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揽一切?心理专家陈默:“我是谁”这个生命命题你没法替孩子揽下来!(深度好文)

 长沙7喜 2017-03-04


学习没动力

成绩忽上忽下

斗智斗勇悄悄玩手机

“等待”和“磨蹭”成为常态

我到底是谁?

活着为了什么?

人生目标不知道在哪里


 


对照一下

身边至少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

处于这种生命状态


童心妈每天在后台收到爸爸妈妈们的各种问题和咨询,其中有一个问题,让很多父母特别头疼,而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大部分的孩子——缺乏学习动力,不会自主选择和判断,似乎一切都是“爸妈让我干嘛,我就干嘛”的状态。一位妈妈的求助,让陈默老师决定,专门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陈默老师、童心妈你们好!


有一个关于孩子的情况想向你们请教,我的儿子高中了,一直喜欢玩游戏,以前iPad和手机是我们家长在控制,孩子读高中后,我们也希望培养孩子学会自控,所以就给他了。

 

孩子平时住宿,学校建议带老人机,不能玩游戏。但孩子周五一回到家就开始玩,往往要到周日的下午才开始赶作业。每到这时他会说,下周要早点做作业。可到了下周,又是游戏优先。孩子现在玩的是“炉石传说”,还会看相关的视频,也会看网络小说。

 

我的孩子性格属于比较内向的,他初中成绩还不错,预录了高中特色班。但孩子的成绩起伏较大,上学期期末考没特别努力,考的不好。寒假的时候起初说不出去旅游,要在家好好复习,但后来作业也是拖到假期快结束了还没做。

 

我们问他为什么打游戏,他说学习没动力,人生目标不清楚。

 

他爸爸和他谈过心(他对我比较抵触),谈完心情会好些,可过一阵又会情绪低落。自我感觉我们给他的学习压力并不大,课外辅导班就上了一个数学。但现在也经常没去上课,因为要赶作业。

 

他对自己的要求还是蛮高的,感觉进入高中后高手如云有压力,上次期末考没考好也打击了自信。我们希望孩子更加自信,学习更有动力,请问我们应该怎样引导他呢?谢谢!

 

——Vivian


12

Vivian你好,

收到你的留言后,童心妈想了很久,从你的描述中,我看到了一个缺乏学习动力、对自己有要求、对人生迷茫、承受了一定压力的孩子。他需要得到帮助和空间,但是目前,还没有得到。

 

你孩子身上的情况,并不是个案,而是眼下中国大部分孩子的一个缩影。所以,就这个问题,童心妈请教【童心摩尔斯】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督导陈默老师。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怎么培养中国孩子的独立和自主。

脱口而出

剥夺孩子独立和自主的萌芽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孩子像Vivian的儿子一样。他们住校或不住校,在父母的陪读、督促下一路成长,“听话,要先做完功课再玩”、“生日会主题还是做芭比吧”、“时间冲突了,总归奥数重要些,我们暑假再上机器人夏令营吧,”……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到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话语。而正是这些想都没想就随意出口的话语,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和独立性的萌芽。

 


我们的孩子,从小一路成长,获得自主决定、选择的经验少得可怜。走一步、说一句,无论做什么事,无论娱乐或学习、交友或阅读,都极为缺乏自主活动的经验。个性强的孩子,可能会为自己争取一下,个性平和听话的“乖宝宝”,则毫无反抗,一切听从安排。


你的热心包揽

让孩子养成“等待”的生命状态

陈默老师分析,父母的积极干预和全面包揽,让孩子们养成了“等待”的生命状态。任何事情都可以等着父母来解决,不仅仅是目前生活中的事,连同自己的未来,他们似乎不需要、也不习惯主动去想或争取。


很多高中生对自己为什么要考大学、考什么专业、未来从事什么职业,根本没有概念。很多人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我什么专业都可以读,也什么都可以不想读。

 

说到底,这是孩子没有长大,没有习得自主选择的能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境地?

 

陈默老师分析:其一,是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现在的父母普遍不信任孩子能照顾好自己——即使他们有时候嘴上不承认。其二,可能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有过度保护的行为。其三,还有一些父母,觉得孩子不在自己的保护下会吃亏,这样的家长可能自己在人群中曾经吃过亏,把担心投射到孩子身上。

 

被过度保护和替代的孩子,自主性不会得到很好发展,直接影响到自我意识。


【实战】

不同年龄阶段这样做

激发孩子“我想要”的动力

很多人问陈默老师,孩子是不是可以出国?几岁出国合适?其实,关键不是几岁出去,而是你的孩子是否具备了远离家乡和亲人,前往异国他乡的独立能力。

 

独立的最大特点是他有选择的能力,而选择是建立自信判断的基础上。这种能力,家长对孩子不从小培养,孩子长大了不会自动具备。每一个孩子到了高中,都会面临抉择——我要成为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对自己不能判断,不能往前发展。

 


现在这样做——

 

陈默老师表示,Vivian的孩子,已经出现了缺乏学习动力、人生目标不明确的情况,那么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现在开始就要赶紧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选择力。

 

可以从孩子自己的事情、家庭的重大事务让孩子参与决定开始。

 

比如,假期出游,拿出5000元,由他来决定和安排,全家人这一晚住在哪里,白天去哪里玩,餐饮、交通、娱乐如何安排。一旦交给孩子,除非孩子求助,否则父母就不要主动插手和插嘴。

 

比如,家庭中的重大事务,儿子是独立的一个选票,他的建议你们要认真考虑。当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想法被尊重,才会有参与和改变的动力,才会有更大的自信。

 


陈默老师说,近年来,太多的家长对她说:“我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希望他能独立些,对自己人生目标明确……”陈默老师看着觉得有些悲哀,很多家长和孩子互动的方式,不是每天控制孩子,而是每个小时都要控制孩子,这种教养方式根本不可能造就独立的孩子。

 

想要让孩子变得独立自信,需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教养的方式。

 

  • 孩子两三岁时下地走路,这是自我探索的敏感期,他要拿水,她要开门,你不要说“宝宝,别碰,危险”。世界没有你口中的那么危险,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给到孩子眼神、语言包括行动上的支持,让孩子找到“我行”的感觉。

 

  • 孩子上幼儿园了,毫无疑问他会提各种古里古怪的问题,他在探索世界、寻找解答,父母给予支持,协助他一起探索答案。不要嘲笑孩子异想天开的问题或答案,这些都是独立、自信、判断最初的萌芽。


  • 青春期到了,家里的重大事情,放心地和孩子讨论吧,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决策越多,能力越强,经过这种历练,到了高中你自然会相信他。因为你已经看到他具备了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这些不同的阶段,需要正确的培养,激发孩子“我想要……”的动力,孩子的独立性才会得到生长。


别人家的全能健康孩子

多半顺利度过“同一性”关键期

陈默老师说,初高中——也就是青春期,是青少年同一性完成的关键期。

 

同一性,是一个心理学专用名词,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看不懂?简单地说,同一性就是整合自我,搞清楚“我是谁”这个问题。

 


在陈默老师看来,这个问题探索、整合地好的孩子,未来对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就会比较稳定和自主。如果自主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自我意识就不强。

 

青春期的孩子探索同一性,仿佛蛇在蜕皮,迷茫而痛苦。如果一个孩子一路成长,父母从来没有给他自主感,他就很难在同一性的关键期去完成这个生命的命题。

 

我们常常看“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不仅学习好,而且社交能力强、业余爱好也玩得水平高,这些孩子大部分是因为家长从小给孩子足够的信任,让他们的自主性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等到了自我同一性阶段,这些孩子就更容易很好地整合自己,寻找到正确的生命灯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