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蒙谈读书——经验的审度与审美的感悟

 简易乾坤 2017-03-03

王蒙谈读书——

经验的审度与审美的感悟

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0303第七版  

王蒙,1934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有《青春万岁》等近百部小说。2015年获茅盾文学奖。

读书的亮点在于照亮生活,生活的亮点包括积累智慧与学问。生活与读书是互见、互证、互相照耀的关系。书没有生活那么丰富,但是应该更集中了光照与穿透的能力。

我们如果养成了一个“爱书、释书、疑书,多向思维、触类旁通”的习惯,就会像读书一样读生活,读阅历,读社会,读世界,读春夏秋冬,读荣辱盛衰,读悲欢离合。

我个人读书的方法,是一种经验主义的方法,是一种审美感悟的方法,是一种用自己的实际感受、经验来衡量、审度的方法。

——《诗酒趁年华:王蒙谈读书与写作》

读书并不能算是我的长项,因为和一些学界的大师相比,我读书的数量既少,记忆也有限。我们知道有些大师的佳话,比如他可以指着图书馆的一个书架子说:“这个架子上的书,我已经全部读过了,甚至于我已经全部背下来了。”于是,就有人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翻开至第232页,他果真能把此页上的内容给背出来。当然,这种人也不多,但确实是有。还有的人精通好几国语言,在国际会议上别人谈论到某书,他立刻能用拉丁语、意大利语、德语或英语的版本讲一通。这些都是我做不到的。我觉得,在自己读书有限的情况之下,真还读出了些感悟来,真还读出了点用处来。如果把读书当成吃饭的话,那我的饭量是很有限的,但消化、吸收尚可。所以,给大家介绍一些这方面的经验。

读书需趁早

这里面有两个意思:第一,趁着童年、少年的这段时期,多读书。时至今日,很多的书,我都是儿童时期阅读的,无论是《唐诗三百首》《千家诗》,还是《道德经》《庄子》等,以至于一些爱心教育、童话故事书。一直到年轻的时候,阅读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些书。

第二,要“加码”读书,要“超前”读书。这个说法可能和某些人所提倡的循序渐进不完全一样。因为,我在特别年轻的时候,甚至是后来,都有一个习惯,即若这本书我能懂30%—40%的话,就一定要去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直到读完了以后,大概就能懂50%或60%了。如果我已经有这样的理解程度了,待回头再来翻翻的话,差不多80%至90%,甚至于100%都能读懂了。可以说,许多书我都是这么读过来的,如《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像这些东西,我当时都已经能背诵下来了,可并不太懂,但我也先把它背下来再说。

其实本人的英语并不好,还没有过关。但是,我也认真阅读过英语的书,如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集。另外,我和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很有缘,我们是同一届领取了意大利蒙特罗文学奖的。有趣的是,我们都是很早起床,又总是在早餐之前相约去游泳。她的书很好读,因为里面的句子比较短,如《金色笔记》《非洲的笑声》等。当然,我也爱读艾米莉·迪金森的意象派诗歌和约翰·奇弗及其女儿回忆父亲、回忆家庭的书。这些我都是从英文书中读下来的,而且我觉得基本上都懂了。

我很喜欢做一件事,或许这对于那些真正想学好外语的人而言,并不是好办法,即“连蒙带猜”。我经常发现,从字典中查出来的结果和自己猜测的结果相差无几。所以,我觉得这种“加码”读书、“超前”读书,能够使得自己的学习细胞活跃起来,这确实是一种好办法。

爱书 释书 疑书

“释”就是解释,可不仅仅是加以说明,而是要加以发挥。如李白写的诗《清平调词三首》中就有“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一句,这里的“解释”就有发散、发挥的意思。而且还要“疑书”,即越是喜欢这本书,就越要认真对待,读此书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知道其中的一两点说法,或者是为了应付一次考试,又或者是为了消遣。而是想从中获得一点智慧,或者是想获得一点原来未知的信息,从而增加对人生、对世界的了解。因此,有许多书就是可疑的了,抑或是书中尚有可疑的部分。

另外,还有些书比较难懂,特别是中国的一些古典书籍。所以,你在读书的时候必须有和书的作者切磋、琢磨、商量、谈论的这么一个过程。否则,看了半天,感觉就跟看“天书”一样。比如,我从小就喜欢读老子的《道德经》,其中有些非常有趣的说法:“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其意思就是:你知道了美是美的,它就不好了;你知道了善是善的,它反倒就不善了。老子虽然不解释,但他这个论题很高深。因此,为什么我说是“经验的审度”啊?因为,我有了经验以后,立刻就懂了这句话,很简单。

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其意思就是说:有了,才能够利用它,而真正要使其有用的话,在某些方面,它又得是“无”的。老子举的例子十分高明:一所房子有房顶,有地板,还有四面的墙壁和灯,这就是“有之”,这才能被称为“房子”。但是,若房间里已经堆满了集装箱之类的东西了,它就不能被称为“房子”了,因为它不能够被使用了。这就是“无”与“有”的关系,即在某些事情上,需要“无”,需要留下空间,需要留下机动性。

一个人也是如此,你一定要知道自己有什么,自己又没有什么。我从事写作,因此认识很多字,但又认识得并不全面,像《康熙字典》中的字,我不认识的可多着呢!当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字的时候,就要敢于承认,这样才能有所学。

我最喜欢老子说过的审美性语言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烹小鲜”即熬小鱼,治理大国就好像熬一锅小鱼那样。我觉得,老子的这番话可真是太绝了,简直是妙不可言!同时,也充分体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的智慧。此话表达的含义是:越是在一个非常严重、非常艰巨的任务当中,就越要保持一种平稳、从容的心态。老子讲的就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自信、一种把握,而反对的就是一种慌张、一种窘迫、一种张扬。因此,才能“治大国若烹小鲜”。

创造性地读书

我说的这种读书方法,是一种创造性的读书方法。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接受已有的知识,而且是要通过自己的个性与经验,通过自己实际的阅历,来跟书本上的内容相对应,再从书本中获得新的启发,或者是发现书本上的“漏洞”,给予其补充。如《红楼梦》中说,这本书最重视的是“事体”和“情理”。前者即指每一个事件,包括这个事情的大小、所占据的分量,以及它的作用。其意思就是:对一些事件本体、本身的来龙去脉要弄清楚。后者即是否符合参与这件事情的这群人的感情、心情和道理,也就是:是否符合逻辑。

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且每读一次都会有所创造。如果完全没有任何创造,只是一味地就书论书、就事论事,我们就会少得到许多读书的乐趣和智慧。以上就是我要总结的第一点,即我们读书必须是创造性地阅读,应该要求自己能创造性地阅读,创造性地工作,创造性地生活。创造的很主要的一条就是把自己的身心、个性、经验放入其中。

第二点,我也提倡审美性地阅读。尽管有一些命题和公式还未完全弄清楚,但是,我们会感觉到:前人已发现了多少美好的观念,多少美好的命题啊!我很喜欢音乐,但对高深的音乐并不懂。看到五线谱的时候,我还得用手指头去数再翻译出那个音符。可是,我曾听音乐家们说过:有些派别的作曲家的曲谱特别漂亮,你不用考虑如何照着它演奏,只要看着曲谱就行,那种一泻千里的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当抱着一种审美的、快乐的心态去阅读的时候,你就会从书中获得许多的发现。

第三点,中国有一个成语:“融会贯通”。其意思就是:用生活的态度来读书。所谓“生活的态度”就是:读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书,更是为了获取生活的智慧。我们还可以具体地说“生活”:第一,要“生”,即我们要从书中得到新鲜的感觉。如果一本书中没有新鲜感,就可以不去阅读它。第二,要“活”,即真正把书中的命题消化吸收,进入自己的细胞里面,从而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力量和启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