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核气-------处方集

 程宇宏 2017-03-05

治疗梅核气验方

生牡蛎(先煎)、珍珠母(先煎)各30克,全瓜蒌、桑白皮、枇杷叶、旋覆花(包)各15克,柴胡、郁金、桔梗、苏叶、海浮石各9克,枳壳、厚朴、甘草各6克。
  本方有安神定志、清热利咽、下气化痰、疏肝通络之效,对治疗梅核气有显着疗效。每日一剂,水煎两次温服,以一周为一个疗程。

梅核气方---胡翘五

一:组方:昆布10g(水洗)、生牡蛎30g、桔梗6g、射干10g、清半夏10g、枇杷叶10g、紫菀15g、茯苓24g。   

   二:主治:梅核气,证见感觉咽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三:加减:1.痰多难咯加白芥子、杏仁、川贝母;
                     2.嗳气频作加旋复花、刀豆子;
                     3.肝郁湿热加川贝、夏枯草;
                     4.痰湿偏盛加厚朴、陈皮,减去牡蛎、射干;
                     5.肝郁化火,痰气凝滞加茯神、桑叶、胆星、麦冬;
                     6.脉细舌红,阴虚较甚加麦冬、元参,减半夏用量;
                     7.时有低热加丹皮;
   四:配合吴茱萸外敷脚心:取吴茱萸适量研面,米醋适量调和外敷双侧脚心(涌泉穴),布包,每日一换。
   此方是胡翘五老中医治疗梅核气的习用验方,原名昆蛎半桔汤,方书多有转载,《闻过喜医案》应用介绍的比较详细。如果临床辩证加减得当,疗效很好。昆布咸寒,闻之有鱼腥之气,我们应用治疗乳腺增生和癌证时多不洗。吴茱萸一般嘱咐患者每天晚上睡觉时敷脚心,第二天清晨洗去即可,此药外敷对大人小儿口舌生疮,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疗效较好。
   半夏厚朴汤加射干15克,生地30克,山豆根30--60克,治疗各证型的梅核气病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是山豆根虽然治疗咽喉病特效,但有小毒,应用时一定要注意,有很多人麻痹大意,孟浪乱投,盲目加大剂量,导致中毒事件屡有发生。我们治疗鼻咽癌,腮腺癌等头颈部恶性肿瘤时,往往应用大剂量30克以上,但也是逐步叠加。所以临床千万要慎重,不要盲目迷信他人的言论,自己要有主心骨,方保无虞。
   曾经治疗一例40多岁的女患者,总是感觉咽喉部位有圆形的东西,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怀疑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多方检查,无阳性体征。病人性情内向,爱生闷气,胸闷胁胀,饮食少进,曾经服用半夏厚朴汤未效。刻诊:咽无红肿滤泡,扁桃体亦正常,二便一般,舌苔薄黄,舌质红,脉弦细,考虑为梅核气病,肝郁化火。处以上方加香附,郁金,石菖蒲,胆星,柴胡,共进14剂而愈。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气郁化火型梅核气治方

【处方】八月札9克,绿萼梅9克,白芍12克,生甘草6克,制香附9克,郁金9克,麦冬9克,海浮石15克。

【功效】理气解郁,养阴生津。
【主治】用于气郁化火的梅核气,咽中梗阻,口干咽燥。

浅谈经方治疗梅核气病

愚多年诊治此病中观察,用《金匮》方以治梅核气病,有的有效,也有无效。而半夏厚朴汤所治有效之证,病因多是寒饮湿痰气结所致。具体症状多有胸脘痞闷,腹部胀满,呕吐恶心,二便不爽,舌白,脉弦等,是与王氏所说相符。而用之无效的梅核气病,吾认为另有证因,如临证见有咽中如有炙肉,吞之不下,近来则无呕吐痰多痞满等证。其证或咯出少数结痰,咽部发红,情绪急躁,舌质红,脉弦数等,病因多为痰火郁结而成,则采用清火化痰宣郁解结之法。药用黄芩、玄参、浙贝母、海蛤粉、炒牛蒡子、白僵蚕、昆布、牡蛎、夏枯草、制香附、青果。方名清化解郁汤,以治此症,确有良好的效果。兹举病案两则于下:
吴某,女,40岁,农民,素性抑郁,近来自觉咽喉部如有物堵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自是梅核气病。服中药辛温宣通之剂,已经半年无效。脉弦数,咽部发红,余无所苦,月经正常,治拟清火化痰,宣郁解结之法,用自制清化解郁汤治之。处方:炒黄芩10克,玄参、牡蛎各12克,海蛤粉、连翘各15克,制香附6克,昆布15克,白僵蚕、青果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并禁食辛辣刺激等食品。此方服至15剂后,自觉上述症状减轻。以后效不更方,劝其坚持常服,以巩固疗效。后续服此方两月,而病痊愈。
又同乡李某,年近古稀,患梅核气病,并发展有吞咽困难症状。经检查食道有狭窄病变,忧心忡忡,来舍求治。吾用此方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蒲公英、代赭石、旋复花、炒竹茹、枳实、芦根等药,出入为方,连服半年而症状缓解,惟不能禁酒,后又复发加剧,又服此方多剂,而获痊愈。

梅核气的中医药治疗:

 

(1)肺肾阴虚证:表现为咽干刺痒微痛,灼热不适,夜间尤甚,咽腔微红肿胀,乏津干燥,干咳少痰,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养肺肾,降火利咽。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

药用:百合15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玄参15g,麦冬12g,当归12g,川贝母12g,桔梗10g,牛膝20g,甘草6g。咽干甚,加北沙参15g,天花粉12g;阴虚夹痰,加丹皮15g,丹参15g

(2)肝经郁热证:咽部闷胀不舒,异物感明显,情志不畅时尤甚,急躁易怒,胸胁闷胀;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疏肝清热,理气利咽。

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药用:丹皮15g,栀子12g,柴胡12g,郁金12g,茯苓12g,薄荷10g,当归12g,生白芍15g,苏梗10g,甘草6g。咽底赤瘰多,加僵蚕15g、生牡蛎15g

(3)气血瘀阻证:咽干刺痛,夜间痛甚,活动后减轻,咽腔暗红肥厚;舌暗或有瘀斑,苔薄,脉涩。治宜行气活血,化瘀利咽。方用活血利咽汤。

药用:当归15g,红花10g,桃仁12g,生地黄15g,枳壳12g,桔梗10g,土元10g,山豆根12g,甘草3g

(4)痰湿上结证:咽异物感明显,咽腔色淡或淡红,肿胀肥厚,咽底附白粘痰液,胸胁闷胀,泛恶欲呕,脘闷纳呆,咯痰白粘量多;舌淡苔白腻,脉滑或弦。治宜燥湿化痰,散结利咽。

方用化痰利咽汤。药用:制半夏12g,陈皮15g,茯苓12g,胆南星10g,僵蚕15g,苏梗15g,浙贝母15g,海浮石15g,甘草3g

(5)肾阳虚弱证:咽部不适,紧闷如堵,遇寒尤甚,咽腔淡白微肿,如猪油样,咽底小瘰色白,口淡不渴或咽干欲热饮,面白肢冷,腰脊冷痛,精神不振;舌淡苔白,脉沉迟。治宜温肾壮阳,散寒利咽。

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药用:制附子6g,肉苁蓉6g,肉桂6g,熟地黄15g,山药12g,山萸肉12g,丹皮10g,泽泻12g,茯苓15g,细辛3g。纳差者,加扁豆15g,砂仁10g;肢冷畏寒,加桂枝12g,狗脊12g

“桔梗四味”巧治梅核气

病案一:

  王某,女,32岁。自诉2天前,因与朋友发生口角,自觉胸满不舒,始则咽喉有痰难咯,继而如食物滞留在咽部,并伴有声音嘶哑。舌苔稍腻,脉弦。辨证为气郁痰结,予“桔梗四味”增益。

  处方:桔梗12克,杏仁9克,枳壳10克,薤白9克,香附9克,半夏12克,旋覆花9克(包)。3剂,水煎服,药尽病除。

  病案二:

  张某,女,58岁。患者因家庭纠纷,情志不遂,胸满气逆,咽喉不适,如有异物梗阻。诸医用疏肝理气等治法,咽梗不适未减。自诉咽部如有大枣样异物,曾疑食道病变,行钡餐透视无阳性发现。同时伴有咳嗽吐痰,舌淡苔腻,根部略黄,脉弦滑。辨证为气郁痰结,仍用“桔梗四味”加味,处方与上例同,3剂,水煎服。药后自觉异物缩小。二诊加生牡蛎20克,继服3剂,诸症消失。

  按:

  施氏药对“桔梗四味”治胸膈满闷,痰气不畅,是“采用桔梗之升,杏仁之降,薤白之开,枳壳之导。”而宣降肺气,利咽散结,行气导滞,宽胸除满。又加香附、半夏、旋覆花解郁散结,化痰降逆,故疗效颇佳。痰结较久,还可加生牡蛎、海浮石等消痰散结。若舌赤苔黄腻,证属痰热者,亦可加黄芩川贝母等清热化痰之属。(贾佩琰)

梅核气----李可

梅核气”,即咽喉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我按书本上学来的半夏厚朴汤很少取得疗效,而用白芥子1.5g,桔梗2g,甘草1.5g,硼砂1g,陈皮6g,乌梅9g,利咽豁痰,剂量虽小,每每取效。

治梅核气秘方

3.1 消梅十味饮

【来源】苗怀仁,《中医杂志》(12)1987年
【组成】苏子(梗)、香附各12克,半夏、陈皮、厚朴、桔梗、枳壳、乌药各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理气化痰、除逆除满、散结畅中。
【分解】梅核气病多发于女子,其病常因肝郁气滞、痰气凝结者居多。苗老宗半夏厚朴汤合香苏饮之意,化裁创“消梅十味饮”。方中用厚朴、陈皮、香附疏肝理气;半夏降逆化痰;桔梗宣肺利咽;苏子(梗)、枳壳、生姜和胃畅中、消痰下气;乌药、陈皮更加强理气开结、下气降逆之效。甘草解毒和中。诸药配伍,共奏理气化痰、降逆除满、散结畅中之动。配以针刺、咽喉壁浅刺放血,以疏通气血、散结利咽;更加外吹“利喉丹”,乃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利咽喉之妙品,故短期每获佳效。
【主治】梅核气。
【加减】若肺阴亏虚者,去枳壳、生姜,加沙参、麦冬、石斛等以养阴滋肺、化痰利咽;肝郁脾虚者,去桔梗、生姜,加当归、杭芍、柴胡、白术等以养血柔肝、理气健脾;肝郁血滞者,去生姜、甘草,加红花、桃仁、郁金等以疏肝解郁、活血通络;中气虚惫、清阳不升、浊阴上逆、结聚咽喉者,去枳壳、乌药,加党参、黄芪、白术、升麻等,以益气健中、升清降浊;若兼脏燥者,加怀小麦、大枣、茯神等以滋养心肝、须气化痰、消郁散结,以达脏燥、梅核气两病皆愈的目的。
同时配以外治,一是外吹“利喉丹”:月石250克,人中白25克,薄荷冰15克,黄连6克,青黛9克,梅片30克,青盐15克。制法:先将月石放铁锅内加热炒熔、人中白火中煅透、青盐煅红、置阴凉一昼夜,以去火性,然后和黄连、薄荷冰、梅片、青黛放一起共研极细末,过200目细筛,制成极细药粉,贮瓶内密封备用。用法:用时以纸筒或喉头喷雾器吹入咽喉。每日吹3次。二是配以针刺,浅刺咽喉壁放血和取天突、人迎、内关、足三里或天突、气舍、合谷、太冲穴。两组交替使用、每日1次。
【疗效】临床屡用,治验甚多,疗效卓著。
13.2 三子消梅汤
【来源】王益民,《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苏子、莱菔子、白芥子、竹茹、远志各12克,菖蒲、僵蚕各9克,桔梗10克,牛膝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化痰散结。
【方解】本病以女性为多。多由肝郁犯脾、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气痰上逆咽中而致。方用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化痰降逆;再配以桔梗、远志、菖蒲、僵蚕以增强化痰之力;桔梗配白芥子散痰结;牛膝引药下行。合用共奏化痰散结之功。
【主治】梅核气。
【加减】脾虚湿重加白术、砂仁;气虚加党参;血虚加当归;心神不安加枣仁。
【疗效】治疗31例,均获痊愈。平均服药11剂。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消梅散核汤治疗梅核气

【处方】半夏10克、厚朴10克、柴胡10克、香附10克、红花10克、白芥子10克、桔梗6克、陈皮6克、甘草6克、升麻4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主治】梅核气
【方解】“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矣。”本方以厚朴、陈皮、柴胡、香附理气;半夏、白芥子化痰;桔梗宣肺气;升麻、柴胡引药上行。气机利,痰湿化,梅核气而得消。
中医治疗“梅核气”利咽汤:柴胡12克,黄芩12克。郁金15克,佛手12克,青皮12克,枳壳15克,苏梗15克,麦冬15克,木蝴蝶10克,青果10克,水煎服,日服1剂,分两次服用。另外可服用利咽灵,等中成药

梅核气 张迿邦

老苏梗4.5克川厚朴6克法半夏9克广橘皮6克江竹茹6克炒枳壳9克广郁金9克生香附9克小青皮4.5克佛手4.5克

加减:1 舌红脉数者加黑山栀9克,或吴茱萸1.8克,川连1.8克,或淡子芩4.5克。

      2 咽痒且有红累者,肺虚有热也,去苏梗,厚朴,半夏以避其燥加沙参9克,麦冬9克,石斛10克,并加桔梗4.5克,寓升于降引诸药至病所。

      3 咽之梗塞者,若有异物,并非梅核气一端,也有咽梗属阴虚喉痹者,除上法清养肺阴之外,尚可滋肾柔肝。仿二至丸或知柏地黄丸方,不可不知。

温胆汤治梅核气

女,43岁,因咽不不适,求诊于家父。自诉一年多来,咽部不适,如球状物梗喉,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伴心胸满闷,心情急躁易怒。若遇心情不畅,或感冒之后,症状加重。观其舌红苔黄腻,家父诊后云:咽喉乃人之要道,呼吸、纳食必经之路,岂容阻塞不通。此多因肝郁日久,气滞不畅,然久之则水液失谢失常,痰湿郁结,加之郁火,相互搏击,气机交阻,故中医称之为痰核,也称梅核气。

  立方以温胆汤加减:竹茹6克,枳壳9克,瓜蒌10克,陈皮6克,半夏6克,云苓10克,黄芩10克,浙贝母9克,桔梗5克,枇杷叶6克,香附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药后症状减缓,胸宽气畅。前方加白芥子6克,川朴9克,前后服药13剂,症状缓解,病渐向愈。

  父云:梅核气称气痰,多由七情郁结,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化痰而成。痰凝气滞上逆咽喉而发病。治疗当重气、火、痰三者,治以温胆汤有良效。若见气盛者,加理气之品,如川朴、枳壳、瓜蒌、沉香;火盛者,加栀子、龙胆草、黄芩石膏等品;痰盛者,加祛痰开泻肺气之药,如炒苏子、浙贝母、杏仁、桔梗、桑白皮等药;日久燥热伤阴可加养阴润燥之品,如天冬、麦冬知母生地、元参、沙参、枇杷叶等。此外,对患病时间较长者,除药物治疗外,还需耐心解释病情,以解除患者心理负担。

苏梗消核汤治疗梅核气

【处方】苏梗9克、柴胡9克、郁金9克、川朴9克、青陈皮各9克、半夏9克、蔻仁3克、金铃子9克、延胡索9克、木香6克、云苓12克

【用法】水煎服。21剂为1疗程
【功能】疏肝理气,健脾化痰
【主治】梅核气
【方解】方中苏梗、柴胡、郁金、青陈皮、金铃子、延胡索,木香疏肝理气;半夏、厚朴、青陈皮燥湿化痰;云苓、蔻仁健脾化湿。

梅核气 张重华

张××,女,48岁。

    初诊:1996年12月3日。咽干,有异物梗阻感4~5月,每年发作,进食无碍,伴咽部闷胀不舒,睡眠及纳食正常,有高血压史。检查:咽侧束肥厚,充血,舌根淋巴增生,甲状腺可及。舌暗胖,苔薄黄,脉弦滑。证属痰热壅滞咽喉,气机不利。治拟疏肝解郁,理气化痰。柴胡、浙贝母、夏枯草、生白芍、枳壳、制香附、丹皮、薄荷、丹参、牡蛎、玄参、桔梗、生甘草。7剂。

    复诊:药后症状明显减轻,苔薄黄,脉细弦。原方去香附,加绿萼梅、天花粉、百合、太子参。7剂。

    36、宋××,女,49岁。

    初诊:1998年1月2日。咽部异物梗阻感半年,进食无碍,伴咽干,胁痛,腰酸,有时嗳酸,心慌,睡眠正常。检查:咽后壁淋巴增生,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涩,舌下脉瘀。证属肝气不舒,痰气交阻。治拟疏肝理气,化痰利咽。柴胡、生白芍、牡蛎、百合、丹参、绿萼梅、怀牛膝、天花粉、川楝子、延胡索、桔梗、生甘草。

    复诊:上方连服21剂,咽部异物感消,仍干,局部同前。南沙参、北沙参、生白芍、百合、麦冬、天花粉、绿萼梅、牡蛎、丹参、丹皮、制黄精、桔梗、生甘草。14剂。

    按:药后症状全消

半夏厚朴汤治疗梅核气

【组成】半夏一升(12g)  厚朴三两(9g)  茯苓四两(12g)  生姜五两(15g)  苏叶二两(6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加减】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助行气解郁之功;
              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玄明索以疏肝理气止痛;
              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情志不畅,痰气互结所致的梅核气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咽中如有物阻,吞吐不得,胸膈满闷,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
    3.使用注意  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仅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若见颧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来源】《金匮要略》

健脾疏肝化痰法治疗梅核气案

肖某,女,45岁,2010年10月19日初诊。患者于3年前出现咽干不适,咽部异物感,在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喉科检查示:咽部慢性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慢性充血,表面有脓栓,瘢痕粘连。诊断为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给予中西药和中药汤剂治疗半年未见好转,后考虑由扁桃体肿大引起,于2008年8月进行了扁桃体切除术,手术顺利,双侧扁桃体窝无腺体残留。但术后症状仍未见好转,曾辗转几个耳鼻喉科医师治疗不效。刻下症见:自觉咽干灼热,咽部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心烦,失眠。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诊断:梅核气(脾虚肝郁,气滞痰凝咽喉);西医诊断: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切除术后。治以健脾疏肝,降气化痰,清利咽喉。予李振华自拟理气消梅汤。处方:紫苏子10克,射干10克,木香10克,桔梗10克,胆南星10克,甘草5克,白术10克,厚朴10克,橘红10克,云苓5克,陈皮10克,蝉蜕5克,法半夏10克。5剂,水煎服。嘱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厚味之品,保持心情舒畅。

2010年10月26日二诊:咽干灼热消失,有少许咽部异物感,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说明药中病机,痰气渐消,热邪已清,继守上方5剂巩固疗效。

2010年11月2日三诊:咽部不适症状基本消失,唯心烦,夜眠梦多,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上方改云苓20克,加首乌藤30克,黄连5克。6剂,水煎服。

2011年1月2日随访,咽部不适未复发,一切正常。

单味细辛敷脐治梅核气

 本人在临床上用细辛敷脐治疗梅核气,对其利窍散痰行滞的作用有一定体会。

 治疗经过
    陈女,60岁,2008年4月1日就诊。患者主诉晨起口苦而干,舌边麻木刺痛,咽部有异物堵塞感,自觉有气自体内上冲至咽,舌淡红,苔黄腻,脉细弦。
    证属梅核气,病机属肝郁气滞痰凝,有化火之象。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处方以越鞠丸半夏厚朴汤龙胆泻肝汤化裁:山栀12克,黄芩12克,柴胡12克,生地15克,半夏12克,厚朴12克,枳壳12克,茯苓12克,紫苏12克,桔梗10克,川芎12克,苍术12克,香附15克,郁金12克,降香10克,7剂。
    二诊(4月8日):舌麻而不痛,但仍口苦口干,右胁不适,咽堵感,舌淡红,苔黄腻,脉细弦。斩获甚微,按龙胆泻肝汤、丹栀逍遥散甘麦大枣汤处方:龙胆草10克,山栀15克,黄芩12克,柴胡12克,生地12克,车前草15克,泽泻12克,当归12克,甘草6克,丹皮12克,白芍15克,茯苓12克,薄荷6克(后),怀小麦30克,大枣10枚,川芎15克,苍术12克,白术12克,厚朴12克,枳壳12克,7剂。
    三诊(4月15日):口苦减而右胁不适消失,只是咽堵如初。处方1:上方再予7剂。处方2:细辛30克,嘱用家用粉碎机研末,每晚临睡前用少量煮热的镇江香醋相拌,敷于脐眼,覆以纱布,固以胶带,翌晨揭去。
    四诊(4月22日):咽堵感明显减轻,口苦口干进一步好转。再予敷脐治疗,后随访咽堵感消失。
    分析与体会
    在临床上经常会遭遇到这种尴尬的情况:辨证无误,论治无效。所以,本人深感一般普通的辨证论治远不是万能的。在三诊时,笔者忽想起曾于2005年遇到一位患者,该患者咽喉连及胸骨上窝处疼痛不适年余,凡吞咽、饮水食物稍咸均加重疼痛咳嗽、深吸气、哈欠、有时甚至正常呼吸亦皆引起该部疼痛难以忍耐,以至不能站立,全身觉冷,夏日恶风扇而喜棉被,对此怪症用细辛敷脐治疗后霍然而愈的经历,遂用细辛敷脐治疗。笔者认为,由于患者一直在服疏肝理气、养心安神、清热化痰湿汤药而不效,因此基本可以将梅核气的消除归功于细辛敷脐治疗。
    细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谓其“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本草纲目》全面概括了细辛功效:“细辛,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痛者,宜用之。”考虑到细辛有利窍而散胸中痰饮滞气的作用,而患者初诊诉“自觉有气自体内上冲至咽”,可谓对症。以上临床经验表明,细辛敷脐利咽值得今后深入观察研究。 (蒋健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重用威灵仙治疗梅核气

张某,女,48岁,2000年8月2日初诊。患者因生气后出现咽中如有物梗阻十余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经西医检查后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伴有胸闷心烦,夜寐稍差,偶有恶心,咯吐湿痰,舌淡红、苔白,脉滑。证属:痰气郁结。治宜化痰散结,方拟威灵仙加半夏厚朴汤,处方:威灵仙10g、半夏9g、厚朴6g、茯苓10g、紫苏叶6g、生姜三片。水煎,分四服,日三服,夜一服,三剂而愈,未再复发。

跟周仲瑛抄方——梅核气案

初诊:
自诉咽喉部经常梗阻,胸部闷塞,似有欲吐之感,饮食吞咽欠利,病历20多年,久治乏效,脉沉小而滑,痰气壅塞,肝气上逆犯胃。

旋覆花(包煎)9g,川朴9g,姜半夏9g

煅赭石(先煎)9g,郁金8g,槟榔9g

枳实15g,炒竹茹10g,茯苓12g

生姜6g

10剂

二诊(2003年4月20日):呕恶之势已除,咽部梗阻之感减轻。舌淡,苔薄腻,脉沉。

上方去茯苓,加炒川楝子9g,淡吴茱萸3g。

10剂。

三诊(2003年4月30日):诸症悉除。

梅核气穴---------慢性咽炎一次即愈

梅核气,就是西医里面的臆核症、慢性咽炎之咽堵症。

       梅核气穴是中医经验穴,临床专治梅核气的梅核气穴,手掌劳宫穴稍下,掌面食指中指缝后一寸。主舒肝理气、利咽、镇静安神,为梅核气经验穴,多数患者针后一次即愈,取穴宜男左女

三子去梅方治疗梅核气

【处方】苏子12克、莱菔子12克、白芥子12克、菖蒲9克、僵蚕9克、桔梗10克、竹茹12克、远志12克、牛膝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化痰散结
【主治】梅核气
【加减】脾虚湿重加白术、砂仁;
        气虚加党参;
        血虚加当归;
        心神不安加枣仁
【方解】本病多发于女性。由情志不舒,肝失条达,疏泄不利,肝气郁滞犯脾,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气痰上逆咽中而成。治疗以化痰散结为主。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化痰降逆为主药;配桔梗、远志、菖蒲、僵蚕可增强化痰之力;桔梗又可助白芥子散痰结;牛膝引药下行。

1四七汤

【来源】宋·陈元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歌诀】四七汤理七情气,半夏厚朴茯苓苏,

姜枣煎之舒郁结,痰涎呕痛尽能纾。

【组成】半夏(姜汁炒)15克,厚朴(姜汁炒)9克,茯苓12克,紫苏叶6克,生姜3片,大枣1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行气开郁,降逆化痰。

【方解】七情不畅,令人气郁,气郁则津聚,津聚则生痰。痰气结聚,肺失宣畅,胃失和降,故有咽中如有物阻及痞满、咳呕、冲痛等症。方用半夏化痰散结,降逆和胃;配以厚朴下气除满,助半夏以散结降逆;茯苓甘淡渗利,助半夏以祛湿化痰;苏叶理肺舒肝,宽胸散郁;姜枣和中止呕,益脾缓急。诸药合用,共奏行气开郁,降逆化痰之功,使痰消、结散、郁平,诸症自除。

【主治】七情郁结,痰涎结聚,症见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胸胁满闷、脘腹痞胀、或咳或呕或攻冲作痛。可用于梅核气、食道痉挛、癔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病症。

2加味四七汤

【来源】明·龚廷贤《万病回春》

【歌诀】加味四七是专方,苓厚苏夏广橘红,

青枳砂星炒神曲,白蔻槟榔益智姜。

【组成】白茯苓、川厚朴(姜炒)、苏梗、姜半夏、广橘红、青皮、枳实、砂仁、姜南星、炒神曲各9克,白蔻仁、花槟榔、益智仁各5克,生姜5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效】开郁顺气,利膈化痰。

【方解】方用川厚朴、枳实、苏梗、青皮开郁顺气;白茯苓、半夏、橘红、姜南星、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花槟榔、茯苓理气利水;砂仁、神曲、白蔻仁理气和胃消食;益智仁敛肺益气;生姜温胃散寒。诸药合用,共奏开郁顺气,利膈化痰之功。

【主治】七情之气结成痰气,状如梅核;或如破絮在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中满痞塞,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促;或因痰饮,恶心呕吐。

【加减】“一般可去益智仁,加制香附。若胸闷甚者,枳实改用枳壳,加薤白、瓜蒌;恶心呕吐者,加佩兰叶;腹胀满不食者,加炒白术、炒谷芽。”(《中医喉科精义》)。

【附记】本方是治疗梅核气之专方,无论何型均可【加减】应用,每获良效。为笔者临床常用之良方。

3利咽汤

【来源】李文亮《千家妙方·下》(黄永灵方)

【歌诀】利咽汤用代赭石,桔梗葶苈板蓝根,

青果桑皮生甘草,苏子玄参制香附。

【组成】代赭石30克,炒葶苈6克,桔梗10克,板蓝根30克,青果10克,炙桑皮12克,苏子10克,香附10克,玄参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疏肝降逆,化痰利咽。

【方解】咽喉神经官能症(梅核气)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以女性为多。多因情志郁结,化火炼液为痰,气痰博结,壅于咽喉所致。故方用香附、代赭石、苏子疏肝降逆;板蓝根、甘草清热解毒;玄参滋阴降火;桔梗、葶苈子、桑皮宣利肺气、化痰利咽。一升一降,疏畅气机。气顺痰消,诸症自平。诸药合用,共奏疏肝降逆,化痰利咽之功。

【主治】咽喉部神经官能症。

【加减】若咽痛甚者,加牛蒡子、黄芩;胸闷胁痛者,加丹参、炒灵脂。

【附记】临床屡用,每每收效迅捷,疗效颇著。

4梅核气汤

【来源】《治验百病良方》(高文武方)

【歌诀】梅核气汤青陈皮,木香郁金香附子,

乌药苏梗制半夏,射草朴花山豆根。

【组成】香附子12克,青皮12克,陈皮12克,木香12克,郁金9克,乌药9克,苏梗12克,厚朴花9克,制半夏9克,山豆根9克,射干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行气化痰,清咽利膈。

【方解】方用香附子、青皮、陈皮、木香、郁金、乌药、苏梗、厚朴花、制半夏疏肝解郁,行气化痰;山豆根、射干合苏梗、厚朴花清咽利膈;甘草解毒和药。诸药合用,共奏行气化痰,清咽利膈之功。

【主治】咽喉部神经官能症。

【加减】一般用本方即可。必要时可随症加减。同时配合针刺天突、扶突、合谷(双侧),可提高疗效。

【附记】用本方,并配合针刺治疗梅核气20例此类病症患者,疗效甚为理想。

梅核气----麻瑞亭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生杭芍9克,粉丹皮9克,干生荒12克,广橘红9克,瓜蒌仁9克,法半夏9克,川射干9克,苦桔梗9克,山豆根6-9克

    [加减]
    声音重浊,加马勃9克;胸闷恶心,加淡竹茹9克;情志不舒,胸胁满闷,加川郁金9克;咽炎,肺热咽红,加黑元参9克,或者寸麦冬12克;禁用升麻!喉炎,肝胆燥热,去云茯苓,酌加柴胡、黄芩,或者加升麻、葛根;喉咙红肿,加蚤休9克;气滞付账,脾湿不显,酌加川厚朴6-9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