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脐灸是否有效,火候是关键影响因素,如何掌握?

 七色花馆 2017-03-04



芸菱按

脐灸已经成为针灸临床有效的治疗手段,为广大病号所接受,其作为无痛外治疗法,应用广泛,操作简便。可是,看似简单的脐灸也有很多讲究,其中,单就脐灸的火候,就是一大学问。

脐灸为无创痛穴位外治疗法中的一种,由于充分发挥了穴位、中药、艾灸三种疗法之优势,所以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古代医家极为重视脐灸的特殊作用,把它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老年、皮肤、五官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并把它作为保健延年之法。其应用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在历代医家的著作中几乎都能看到关于脐灸的论述。


脐灸是指将药物制成适当剂型敷贴于脐部(即神阙穴),再在脐部施以艾灸刺激,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防治疾病的方法,又可称为蒸脐法、熏脐法、炼脐法、温脐法等。


临床上一般操作过程如下:


先以温开水调麦面粉成圆圈状(周长约12 cm,粗约2 cm),面圈的中间孔应与患者本人脐孔大小一致(直径约115 cm),备用。令患者仰卧位,充分暴露脐部,用75%乙醇在脐部常规消毒后,将面圈绕脐一周,取适量脐灸粉(8-10g),填满脐孔,用艾炷(直径约2 cm,高约2 cm)置于药末上,连续施灸。


笔者在临床上发现,脐灸疗效的取得,火候是其关键影响因素之一。而这一点往往被忽略,所以脐灸效果就大打折扣。脐灸注意火候,系因为在整个脐灸过程中,正是火候将各自独立的穴位、药物、艾灸三方面统一协调起来,而给予机体一良性刺激,达到保健治疗作用。


首先,穴位是有灵性的,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现代研究也证实腧穴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神阙穴只是一块死板的皮肉,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神的人的缩影。


所以脐灸时火候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神阙穴的调节作用药物有效成分的释放也需讲究火候。例如解表药的煎煮时间,一般要短些,而补益药相对要长些,但不管怎样都是为了药效正常发挥。


一样道理,火候也会影响脐灸粉有效成分的释放。火候也会影响艾灸的治疗效果。例如,《灵枢.背腧》说:“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急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火候不同,会出现补和泻两种不同的效果。


笔者临床体会:火候的大小要依据患者体质、病情和脐灸粉的性质来选择。一般说,体质较好、耐受力较强者火候要强些;药粉刺激性较强、易挥发者,火候要弱些。脐灸时,一般可从艾炷燃烧烈度、艾炷松紧度、艾炷大小形状来鉴别火候的强弱。若艾炷松紧度不合适,往往会出现浮火,即火候透达性不好,造成患者脐部皮肤灼痛;艾炷的填加,应由小炷逐渐加大,艾炷的形状应上尖、中粗、下圆,以便让穴位逐渐适应,这样即使脐部温度较高,患者依然感觉舒适,且不易起水泡。另外,要根据面圈的温度、湿度和患者的反应来调整。


蒸脐法,既然为“蒸”,就不单单只是火的问题,还应有水,水来之于面圈,因此,面圈的制作软硬也是影响火候的因素之一。水火搭配和谐才能将脐灸粉的有效成分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面圈材料也是沿用古代医家所惯用的麦粉,麦粉较其他材料廉价、对皮肤刺激性小,与脐周围皮肤黏融性也好,可将蒸脐出现的药气牢牢固封于脐中,不致外泄。另据《灵枢.五味》所讲,麦味为苦,苦入心,心主神明;《针灸学》曰:“神阙者,神之所舍其中也,,脐居正中,如门之阙”,所以麦面圈在这里也有一定的药物功效。


在脐灸过程中,要不断以手试温,若面圈温度过高而湿度不够,脐灸粉功效不易发挥,甚至被炭化,这时应于面圈的内缘均匀地滴些水,不可滴在中间,防止药粉胶着在一起,影响药气的通达。掌握火候的关键还要看患者的反应,火候恰当,患者自感舒适,失当则会出现冰凉或灼热难忍的表现。


另外,从治疗效果来看,火候掌握的好,脐灸时脐部跳动有力而均匀,笔者认为这是元气恢复的表现,患者痊愈得也快。


“知其要者,一言而毕”,火候的掌握需在临床中多多揣摩,方能得其妙处,应用自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