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行业是否已经成为垄断行业

 小挢流水人家 2017-03-04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垄断”一词具有相当的负面涵义。1994年,中国网通公司诞生,电信行业的垄断似乎是被打破了,随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纷纷登台。然而,2010年的南北拆分,却使电信行业形成了各霸一方的次级垄断局面。

中石化和中石油的分立,从政府初衷到民间预期,再到后来的实际情况,和电信行业没什么区别。中海油的出现也没能改变什么,顾名思义,它只是海上业务,与两个和平相处、分头垄断的“老大 哥”扯不上什么关系,只好在海上做它的垄断企业。

有人曾经列出中国的十大垄断行业,电信为首,“两石”居次,紧随其后的就是以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

银行业是否已经成为垄断行业

银行业究竟是不是垄断行业,一直众说纷纭。

民间感受:垄断严重 亟待破除

22岁的赵良今年大学毕业,母亲在她3岁时购买了一份“少儿终身平安保险”,大学毕业可以领取一笔保险金。前不久,赵良来到营业厅,却被告知必须有四大行的银行卡才可以转账。“我高中就出国读书了,今年刚回国,有其他银行的卡,但没有四大行的,只好办了一张工商银行的卡。”赵良说。

刚刚从北京派驻到西安工作的刘烨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为了办理异地医保,他必须办理一张邮政储蓄银行的卡。“这些都是强行规定的,不办指定的银行卡就不能办理相关手续。”刘烨说,他常用的就3张卡,完全可以满足绝大多数需求。“但交电费、买煤气等都要办指定银行的卡,现在手里已经有6张卡了,很是麻烦。”

平时生活中,被迫办卡的情况并不少见。工资、养老金、医保金都要在指定的银行领取,煤气费、水电费、交通罚款、学费要在指定银行缴纳。这种情况还不仅限于交费,比如参加一次评审,评审专家领取评审费需要办特定银行的卡;参加一次征文比赛,领取奖金也需要办特定银行的卡,为了一次性的使用,就必须跑到银行填写信息,排队办理,不仅要负担多份账户管理费,还可能面临泄露密码、损失资金、影响信用等诸多麻烦。

如今,商业支付、转账、理财、炒股,不少大额资金都可方便地通过网银、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多种渠道处理,为何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还会碰到如此多的指定银行和银行卡的情况呢?

“中国人民银行建设了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网上支付清算系统,依托这3个系统,银行间跨行清算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支付系统管理科科长温秋鹏表示。

“一般情况下,企事业单位都有对应的合作银行,双方会签订服务协议。这种合作涉及软件、硬件的成本问题,所以开通的银行有限。”陕西秦农银行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道。

银行为了垄断某项服务也是出现前述情况的重要原因。“缴费办卡会给银行带来几种收益:开户办卡,客户需要留下相关信息,对银行来说推广业务就有针对性;银行和行业主管部门签订协议,就会带来现金流,增加银行的收入。”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银行信息管理系主任张成虎说。

他举例说,西安城市公交一卡通“长安通”升级为实名制一卡通时,市民若想登记办理新卡必须到招商银行。不记名的“长安通”已经发行了650万张,如果登记申请新的实名卡,无疑会为招商银行带来一笔可观的客户信息资源和资金沉淀。

“每个人可能只是多办了几张卡,但从整个社会来看,就是巨大的资源和时间成本的浪费。”张成虎说。

权威定义:银行垄断 似是而非

从民间感受看,银行业的垄断性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些经济学家和专业金融工作者并不这样认为。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新浪财经专栏作家杨凯生从专业角度出发,提出“垄断”的定义:“所谓垄断(无论是卖方垄断还是买方垄断),通常表现为一个或几个大企业凭借自己的优势,不断排挤或吞并其它中小型企业,并进而取得市场上不合理的定价权。形成垄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资源垄断或政府干预而带来了市场的进入障碍。”

他以业内权威人士的身份指出:“首先,不得不说清楚的是,在任何一个国家,银行都是特许经营的行业,开办银行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资质,都必须获得监管部门的许可。在一些人奉为自由市场经济圭臬的美国,开设银行的审批手续并不比中国简单。因此,不可以说因为无法随意办银行,办银行必须经过监管部门的严格审批就是国家垄断银行业的表现。

“其次,可以再进一步看看中国银行业目前的资本结构,目前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中非国有资本的占比超过了20%,民间资本在全国性的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占比约为41%,在145家城市商业银行中的占比约为54%,在农村金融机构(337家农商行、147家农村合作银行、1927家农信社)中民营资本占比超过了90%。因此,简单地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银行业仍然还是由国有垄断的是不符合事实的。”

从股本结构来看,还不能说中国的银行业完全是国有垄断的,但有人质疑,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规模如此之大,是不是已经形成了大行垄断的局面?对此,杨凯生做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大银行究竟大到了什么程度,往往是考察其银行业集中度,其中最主要的指标是资产CR5,即一国前五大银行(TOP5)的总资产占该国银行业资产的比例。

为了说明问题,他将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荷兰等经济体量排名居前的10个发达国家,以及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4个“金砖国家”的银行业集中度(资产CR5)与中国作了对比。他说,在这14个国家中,除了印度之外,其余各国前五大商业银行的资产占该国银行业资产的比例都高于50%,尤其是10个发达国家银行业CR5的比例相当高,最高的澳大利亚、荷兰超过了90%,德国、加拿大超过了80%,西班牙、法国、英国、意大利超过了70%,美国、日本也在50%~60%之间。

基于这一事实,杨凯生进一步指出: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这些国家的银行业集中度,基本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加快而明显提升的。看来事情并不像有的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为只要银行市场进一步开放了,中小银行将纷纷涌现,大银行的竞争优势将逐步削弱,它们的市场占比必然会随之下降。此外,更值得研究的是,在这些国家,银行业集中度的高低似乎与金融市场的稳定水平存在着一定正相关性。例如,银行业集中度最高的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银行业体系就表现得相对更稳健一些。在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储蓄信贷机构危机爆发之前,银行业CR5一直低于15%,在那场危机之后,美国银行业的CR5快速上升。而在这一轮金融危机后,美国的CR5更是逐年上升。

他又列举了除中国以外各“金砖国家”的情况:巴西、南非、俄罗斯的银行业集中度近些年来也一直在持续上升。如巴西银行业CR5从1990年的50%提高到了目前的70%,南非从1990年的77%提高到了目前的90%以上,俄罗斯从1995年的39%提高到了目前的50%以上。惟有印度银行业集中度有所下降,从1995年的44%下降到目前的40%,但印度一家大银行的占比(CR1)相比其他国家要高。

接着,他说,如果把这些年来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趋势与中国的现象作一下比较,不难发现中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走向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是相反的,中国的CR5这些年来是快速下降的。从1998年至2013年三季度,中国五大银行的资产占比从63%急剧下降到了44%,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且目前这一势头仍在增强。

因此,他得出的结论是:认为中国银行业存在着大银行垄断的判断并没有多少道理。那种认为由于大银行市场占比高了就必然会影响金融市场活力的说法也不符合全球金融市场的实际。

学者视点:正视垄断 锐意改革

有人指责银行“服务是中国特色,收费和国际接轨;贷款利率是中国特色,存款利率和国际接轨;赔钱的时候,宣称自己是全民所有制企业(需要国家补贴),赚钱的时候,又亮出海外上市企业的身份(与百姓无关)”。这话显然过于情绪化,前文提到的“十大垄断行业”排名也不足为凭。但是,有很多专家、学者也并不认同中国的银行业不具有垄断性。

2006年,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杨大光博士曾著《中国银行业反垄断问题研究》一书,认为银行业确实存在垄断行为,并提出了“垄断使风险积累,反垄断令金融更安全”的观点。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的胡益枭和方玲也与杨大光持相同观点。他们指出,在16家上市银行中,五大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占全部上市银行收入的八成左右,净利润水平占行业总利润的六成多。他们认为,这些均从市场结构上证明了我国银行业垄断问题的存在。

考虑垄断产生的原因,人们首先会想到竞争数量不足。实际上,早在2010年底,我国就已经拥有3家政策性银行、1家邮储银行、5家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147家城市商业银行、85家农村商业银行、223家农村合作银行、2646家农村信用合作社、349家村镇银行、107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如果加上外资法人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当年我国就已经有376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多达19.6万个。不难看出,银行在数量上并不存在垄断局面,那么“垄断”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胡益枭和方玲认为,这一问题的症结主要存在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享有的政策性利差空间上。银行业的主要收益来源是利息,非息收入只占总收入的20%左右。这个利差空间,是银行体系之外的资本所无法享受到的,因而可以视之为垄断收益。

从短期来看,破除银行业的垄断状况,对于商业银行和金融体系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利率市场化这一措施对银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资金成本抬高,银行盈利迅速下降,同时,民间资本的涌入和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率波动等,也可能给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风险。

但从长期来看,打破银行的垄断,却对经济各方均是利好。首先,倒逼银行转型升级,在垄断和管制的双重管理特权下,银行业的主要利润是利息净收益。此外,就是部分收费项目。很明显地可以看出,银行业的盈利只是对传统单一路径的“重复利用”。而在正常的市场语境中,除了中间业务以外,走综合化经营之路,实现收入多元化,才是银行业盈利的健康模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打破垄断看似让银行业失去了政策性盈利的空间,但同时却为其提供了内在竞争力升级的倒逼压力。失去绝对垄断的地位,特别是制度红利,民间资本进入银行金融业,在一个消费者开始可以用脚投票的银行业市场空间里,必然会对传统的垄断性银行造成无形的压力,乃至纠偏其本质的服务观念。从这点出发,能够预期的是,出于逐利的天然驱动,当下的垄断性银行必然会将核心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到经营规模、业务与创新上面,形成一个更健康和更契合市场属性的银行业:其次,使银行服务惠及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受益的同时,银行应当是最大的受益者;再次,有助于资本市场的强大。在银行主导的资金配给下,资本市场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以利率市场化、信贷配给减弱甚至取消、民间资本参与金融等为基础的银行去垄断化,会促使优质企业寻求低成本的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例将明显上升,资本市场在金融体系中作用将更为重要。(《中国商界》记者:武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