。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杨舟,是杨木制的舟呢还是‘扬舟’扬帆起航?杨木质地松软,并不是造船的材料。故我愿理解为‘扬舟’,扬舟远航也。载沉载浮。‘载……载……’句式有‘一边……一边……’‘又……又……’的意思。但这里这样理解似乎不好,还是理解‘有……有……’为好。浮,漂移,这里应有轻的意思。

读这首诗歌时,我耳边突然响起“青青河边草”的歌曲。

佚名


赏析

       

朱熹解曰:“兴也。此亦燕饮宾客之诗。言菁菁者莪,则在彼中阿矣。既见君子,则我心喜乐而有礼仪矣。或曰:以菁菁者莪,比君子容貌威仪之盛也。下章仿此。”

第三章:“兴也。锡我百朋者,见之喜如得重货之多也。”

第四章:“载沉载浮,犹言载清载浊,载驰载驱之类,以比未见君子而心不定也。休者,休休然,言安定也。”

关于此诗,有贵族宴宾客之说,也有乐见育才之说,还有爱情诗之说。笔者从后者,以为这是一首描写女子与心上人喜相逢的小诗。小雅中多是贵族宴饮诗歌,但也有一些民歌,因此存在爱情诗并不稀奇。这首小诗可以作为爱情诗来解读。

小诗以菁菁者莪起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萝蒿满地,青绿繁盛的春天胜景。莪,也有抱娘蒿之称。元代文学家王磐《野菜谱》中,在“抱娘蒿”后写了这样一首民谣:“抱娘蒿,结得牢,解不散,如漆胶。君不见昨朝儿卖客船上,儿抱娘哭不放。”其意虽为母子相抱而来,但移作亲人或情人之间如胶似漆,广义来解,未尝不可。你看那一片黄花绿叶的萝蒿,蓬蓬勃勃地生长在深深的山坳里。依我们常人理解,在这样的美好天地大背景下,一对有情人相逢了,能不动情地紧紧相拥?但诗中写道“既见君子,乐且有仪”,我与我的心上人相见,当然高兴万分,但没有过分的举动,言行举止非常得体,完全符合社交礼仪。由此可见君子风范,亦可见女子自重。

小诗写了男女约会的不同地点,但都是表达同样喜悦的心情。他们这对小情人,频繁地约会,可见感情在不断地升温,无论在丘陵高坡,抑或沙洲之上,还是泛舟中流,无论是拈花一笑,还是随波荡漾,我们始终看到那个多情女子灿烂的笑容。因为她每见到自己的心上人,都是乐的、喜的,甚至是比得到一大堆财富还高兴!有这样一个道德君子相伴终生,无论生活的小舟如何沉浮,她都会满心欢喜地爱人在一起共度人生长河!

让我们祝福这个美丽的姑娘,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佚名


赏析

关于“菁菁者莪”的主旨,《毛诗序》以为是“乐育才”,即学士乐见先生;朱熹以为是“燕饮宾客之诗”;现代研究者很多主张是情诗。个人认同朱熹的观点,这首诗应该是姬周贵族宴请宾客的乐歌,表达见到贵客嘉宾时的快乐欢喜。
  该诗辞文简朴,语义明确,所以不再就内容做过多铺陈。
  不支持“女子见爱人说”的核心疑窦在“锡我百朋”一句。上古商品经济不发达,货币更是短缺,百朋代表着很大的财富单位。打个未必妥当的比方,商朝时期拥有“百朋”的身家近乎相当于今天的“百万富翁”(即使是货贝这种普通货币),一般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如果是民女,常理不该用这种比拟,除非她是上古的“超级拜金女”。如果是贵族少女表达爱情,用这个比喻也别扭,而且山坳相见、水洲约会很不符合贵族的身份。但贵族主人用这种比喻来形容得会嘉宾贤人的可贵与自己喜出望外的心情就贴切了很多。
  
  附加注释:

       贝币和玉币
  中国史前先民用贝壳做货币大致诞生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在凿井技术成熟前,水源充足的地方其经济文化发展势必超过水资源不足或短缺的地区,所以沿海地区首先诞生商品经济和货贝自有内在的道理。
  后来随着内陆人与沿海人的经济文化交流,货贝这种交换媒介被更多的地方和人群所接受,成为“古中原世界”通用的交易等价物。
  史前先民虽然没有严格的货币规则,但是能够充当货币使用的贝壳在种类和形制上也是有要求的,不是随便弄点贝壳就可以当钱使的。由于货贝相对短缺,同时人们依然很流行易货贸易方式,所以当时货贝的购买力是很高的。虽然缺乏可靠的详细文献研究那个时代的物价或货贝购买力,但对比部分中国古文献记录和国外关于原始民族的货币与商品交易情况的研究报告,先民用数量有限的“硬通货”换取大量有用实物是个世界性的通用规律。一枚货贝在远古的内陆地区往往可值一头牛甚至更多。这种情况一般要到文明升级、货币规范化并大量发行流通才会结束,比如“秦半两”、“汉五铢”的购买力就远不及春秋战国年代的布币、刀币、圜钱或楚国金贝。
  中国人远古就好玉,在尧舜时代和夏朝, “玉版”还是部落酋长或四方诸侯的权力象征。所以美玉在上古也是财富象征并可充当高级货币使用。那个年代贝币和玉币的关系就类似于后来的铜钱与金银。
  古人用商朝贵族“具乃贝玉”来指责他们的贪婪无道及沉重剥削,充分说明了贝玉的价值。

佚名


《菁菁者莪》   [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译文:

莪蒿葱茏真繁茂,丛丛生长在山坳。已经见到那君子,快快乐乐好仪表。

莪蒿葱茏真繁茂,簇簇生长在小洲。已经见到那君子,我的心里乐悠悠。

莪蒿葱茏真繁茂,蓬蓬生长在丘陵。已经见到那君子,赐我贝币千百朋。

荡漾水面杨木舟,随着波涛任漂流。已经见到那君子,我的心里乐无忧。

菁菁者莪》,泊客不由眼睛一亮。

这是小雅到目前为止,唯一不大像王室之诗。

关于《菁菁者莪》的诗旨,还是颇多争议的。

一曰“乐育才”说。《毛诗序》:“《菁菁者莪》,乐育才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毛诗序》的说法,来自于孔子曰“菁菁者莪》,则以人益也。“乐育才”说占据了从古到今的主导诗旨解释地位。

二曰“燕饮”说。朱熹《诗序辨说》云:“此序全失诗意。”其《诗集传》云:“兴也。此亦燕饮宾客之诗。言菁菁者莪,则在彼中阿矣。既见君子,则我心喜乐而有礼仪矣。或曰:以菁菁者莪,比君子容貌威仪之盛也。下章仿此。”即朱熹认为,这首诗应该是姬周贵族宴请宾客的乐歌,表达见到贵客嘉宾时的快乐欢喜。

      三曰“感恩扶植”说。高亨:“作者深受贵族的扶植与恩赐,写此诗来表示感激和喜悦的心情。”

      四曰“爱情“说。今人多持此观点。

连读本诗,似乎四种说法都能说得通:

      乐育才说,以菁菁者莪,比君子的学生;燕饮”说,以菁菁者莪,比君子容貌威仪之盛;“感恩扶植”说,菁菁者莪,比诗人自己;“爱情“说,以菁菁者莪,比爱情的美妙与深厚。

      作为今人的泊客,当然有代入感的或者感兴趣的,自然是“爱情”说。且“爱情说”从字面上来理解也更通俗易懂。

      如诗人是一位妙龄淑女,在菁菁者莪的山坳、小洲、丘陵、船上,淑女与君子频频见面约会,从“乐且有仪”、到“我心则喜”,再到“锡我百朋”,再到“我心则休”,感情不断升温。也即:一开始是两人彬彬有礼,心里窃喜;后来淑女感情投入,“我心则喜”;再后来,感情升华,到达热恋,每见一次,比赐予淑女百朋还要欢喜(或此时两人的感情就是白朋也不换)。诗文的最后“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引人遐想,说明这一对情人“纤绳荡悠悠”,已经跨越了热恋的阶段,抵达了“同舟共济”的爱情彼岸。于是乎,女诗人“我心则休”。这个“休”,不是“乐无忧”,而是一颗心终于可以安定下来了。

菁菁者莪》以一位女诗人的角度,描写了一对恋人从相识、相知、再到相恋、最终抵达爱情彼岸的恋爱经过,描写了一首美妙动人且浪漫十足的爱情故事。

“爱情说“,对于诗旨什么都符合,就是不大符合孔老夫子“菁菁者莪》,则以人益也。”之说法。

不过,泊客本人喜欢“爱情”说。


◆  ◆  ◆  ◆  ◆  

诗经182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