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 | 白云生处有人家

 圆角望 2017-03-03



平坦的林中小道好像猜出我们的心事,蜿蜒起伏地把我们引到了“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深山老林中。



从北京来的作家采风团要去东北,顺便喊上我这个退休的闲人,一起进了小兴安岭。早就知道在大小兴安岭,以至黑龙江省大部分,居住着许多上世纪初从河北、山东来的被称为“下关东”的穷苦人。他们凭一心善良,四肢勤劳,不怕流血流汗地苦干,在这儿生根立命,让嫩江平原、大小兴安岭变成了金仓银仓米粮仓。我也是“下关东”的后代,在此或许还能会会老乡呢。

 

初进林区,最让大伙想见到的是在电影或书本里时常见到的那神奇而又粗犷的“顺山倒啦——”伐木工人的劳动场面。遗憾的是,当地主人告诉我们,这里早已没有了伐木工作。他说,小兴安岭是祖国的红松之乡。可是,在日本侵略者践踏这里时,他们开始了破坏性采伐,俗称“拔大毛”,就是哪里地势好便于砍伐,他们就砍哪里;哪里的红松长得粗大,是好材料,他们就砍伐哪里。这种抢夺式伐木造成许多山岭生态被破坏,成材之木尽失,杂树野草丛生。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国内建设也需要大量木材,当时只觉得我国“地大物博”,忽视了伐与补的平衡。直到六十年代末,才开始大面积封山育林,做到伐一棵大树,补种一棵小树,现在满山的红松,就是那个时候补种的。

  

说到这儿,这位山林主人纠正了自诩为读书人的传统错误。他说“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是个不完善的比喻。红松要生长100—120年才可以达到采伐标准,这种松树长得慢,生长20年也只能到碗口粗,而且是吃饭的饭碗碗口粗,不是大菜碗。你们看到的这满山林子,就是我们这辈人送给下辈人的礼物。

  

那林业工人现在干什么呢?

  

好客的主人笑而不答,满山的小树也只顾挺拔向上而不语,只有平坦的林中小道好像猜出我们的心事,蜿蜒起伏地把我们引到了“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深山老林中。

  

只见一排红砖木顶的房屋,推开很大的木门,院子里没有人。领我们上山的山林主人,就像到了自己的家,他推开房门就招呼大家进屋歇脚。这时,我忽然记起了家在长白山的我舅舅说的事。他说大山里的人家出外不锁门。有民谚:“看见米缸随便舀,不用再把主人找。愿拿多少拿多少,临走插根靰鞡草。”这事今天让我们遇上了?

  

巧的是,时间不长,一对小四十的夫妇各骑一辆大红摩托车进了院子。听他们说话口音,是我们冀东老乡。

  

这一排6间的砖瓦房,房子举架高,开间大。头一间是灶房,生火做饭的地方,两口八印大锅,一个做饭,一个温水。这间屋的特别之处是在屋一角有一眼压水井,房主人说一是用水方便,二是冬季防冻。第二、三、四间就好像火车上卧铺单间,有长长的火炕相通连,分成独立的3个卧室。第五间是饭厅兼会客室,有沙发、桌椅、电视。最后的房屋是这个家庭的物品、财产储藏室,主人一笑:谢绝参观。

  

每人都喝了一杯压水井里冰凉冰凉的清亮水,又吃了一条园子里现摘的黄瓜,随后就去参观木耳园地。嗬,这个园地可真大,像半个足球场。绿草地上全是架起来的树杠子,那上面生长着油黑又亮的木耳。主人说这就是他和妻子的一半工作,收入足够一家4口人生活。他另一半工作是看护山林,当巡林员。他妻子的另一半工作,则是在另一山坡开了一片菜地又养着一大群鸡、鹅,为家里提供副食,也能换些钱。他们从未出过远门,最远是每个月跑一百里山路,去县城接寄宿学校的一儿一女,回家住3天再送回去。他们夫妻有个很美很美的梦想,那男人说:现在多流汗,多攒点钱,过几年孩子考上大学了,不管是哈尔滨、北京、南京、上海,他们夫妻俩一定送他们去报到。然后,他们就看看大城市是啥样。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