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每条衬衫生产线只需要30名员工 溢达是怎么做到的?

 wyk1014 2017-03-04

缝制一件衬衫,需要多少工人?五年前的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溢达”),一条衬衫生产线至少需要43名工人。如今,溢达每条衬衫生产线只需要30名员工,生产效率却比原来高出了40%。 




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全球范围内在制衣行业实施“机器换人”的实践寥寥无几。2010年,溢达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启动大规模自动化制衣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如今,该项目已获得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正迎来创新效益的爆发期。

 

全员创新   一起“摸着石头过河” 

制衣行业,用溢达卓越工程部高级经理库万书的话来讲,就是“欺硬怕软”。由于布料柔软,如何引进机械手实现面料分层与抓取、实施大规模自动化生产,是全世界的共同难题。即使是发达国家的制衣设备生产商,也不愿意耗费高昂的研发成本去攻克这一难题。

在用工成本不断上升的当下,不断把工厂搬迁到成本更低的地区,是绝大多数制衣厂的选择。而溢达,却选择了看似最“笨”的方法:2010年开始,成立自动化研发中心,启动对大规模自动化制衣生产线的研发。

溢达总经理马伟萍说:“搬来搬去,总归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我们的目标是提高整个行业的生产效率,而不是一味地搬到便宜的地方来降低成本。”

一批在溢达工作多年的“熟手女工”,迅速转型成为溢达实施自动化改造的“军师”。

从一线车板工成长为制衣厂高级经理的张雄颜,目前主要负责对其所辖生产线进行大规模自动化改造。“在生产线上,人越多变数越大,质量也越不稳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优化设备,降低对个人技能的依赖,让生产更加顺畅。”张雄颜说。

在推进自动化改造过程中,溢达在确保员工收入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鼓励工人根据自己实际操作,不断提出新的改进建议。“在设备使用初期,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员工提出的改进建议,看到自己的建议得到采纳,员工就更加愿意学习、思考、参与。”张雄颜说。

马伟萍认为,溢达的创新基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从管理层到员工,每一个人都愿意参与到这项事业中。而溢达设立“创新基金”,目的就是为员工的创新“买单”。

“管理层有试错的包容度,员工就有积极性,愿意去试。”溢达中国区制衣总监许新毅说。

自动化提质  创新效益迎来爆发期 

2011年,溢达研发出第一台自动化设备;2013年,两条自动化生产线在广东溢达制衣厂投入使用;如今,溢达制衣厂梭织部自动化率达到65%,针织部自动化率达到31%,均是行业内的最高水平。溢达集团在全球的工厂中,已有近1500台自动化制衣设备投入使用。

如今,在溢达制衣厂的生产车间,利用机械手臂自动验针、利用红外线技术自动裁片、将视觉识别技术运用到制衣与面料生产环节等均已实现。大规模自动化制衣生产技术的突破,为溢达带来了强有力的回馈。

以缝制袖侧为例,传统的做法需要工人一边折叠、一边缝线、一边转动,手、眼、脚互相配合,6名工人互相配合,一天能生产袖侧1200件左右。如今,利用溢达自主研发的自动袖侧机,2名员工就能实现1800件/天的产能,整条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比原来高出40%。

伴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升级,溢达员工的素质也带来颠覆性的升级。“以往我们培养一名熟手工人至少需要半年,如今只需要几天就能‘出师’。”许新毅认为,实施自动化改造的目的是“去技能化”,让员工从“手巧”变为“心灵”,向技术型人才转型。

今年2月21日,“广东创新TOP100(2016)榜”榜单公布。溢达成为省内唯一一家纺织服装类上榜企业,凭借在专利总量、专利授权率、全球化、影响力和成长性等五个维度的突出表现,溢达无愧为传统制衣行业中高新技术企业的标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