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东增速断崖式下跌 五大原因致“渠道模式”近危局

 联合参谋学院 2017-03-04

  3月2日,京东公布2016财年的财报,显示增速连续两年断崖式下跌。

  京东2016全年交易总额(GMV)为6582亿元人民币,GMV增速在2014年为107%,2015年下跌至84%,2016年更下跌至47%。

  与去年相比,增速降幅高达44%,近乎腰斩;如果从收入角度来看,京东在此前已连续经历了七个季度增长的下滑。从2014年4季度到上一季度,其收入增长从73%一路下滑到38%,也近乎腰斩。

  过去几年,京东的增长画出了一条急剧向下的曲线。初步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核心的手机、家电、办公、3C数码等自营业务,从各自行业来说都已到增长瓶颈期,这给京东带来最大的现实困难和未来隐患:即业务增长的核心驱动力量不再;

  二,为了突破核心自营业务的增长瓶颈,京东只能选择渠道下沉,寄望向三到六线城镇的扩张能够弥补一二线城市的乏力。但下沉渠道在进展缓慢的同时,还拉高了营销、物流等费用,进一步增加下沉难度。例如2016年年初宣布未来要在县镇开店两万家,最近已经降调到一万家;

  三,由于在移动端未能提前布局,在移动用户获取方面严重缺乏手段。此前为了弥补这一点,京东选择站队腾讯,但对微信和手Q的依赖越来越边际效应递减;

  四,从根本上来说,从商业模式上看,京东属于网上零售者,对商品采购、仓储、物流到末端配送全程掌控,核心竞争力在于依赖于此的用户体验和整体效率。京东实质只是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商品分发渠道之一,那么这个渠道越短、越快速,成本就会越低,也就越高效。京东的渠道本质决定了,增长与效率、体验之间本身存在极大的挑战甚至矛盾。自己做产品采购、网站、支付、仓储、物流和客服等所有环节,任务异常繁琐,难以实现与控制,规模的增长会给这一系列环节带来几何级的难度增长,极大影响消费者端的体验,再加上盈利压力越来越促使京东与上游厂商争利,最终影响到增长本身;

  五,京东始终是重人工轻技术的极重模式,其创始人刘强东甚至闹过“京东长期只有我一个程序员”的笑话。媒体此前曾报道,由于技术上的先天缺陷,京东对人效的利用已接近极限,一个普通采销管理的极限是数百个SKU,每次大促拣货员每天在仓内相当于跑一个马拉松。技术的落后已经逐渐成京东增长的核心因素之一,这也是京东在最新财报里强调要实现“技术转型”的根本原因,但要弥补先天的缺陷并赶上多年拉下的差距,难度实在太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