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求方能明智慧

 儒学家风 2017-03-05

上次讲《儒学是人生的真“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句话:“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没有注明出处和详解。懂的自然会懂。

我与人言谈,说到儒学,“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别人最难接受。而很多不能接受的,又恰恰很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师。种种理由反驳,举例说明,条条都有道理。我一笑,既不否定也不承认是对的。他们的学识,由于当年的批林斗孔,恰恰所有学习的心识不是儒学的思维,自己的心不转变,和儒学的缘分就浅了。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怎么样造,就是怎么样的了。

中国上一世纪,国门给人轰开,受尽列强欺负。明智的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唤醒国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受欺”的意识,奋发图强。你觉得要不要反求诸己?不反求诸己,去求别人发善心行吗?责怪别人就能使自己就不再受欺负吗?

这种认识上的问题,是自己心识的问题。我们会说一句话:“你能欺骗的人,都是信任你的人”。反过来,你会给欺骗,也是因为你的心识。《心经》“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都是心有挂碍,才有恐怖颠倒梦想。

很多误入传销的人,家人劝告回头,却是很难听进的。明眼的人,不用别人说道理,都不信那个画得很大的饼。他们却听不进去劝告。不是道理不正确,也不是家人劝告不真诚,是他们的心给人迷失了正见。有时不劝还好,越劝告他就越坚定逆行倒施

这个,我可是很有印证的。当年在教育线上,顽劣的学生,你不要劝告不要欺负女同学还好,一劝告,五分钟后就会有女学生来报告某某学生欺负他;劝他不要打架,一说,本天之内,必然要与人打个头破血流。我原来一直是检查自己的德行不足,感化不了。看看别的老师也是如此。这种情况想了几年,后来看陶行知校长三颗(一说是四糖教育一个学生的事,才知道自己是学识不足(陶行知深悟王阳明《心学》)。

人心迷茫时,总是认为自己才是对的。你还在这点上做文章,是在不断的提醒他,唤起他这点意识,他的心识在此,就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所以别人迷失正见时,不要在这点上说,要在别的点上做点明。

后来有一个顽劣生,小时候因一眼失明,医生警告家长,不能让孩子经常哭,以免影响到另一只眼,所以家长什么都迁就孩子。大家可以想象,这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到学校来了都是老师头疼的对象。再难转变的顽劣生,斗不过王阳明的《心学》,后来有点表现好时,一张奖状和一句“要对得起现在的你”,就一直行动好学习好了。

儒学是大用的。但社会上有的认识是儒学是封建糟粕,束缚人的思想。而往往批评儒学是封建糟粕的,恰恰是对儒学最不了解的人,他们不懂儒学的博大精深。心识是如此的,就是如此的了。你再给他讲得再好,他们也很难回到正识的。

《道德经》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毛病。有道的圣人没有毛病,因为他把毛病当作毛病。正因为他把毛病当作毛病,所以,他没有毛病

人,最大的毛病,是不知道自己有毛病

怎么回事?给自己心欺骗的。孟子教诲“尽其心,知其性”,不明心见性,就要给自己的心蒙蔽了智慧。

我早年在想,教育学生,是道理教育的,还是我教育的?最后得出的结论:不是我教育的,也不是道理教育的。我和道理,只不过是一个引子。如同一面镜子,学生在这里照见,看到自己的不是,没有他自己的照见,我和道理都没有用。而教育不了的学生,都是他自己的私欲蒙蔽了他自己,一个是见不到错误,另一个是见到错误的,只要斗不过自己的私欲,还是要在行动上错下去。

后来读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来说的极是,非我可度,无法可度,无众生可度众生皆是自度

心识偏差的问题,终究是自我的意识太重(执着分别)。儒学中讲“天性欲明,先除私欲”,别人听了也是反感的,人不以有利的作为前提去思考,这样的思考还有什么意义?

像这种情况,我也就呵呵了!说了也是没用的。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同能明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是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结了深缘的。他们没有机缘该明此大“道”,“天雨虽广,不润无根之草;佛法无边,难度无缘之人”。与他们说,只是更会触发他们的妄识。

这个是他们的缘不到,没有办法的。

人要见到真理,不能由自己的去看,必须用世间的去看。人心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意识,都是以利我为出发点去思考问题的,所以最多能见真理的一小部分,而不能见到全部的大“道”。不愿暂时性的关闭自己的私欲,不能明眼的见到大“道”为什么?有利自己的作为前提去思考,眼光给自己的私欲遮盖了,心识给私欲迷茫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说得更彻底:“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是智慧的,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智慧就要受蒙了,就不可能是菩萨。

学儒不内省,学佛学不观照,学道不虚极静笃。都是如同陆上行舟。这些最后都是直指到自己的心的,所以一切正法,皆向内求,一切正法,也皆自

人,有没有缘分明了自己的智慧,明了自己的心识。不是在于别人,只在于他自己。别人与你说的,不过是一面镜子的机缘。道理会明白不明白,还是在于自己去照,自己去照了,若是迷茫在自己的私欲中,也是如同闭上眼睛的去照。

一切自有缘分!本无可讲,讲了也是无讲。自求方能明智慧。

有讲,因借《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道德经》最后一句:“为而不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