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学基础知识1

 易蕴人生 2023-11-19 发布于河南

易学基础知识1

五行的来历

五行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假定出来的概念,五行的行,是行走、流行的意思。关于五行学说的产生以及五行的本质含义,历代学者一直仁智互见,认识不一,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一是源自五种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依据是《尚书·洪范》的相关记载,此书记载的五行就是自然界五种最基本的物质。另外,汉代《尚书大传》解释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左传·襄公27年》载“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左传·昭公25年》载“生其六气,用其五行”,《国语·鲁语》载“地之五行,所以生殖。”均从五种实际物质来认识五行。

这五种物质之间又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木生火,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火燃烧以后会留下灰烬,就是所谓的土;金属矿藏大多埋在地下,所以说土生金;对于金生水,金属在高温下可以融化为液体;而所有的植物生长时都需要水,所以说水生木。植物种子最初埋在地下,当它发芽生长时就会破土而出,或一般的农耕工具均为木质,可以松土,意味着木战胜了土;用金属可以制成锋利的工具,用来砍伐树木,是金克木;金属矿石虽十分坚硬,可一旦在火上高温加热,便会熔为液态,这便是火克金;水能灭火,这是水克火;堆土可以挡住水流,就是土克水。49b3ea28cfcd4b248f31ee7947ce503c_tplv-tt-origin-asy2_5aS05p2hQOaYk-iVtOS6uueUnw==

二是源自殷商时期的五方观念。“行”在甲骨文中代表方位,所以,有人认为,五行的原始涵义是指五方。时间和空间是人类认识万物的基本形式。按东、南、西、北、中五方划分空间和方位的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墟卜辞。

河南安阳挖掘的殷墟墓的平面图及上古明堂宗庙平面多半呈字形,这种字形的构造,建造起来不仅费力,而且费时、费料。因此,有人认为取这一形状构成某些建筑,是有象征意义的,这种意义,应是早期对方位空间的膜拜。最早,五方原本只是四方,即东、南、西、北,逐渐地四方变成五方,因为四方观中已经蕴涵了五方观,要确定四方,必须首先确定中央,《诗经·商颂·玄鸟》中就有“古帝武汤,正域彼四方”,即从中央看四方。因此,说四方,就已经意味着五方。与此相关的,五时最早也只有四时,即春、夏、秋、冬,只是为了与五方“门当户对”,故在四时之外画蛇添足地生造了一个“长夏”,用来和“中央”之位匹配。因此,有人认为五行的“五”起源于古代先民对五方的崇拜。

2

三是源自天之“五星”。在生活单纯、对自然界缺乏足够认识的人类早期,变幻而神秘的星空非常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伴随着星象的变化,大地出现的季节、气候、农作物的生长,亦进而使人们对天象、星象产生膜拜心理,因此,“占星术”一直占据着古代先民生活的重要位置。近代学者顾颉刚认为,“五行”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五星的运行,是人们对天空中呈现的不断变化的五大行星的描述。“五星”即九大行星中肉眼可观测到的水、金、火、木、土星。由于五大行星在天体中是有规律运行的,所以古人又把五星称作五行。当时的劳动人民根据天象来定季节、律历,总结探讨四季时令气候变化的规律,为生活和生产实践服务。

2

四是源自手指的计数。郭沫若先生则认为,五行之“五”与人身的手足之数相同,因此,他提出五行源自古人对人体的观察。在他的《甲骨文字研究释五十》中指出:“数生于手,古文一二三四作,此手指之象形也。手指何以横书?曰,请以手做数,于无心之间,必先出右掌,倒其拇指为一,次指为二,中指为三,无名指为四,一拳为五,六则伸其拇指,轮次至小指,即以一掌为十。”这个说法符合汉民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物取象”认知把握客观世界的方法。

2IMG_259

五是源自五时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北京中医药大学高思华教授提出,五行的产生源自古人对中原地带五时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这一观点目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与认可。《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即认为气候的变动,伴随着规律的发生。高教授认为五行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中下游流域,这一范围内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而夏季尤长于其他三季。

通过长期观察,古人发现春季气候温暖,且万物皆由春温之时而生发;夏季气候炎热,且夏热之时万物长大繁茂;长夏气候潮湿,且万物多在雨湿之时变化结实;秋季气候干燥,万物收敛凋零;冬季气候寒冷,万物闭藏。根据这一特点,古人便以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概念来取象比类,以木的升发的特性来代言春天温暖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生机勃发的物候特点;以火的炎热向上的特性来代言夏季炎热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长大茂盛的物候特点;以土的孕育变化万物的特性来代言长夏之季湿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由禾而变为秀实的物候特点;以金的沉降清肃的特性来代言秋气凉燥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收敛凋零的物候特点;以水流于何处必然会渗藏于地下的特性来代言冬气寒冷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闭藏的物候特点。

由此可见,这里的木、火、土、金、水并不是什么物质的名称,而只是春、夏、长夏、秋、冬的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的一个抽象用语。正如《尚书·洪范》所说:“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2

从这一角度来说,五行中的木,表达的是春季的气候特征,火是夏季的气候特征,土是长夏,金是秋季,水是冬季的气候特征。五行的相生,是四时五季气候的自然转换,如春温变生夏热,夏热生长夏湿,长夏之湿生秋凉,秋凉变生冬寒,冬寒变生春温。而五行的相克,则是异常的气候相互制约:木克土,是风气对长夏之湿的制约;土克水,是湿对冬寒的制约;水克火,是寒冷对夏热的制约;火克金,是热气对秋凉的制约;金克木,则是燥气对风气的制约。五时气候通过相生,完成气候的自然转化,通过相克,完成气候的制约。

六是从自然界气的形成及特点抽象而来。三国时期有一部著作叫《三五历纪》,其中记载说,天地未开之时,世界是处于混沌状态,天地乾坤混在一起,日月星辰没有生成,昼夜寒暑没有交替出现,上面没有风雨雷电,下面没有草木山川人禽虫兽。这时一股灵气在里面盘结运行,于是从太易之中生出水,从太初之中生出火,从太始之中生出木,从太素之中生出金,从太极之中生出土。五行由此而来。 此后天地人各有发展。

也有传说,天地未分,被称为混沌状态之时。盘古生活在其中,后来盘古开天辟地,阳气、清气往上走,越走越高,走得非常高,就形成天。阴气、浊气非常低,又非常沉,往下走,越走越深,就形成地。所以天地都是气场作用的结果。人生在天地之间,包括生活在地上在各种生物,以及山川江河,也包括地上的各类建筑等,也是天地间形成的物种,也会受到气场的影响。所以天地之气非常重要。

2

气在天上形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叫带天成象,形成日月星辰,最有代表性的就是28星宿。气在地上作用叫在地成形,就形成山川江河,山川江河无一不是气作用的结果。因为气作用的位置、地方不同,大小不同,强弱程度不同,就形成了山川江河的形态各异。

自然界中,长年累月,日月交替,四季轮回。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气”对人们生活、生产,包括运势等,影响非常大,并发现“气”大致分为5种类型。

1.向下的气。和水一样,水是往下流、往下渗的,与冬季是一个属性。冬天以后,冬眠的作物是往下走,钻到地里边。尤其是在北方,所有植物的叶子都落了,往地下走,所有的气都会藏到根部,等着来年春天长出绿芽。动物也有冬眠的,蛇在地下冬眠也会归于地。这是第一种气场,一种往下走,藏到地下,向下作用的一种气;

2.向上的气。向上的气与第一种气场正好相反,与火特别相近,熊熊燃烧的大火,气是往上走的。季节与夏天特别接近。夏天像火一样特别热,热空气也是往上走;

3.生发的气。生发之气是一种生长的作用,与春天这个季节密切相关,也与植物的生发相关,春天到了,所有的植物就生发出来了,枝芽绿了,慢慢的成长起来了;

4.收敛的气。收敛之气与第三种生发之气也正好相反,相当于秋季。万物经过春天播种、夏天成长,到了秋天,植物果实成熟了,植物的气都归到它的果实里了,人们把丰收的果实收到家里,有种收敛的作用;

5.承载的气。承载之气就像大地、像土一样,人们把所有的植物都播种在土里,依靠土长出植物来,人们再收获。所以土它有一种承载的作用。

古人把以上五种气做了一个总结,叫五行。五行不是指5种具体的东西,它是指5种类型的东西。五行最常用的读法和顺序是金、木、水、火、土,讲究一点的叫水、火、木、金、土。

五行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当中,书中讲到“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蔷。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意思是,五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有润湿向下之特性,火有发热向上之特性,木有可曲可直之特性,金有顺从人愿改变形状之特性,土有种植生长之特性。这段话列出了五行的排列次序以及特性,包含了“行”是一种自然的“运行”的意思。

2IMG_262

五行非常重要,它对现代,包括古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无论五行的来源如何,可以确定的是,五行源自于上古时期,是中国古人观察宇宙及世间万物之后,总结归纳出来的一个事物分类的基本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