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总结(2)

 zyxlua08y0vpri 2017-03-03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跨膜电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一、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

1.概念: 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2.RP相关的概念:                 

  极化:RP存在时,细胞膜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

  去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小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超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大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复极化:去极化后再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反极化:细胞膜由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变为内正外负的极性反转过程。

3.机制

原理:带电离子跨膜转运

条件: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

机制:

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A-不能向膜外扩散

[K+][A-]↑→膜内电位↓(负电场)

        [K+]↑→膜外电位↑(正电场)

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

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

结论: RPK+外流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影响因素:

·    细胞膜两侧离子的浓度差

·    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二、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AP

1.概念:

细胞膜受到有效刺激时,在RP的基础上发生的一个快速的、可逆的、可远距离传播的电位变化。

2.动作电位变化过程


3.特征:

具有全或无的现象

非衰减式传导。

连续刺激不融和

4.动作电位的意义:AP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即AP=兴奋

5.形成机制

原理:带电离子跨膜转运

①AP的上升支由Na内流形成,下降支是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是NaK泵活动引起的。

②AP去极相末=Na的平衡电位。

6.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

因此动作电位的引起过程:

阈刺激

Na+内流,细胞膜去极化

达阈电位

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

AP

7.AP的传导机制---局部电流

概念:指已兴奋与邻近未兴奋的心肌细胞之间形成电位差,出现电荷移动,称为局部电流

电流方向:

作用:使未兴奋部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产生AP。这样的过程在膜表面连续进行下去,就表现为兴奋在整个细胞的传导。

有髓鞘N纤维AP的传导——跳跃式

三、局部电位:localpotential

概念: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称局部电位。

特点:

①不具有全或无现象。其幅值可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②衰减式传导;

③具有总和效应:时间性和空间性总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