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疯的双重含义和无解的孤独

 吕水清山 2017-03-05
先说不足:话剧腔重这个得承认,开头周一围说话的时候特别拿腔拿调。还有最后饱受好评的万茜的内心剖白,放到电影里其实有点做作。因为本身镜头给的内容已经足够观众去做解读了,全都挨个说出来反倒是画蛇添足。其次是,本身剧本可能内涵很丰富,但是放到电影里,尤其时间比较短,社会批判转向人生孤独的时候操之过急。很多地方交代不够,显得生硬。矛盾爆发之后虎头蛇尾这一点也导致前期的力度不够,关于阶层歧视偏见这些,没有点到。对于疯子的第一重解读没有完成好。最大的问题是,疯子的双重解读之间是分裂的。为什么打三星呢?因为即使这样,这部电影也很精彩,以上缺点不能够埋没它。首先是疯子的第一重解读。七个成年人被当作精神病患者抓入精神病院,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他们需要做的一个事儿就是证明自己没疯。这个题材很有意思,如何证明你没疯?福柯说,没有把文明叫做疯癫并加以排斥的历史,就没有疯癫的历史。所谓文明和疯癫都是社会构建的,是概念的而非实际的。当他们通过唱歌,合作等行为证明自己没疯的时候,其实已经预先承认了疯癫是存在的,并且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是合理的。之后的对抗也好反叛也罢,不够就是希望能够得到实际权力掌握者院长的承认,进入到另一个群体——所谓正常的群体。这个时候 疯 作为一种社会标准,使个人开始异化。类比文革,可以想到同样一批人为了不成为黑五类而努力将大帽子扣到别人头上。影评关于这一部分完成比较好。这个时候的疯子,可以成为和异教徒、荡妇、变态等等相等的概念,因为他们都是人为的被流放愚人船的群体。然后是另一层意义。疯 这个构建的概念成为一种武器。在这个封闭的精神病院里,逐渐产生强者,强者控制弱者占有女人。一开始是智力的强者,由记者担任,后来是武力的强者,由出租车司机扮演。强者掌握了资源分配的权力。决定吃不吃饭,吃不吃药。睡不睡女人。尤其是在出租车司机扮演暴力强者的时候,其实是阶层的倒置,律师医生白领这些所谓的中产阶层不得不屈服于底层屌丝之下,是文明面对野蛮的无力。在这里回应了第一重批判,就是社会构建起来的文明秩序,其实是很脆弱的。但是可能是准备大反转吧。在这里用的篇幅很短,所以有言未尽之感。接着是疯癫的第二重含义,也是让我个人很感动的部分。个体对于社会的疏离,个人的孤独。让人很可笑的满足了疯的所有条件:不能正常的同别人进行交流,不能接受社会的秩序,不能很好的参与到社会中去。于是开始反抗:讷言寡语就需要借助巧言善辩的力量,软弱可欺就要希望变得叛逆硬气,不够漂亮就需要借助女人味儿性感来武装自己,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就要有一个思维严密思想独立的自己出现。对爱的缺失,对自我的不认可,就需要父亲的爱和老师的认可。于是人开始异化。成为精神分裂的患者。如果知道反思,那么就需要治疗,自我救助,这是本能。无论念圣经也好,服用药物也好。都是在进行治疗。希望自己能够回到,疯的对立面去,回到正常人的世界里去。最后的和解是一个亮点:或许有很多品质是社会认可的优秀品质,但是不一定是支撑我们走完人生的必要品质,因为走完这一生不一定需要漂亮,博学,善言,勇猛,智慧。但是一定需要的是能够直面的勇气,和能够走下去的信念。这是主人格所具备的。结尾彩蛋很好,让和解变成无解。但是两重含义的衔接,缺失做的很突兀。导致前后部分都变得力度不够。演员很惊喜。演技基本在线,起码不会出戏。三星是三点五分。为什么多打五分?呵呵。因为前面刚看完 那年夏天你在哪儿。对比起来,这片儿真是一股清流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