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代上海芭蕾舞演员足尖下不老的《白毛女》

 街心舞苑 2017-03-03

“嗒、嗒、嗒———嗒”没有音乐,随着团长辛丽丽口中打出的拍子,两位首席演员吴虎生和范晓枫默契十足的几步走位,将动作稳稳的定格在王大春与白毛女相认的瞬间。正午时分,上海芭蕾舞团的这间排练室里并没有要中场休息的意思。


  在上芭人的眼中,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是“看家戏”、“镇团之宝”,更是青年演员艺术生涯中的炼金石。该剧于1964年第五届“上海之春”艺术节首演小型版后,到今年,已经整整50年了。


薪火相传半世纪上芭前身就是《白毛女》剧组

  若要追溯起来,上海芭蕾舞团的前身就是1966年由上海市舞蹈学校芭蕾科首届毕业生组成的《白毛女》剧组。半个世纪中,《白毛女》在全国和世界各地上演了1700多场———如果算上在正式剧场外的下乡或进学校、工厂之类的演出,则不计其数了。


  如今,陪伴着这部舞剧成长的最早一批观众们都已年迈;在舞台上轻盈跳跃、旋转着的“喜儿”却始终朝气蓬勃,“北风吹”、“红头绳”等经典片段也鲜活地印在几代观众心坎里。


  上芭人总说:“要演绎永远不老的喜儿。”


  50年里,有多少演员演过喜儿?即便对于上芭艺术室的工作人员来说,这也是个难以解答的问题。一来在《白毛女》中,喜儿和白毛女通常由两个演员来演。二来同一时期也会有两三组演员同时担纲演出。


  喜儿与白毛女本是同一个人物,但在舞台上由于两个角色在年龄、性格、造型上会发生明显变化,情感表现和动作设计也有极大不同,因此喜儿的扮演者长相甜蜜、个头娇小;而白毛女的扮演者则要高挑、性格奔放、老戏质量过硬。


  某种程度上,白毛女的角色是整部剧的灵魂。50年中走出来的三代“白毛女”,也代表了《白毛女》的发展历程。第一代的石钟琴、第二代的辛丽丽早已是全民心中的“舞后级”芭蕾明星,眼下第三代中的佼佼者范晓枫,接过衣钵也有10多年了。


初代“白毛女”石钟琴:足尖走进观众心坎里


  石钟琴,这个名字在几十年中几乎代表了《白毛女》,她被称是“用足尖走进了观众的心里”。如今年届七旬的石钟琴向本报记者回忆起跳白毛女一角的经历,仍觉得自己“很幸运”。


(石忠琴剧照)


  1965年,还在上海舞蹈学校学习的石钟琴就参演了本校创排的芭蕾舞剧《白毛女》,不过,由于家庭成分问题,她只能作为群众演员在台上跑跑龙套。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的周恩来总理与陈毅市长在观看演出后提出:是不是可以学四川变脸艺术,让喜儿慢慢由黑发变成灰发、最后变成白发?于是,就有了白毛女舞台形象的“四变”,石钟琴也得以参与其中“黑发变灰”的一变———“虽然只在台上出现了一分钟多一点”。随后,她也有了更多独舞的机会。


  1969年的一次演出间隙,石钟琴突然被“交给一个任务”:去排白毛女的角色。接下来便是频繁地在国内外演出,观众也深深记住了这位白毛女的化身———石钟琴。


  石忠琴回忆说,那个时候,《白毛女》剧组到乡下演出,热情的观众们为了看得更仔细甚至爬到树上、屋顶上;出国演出回来,观众们自发组成的欢迎队伍总是熙熙攘攘。然而,获得观众追捧的同时,演员们也要付出不小的辛苦:高密度的演出下,即使腿受伤了,脚磨破了,她们也只是在后台喷点消炎药就上台接着跳。


  真正让石钟琴和她的白毛女形象传遍天下的,是1972年在全国放映的芭蕾舞电影《白毛女》,这也让石钟琴成了名副其实的芭蕾舞“大明星”。直到现在,观看这部电影仍然是上芭演员们的“必修课”。


  石钟琴在舞台上一直跳到40岁以后,退休后她还曾在一所芭蕾舞学校继续培养新人。对于最近几年中新排的《白毛女》,石钟琴感到剧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人情味。谈起新一代的“白毛女”们,她说:“总希望她们跳得越来越好吧,我们中国自己的芭蕾要传承下去。”


继承者辛丽丽:“激烈与尖锐”逐步缓和

  

辛丽丽清晰地记得首次以女主角身份出演《白毛女》全剧的情形。那是在1989年3月上芭出访加拿大演出时,那年她26岁。


  这是一次特殊的演出。当时,“中国首个跳芭蕾舞的人”胡蓉蓉担任艺术指导,为了贴合时代,她删减了以往剧中“火药味儿”较浓的刀、枪、拳头,增补了红绸、腰鼓等民间舞素材;大春与喜儿、白毛女的双人舞部分也更加富于情感色彩,这样的改动缓和了这部“红芭蕾”此前的激烈与尖锐。


(辛丽丽)

   更为特殊的是,这次演出首次尝试了3位主演汪齐凤、辛丽丽和张利一人饰演“喜儿”与“白毛女”到底,演出效果大获赞赏。


  “喜儿跑下场5分钟内赶快换一身白毛女的衣服,戴好假发,再上场就要跳出不同的状态,紧张的不得了。”辛丽丽说。在此之后,也再没有其他演员做这样的尝试。


  在上芭的艺术室里,保存着从1964年《白毛女》首演到现在的许多珍贵资料。其中一张扫描版的照片中,齐齐出现了5位“白毛女”———歌剧《白毛女》的首唱王昆、电影《白毛女》的主演田华、芭蕾舞剧《白毛女》的第一代主演石钟琴和第二代主演辛丽丽、瞿笑意。这是在1996年上芭赴京演出《白毛女》,演出结束后在一位摄影师的提议下,尚未卸妆的辛丽丽和瞿笑意与3位前辈留下这张珍贵的照片。


  至于最后一次跳《白毛女》是在什么时候,辛丽丽已经记不太清楚了。现在,她在帮年轻演员们排练时会仔细的描述剧情之外的社会背景,以帮助他(她)们进入角色的情绪。比如要体会大春给喜儿送去一袋面粉时,喜儿那种单纯的欢喜、快乐,就要知道那个年代的一袋面粉就意味着丰盛的年夜大餐。


  50年大庆,在辛丽丽担任艺术指导的新版《白毛女》中,删除了“烧地契”等情节,更强调艺术的本质。在她看来,《白毛女》之所以如此常演不衰,是因为:“对于一些中老年观众来说,看《白毛女》会有怀旧感;而对于年轻的观众,可以通过《白毛女》对民族芭蕾舞有所了解。”


新“白毛女”范晓枫:返璞归真忠于原味

  

新一代上芭演员范晓枫出演“白毛女”一角,可以被视为是继承上芭衣钵的象征。接受任务后,范晓枫说很紧张:“那个时候觉得自己太年轻,总怕弄不好。”


(范晓枫)

  学跳白毛女,也有一些让范晓枫不太习惯的地方。因为在学校学的是芭蕾舞科,已经熟悉了《天鹅湖》之类的外国古典芭蕾,而《白毛女》中有很多民族舞,甚至传统戏剧的动作。再加上这个角色在年代和身份上与现实的跨越相当大,又是难上加难。而为了保持一部经典芭蕾舞剧的品质,这些年中无论其他剧目在艺术表达上如何创新,《白毛女》在剧情和角色情感上始终忠于原作,演员的服装和妆容、舞台布景也并没有改动。


  对于《白毛女》来说,这些不是“落伍”,而是“原汁原味”。


  石钟琴那一代的演员,为了体会角色的情感,融入剧中情节,要到农村去体验农民的贫苦,感受他们对地主阶级的愤恨。第二代的演员,在成长岁月中也总能受到《白毛女》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些影响。而对于范晓枫这一辈的年轻演员来说,要精准的体会和把握角色的内心情感,几乎成了纸上谈兵。对于这个挑战,范晓枫有自己的办法:从音乐里找情绪。多年历练下来,范晓枫版的“白毛女”也得到前辈和观众的认可。


  到现在,演了10多年白毛女,范晓枫坦言:“早期把角色跳熟练的时候不免会有一点偷懒的想法,好像是程序化的完成既定的动作,跳完就走。不过现在已经过了这个阶段,我可以在每场演出中为自己找一点新鲜感,来让自己的情绪投入进去。”


  2001年,进团不足5年的范晓枫得到了学跳“白毛女”的机会。接到消息时,她的首个反应是:“好骄傲!”

(本文转自《劳动报》)

主演


喜 儿| 李晨晨 帖佳欣

白毛女| 范晓枫 周嘉雯

王大春| 吴虎生 张文君

黄世仁| 郜 颉

穆仁智| 李 洋

杨白劳| 雷新鸣

张二婶| 徐纹洁

赵大叔| 姜 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