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阳:中山公园与中山路、公园路

 昵称29420361 2017-03-03

中山路和公园路的得名,大概都与“中山公园”有关,由此演绎出中山西路、中山东路和公园北路、公园南路、公园西路。中山公园早已不存,而中山路、公园路的名称依旧,若不追忆这段历史,人们很难知道这些街名的由来。


 几十年前,贵阳城中有个中山公园,旧址在中山西路与公园北路、公园西路之间,包括原市委所在及省教育厅一片地方。公园在一个山丘上,长着许多大树,还有一个池塘,环境清幽,是贵阳城中难得的一片清净地。早在明正德年间,贵州提学副使毛科便在这里修建园林,人称“毛府塘”。万历年间,又来了一个提学副使谢东山,他的官邸就在园中,将池塘扩大、美化,取名“梦草地”,赋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诗情画意。明末,贵阳名士吴中藩结庐于此,居室名“梦草堂”。辛亥革命后,为纪念贵州“光复”而建“光复楼”,成为贵阳的集会地点,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1926年将梦草池辟为公园,因是全省最早的公园而称“贵州公园”。1929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贵州公园改为“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旧貌


中山公园是近代贵阳出现的第一个公园,比河滨公园、花溪公园、南明公园、黔灵公园、南郊公园都早。这里古木参天,有千年的皂角、百年的冬青,林木苍翠,曲径通幽。园中的梦草池,荷花盛开,“荷塘月色”令人着迷,站在“池心亭”观赏风光,令人流连忘返。它是贵阳城中的园林胜地,又是近代革命活动的中心,以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命名,意义重大。因中山园名声大,影响深远,于是将公园南边的街道改名中山路,将公园东边的街道改名公园路,前者取“中山”之名,后者取“公园”之名,实由“中山公园”衍生出来。



 中山公园南侧的街道,在贵阳建城时就已经有了,由老东门直通大西门,是贵阳老城的横轴线。旧时称老东门至蔡家坊一段为头浪坡,蔡家坊至小十字一段为二浪坡,小十字至大十字一段为三浪坡,大十字至贯珠桥一段为兴隆街,贯珠桥至中街口一段为遵德桥街,中街口以西一段为花牌坊,花牌坊至万宝街一段为通衢街,往西则有五显庙街、高坎子、大西门。


1935年,在大西门侧另辟一门,直通金锁桥,取名“中山门”,于是将中山公园至中山门一段街道命名为“中山路”。中山公园至大十字一段,因公安局驻此而称公安路,1938年前后才将这段路并入中山路,也就是现在的中山西路。中山东路与中山西路的划分,是1951年贵阳市人民政府调整街道名称以后的事,在此之前,中山路指的是大十字以西的街道。大十字以东街道,长期沿用头浪坡、二浪坡、三浪坡之名。1938年,为方便交通,在老东门侧另开一门,正对东山、与环城路相接,取“禹门三叠浪”之意,称为“禹门”,于是将禹门至大十字的街道改名“三山路”,隐含原头浪坡、二浪坡、三浪坡的意思。1951年把这条街道也改为中山路,为了区别起见,大十字以东称中山东路,大十字以西称中山西路。



 中山路自来是贵阳城区横贯东西的干道,它不仅是由老东门至大西门的重要通道,而且与南北大街(今中华路)正交成“大十字”,又与福德街(今富水南路)和金井街(今富水北路)在“小十字”交叉。它的历史悠久,元代在街旁建大道观,明代在街上建遵德桥(即狮子桥),清代建有花牌坊,民国初年修建骑楼式房屋,抗战期间又建贵州、贵阳电影院。


中山公园东墙下,过去有一条疏导流水的沟槽、称这条街道为“倒水槽”,自有中山公园,改名“公园路”。往北的街道,仍沿用煤粑市、鸭子塘、金沙坡等旧名。金沙坡原名沙子坡,后因街上有许多旧货铺,取“沙里淘金”之意而改金沙坡、金沙路、金沙街,大概是延安路建成后才将这一路段并入公园路,即现在的公园北路。在中山公园背后,老地名叫崔家坡、构皮湾、万宝街,1949年前后,始称公园西路。公园南路的名称是1951年以后出现的,因这条街在贵阳府署的后边,原称府后街,1938年改名南通街,由中山公园直通都司路,故后来将这条路称为公园南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