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黄河网】走访东阿县苫山古村落遗址

 刘沟村图书馆 2017-03-05

         

         走访东阿县苫山古村落遗址

 

 

东苫山村刘氏宗族家庙

 

久闻县城西南的苫山村至今仍保持着很多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遗迹,特别是其独特的古村落民居颇有文化价值。日前,我与三五好友慕名前去走访。

苫山古村落的形成苫山村,因苫山而得名。苫山,属泰山西来余脉,峦峰层叠,风景秀丽,形似苫盖,所以叫苫山;因为山峰西岩有峰突起状若卧羊,因此又叫羊山。居住当地的先民将此二峰合而称之苫羊山,简称苫山。早先居民在刀耕火种的时代便依山而居,渐渐形成苫山村。传说,苫山石佛寺院内有“部落井”,早在氏族社会已有原始人部落。考诸历史,春秋时苫山村为巂地。巂,即今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西南的苫羊山一带地区。据《苫羊山志》记载和苫山居民区汉墓出土文物证实,在汉代已有居民村落。邑人苏则曾在《重修石佛寺记》中说:明正德七年(1512)“环山而居者无虑数百家,多缙绅鼎族”,可知早在四百九十多年前苫山村已是远近闻名的大村镇。明清时期,苫山村人才辈出,科甲相继,明代共出五进士,名胜远播,同朝为官,这在明代科举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这一古村落的形成,以及丰厚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运河文化、宗族文化以及山水文化,其历史遗存、乡土文化、自然和人文景观,具有历史、建筑、艺术、美学、社会文化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古民居

明清,苫山有“九十九座楼”之称,言其楼房建设之多。现在全村尚保留近十座,其中前苫山中街西头路南一胡同保留较为完整。官至兵部武选司郎中的进士李学诗(1530-1580)之故居就在其列。这些古民居建筑风格具有“乡村士大夫”风范和文人风雅,堪称中国北方村落建筑的典范。

——寺庙遗址

  在苫山,佛教、道教、儒教等交流碰撞,融会贯通,和谐共存千百年之久,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化博大包容精神的一个缩影。苫山古村落遍布许多宗教寺庙遗址。其中,苫山摩崖碑下十余米处的碧虚观、苫山西南隅的石佛寺、苫山西麓的三官庙以及苫山村东头路北的关帝庙最为有名。

  ——墓茔祠堂

  在苫山村各处,散见着众多的墓茔遗址,多为古时显赫人士之墓处,与当地的寺庙遗址遥相呼应,体现出历史上苫山村的辉煌。元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大都屯田经历侯德尉墓,位于该村西面,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葬于此;明刘氏父子三进士墓茔,遗址在苫山西北,号为刘林,闻名遐迩;明兵部武选司郎中李学诗墓,在今前苫山村东南角关顾路东侧,现墓碑尚存。

  ——水文景观

  苫羊碧塘是最主要的水文景观。每到夏天多雨时间,水灌此塘,变为平湖。绿波粼粼,鹅鸭嬉戏,山屋倒影,月色相映,形成一幅美丽的图景。此外还有险湾索涛、河湾晨曲、临黄观翠、西麓双渠、芦花渡等有名景观。

    ——文物古迹

  雨山汉墓。东苫山居民区发现有汉墓群,1994年8月出土一墓穴,其构造为青砖(也有少部分红砖)砌拱形顶,呈南北走向。墓穴中出土青铜镜、陶釉罐等文物。

    ——《苫羊山志》

  《苫羊山志》成书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现存的一部系清后期抄本。该书中介绍了苫山村地灵人杰的状况。此志有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村志,该志作者李濠,苫山村人,生于1593年,一生热爱山水、绘画、治史,信奉佛教。

  此外,苫山古村落还有古家庭遗风、独特的文艺节庆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旧有居住形式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苫山古村落的破坏十分严重。走访中,很多书中记载的遗迹没能见到,甚至典型的民居院落也正逐渐被新式的建筑所代替。苫山古村落的保护亟待解决,否则,不久的将来我们只能在文字中寻找这些百年民居的踪迹了。(张国庆)

据这家古民居的主人介绍,该二层老房由于历史原因被拆除过一米多高.

 

有二层阁楼曾被截去一米多高的老房子外貌

 

这条胡同几年前还保留有好几处古民居,因为年轻人住不惯老房子都纷纷改建了。这家仅剩大门还能看出古民居的影子。

 


东阿县苫山古村文化旅游


大美东阿,印象苫山!倾听最美古村落的人文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