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法系列讲座~太阳桂枝

 医子恒 2017-03-06


桂枝法系列讲座太阳桂枝

 (火神门微信讲座释文)


今天与大家共同分享桂枝法的精髓~太阳桂枝。桂枝法分为太阳桂枝、阳明桂枝、少阳桂枝、太阴桂枝、少阴桂枝和厥阴桂枝。今天就为大家讲解太阳桂枝的第一讲,首先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在《伤寒杂病论》或者在《卢氏临证实验录》书中,为什么有的桂枝法处方里用生姜,有的处方里又不用生姜呢?生姜在桂枝法的处方中起什么作用?用生姜和不用生姜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第二、在《伤寒杂病论》或者在《卢氏临证实验录》书中,为什么有的处方桂枝的用量要大于生姜?又为什么有的处方生姜的剂量又大于桂枝呢?生姜和桂枝剂量的调整变化,在桂枝系的立法处方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


第三、在《伤寒杂病论》和《卢氏临证实验录》处方中,为什么有的处方重用甘草,有的处方轻用甘草,有的处方又不用甘草呢?重用甘草、轻用甘草和不用甘草的原因是什么?甘草的作用到底有哪些呢?


第四、扶阳医学的桂枝法与伤寒论的桂枝汤有什么不同呢?白芍在桂枝汤里起什么作用呢?为什么扶阳医学的桂枝法不用白芍而用了南山楂呢?


带着这些问题,请大家与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微信分享。相信在今晚听完我的讲座之后,上述这些问题就基本可以解决了。上述问题弄明白之后呢,我们反过来再去看《伤寒杂病论》和《卢氏临证实验录》,你会觉得过去很多朦朦胧胧的问题,都会逐渐变得清晰起来。特别是那些用桂枝法处理营卫问题的相关处方,我们今天晚上就把其中道理弄明白,理通了,法就明了,在临床上我们就能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好,下面我们就开始共同学习和分享。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用桂枝达76次之多,其中伤寒论有41方,《金匮要略》有35方。张仲景用桂枝大致概括为四点:一是中风,指的是太阳中风;二是虚劳,多见虚劳病篇;三是水饮,水饮用桂枝的处方非常多;四是瘀血。其作用大体上可以归纳为:散寒解表、调合营卫、温通经脉、温助营气、利肝肺气、平冲降逆。


郑钦安在《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之中处处都讲到桂枝汤,集中论述在《医法圆通》中的“太阳经用药图”中,他称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第一法”。接着又在“桂枝汤圆通应用法”中讲到:“按桂枝汤一方,乃调和阴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之方,非仅只仲景原文所论病条而已”。他还指出:“今人不明圣意,死守陈法,不敢变通,由其不识阴阳之妙,变化之机也,予亦粗知医,常于临症时多用此方,应手辄效。因思桂枝汤方,原不仅治一伤风证。凡属太阳经地面之病,皆可用得”。


扶阳医学对经方主药~桂枝,进行了长期的配伍环境,配伍运用和配伍规律的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套经得起反复实践,反复验证,其疗效能够经久不衰,且以桂枝为君药的法的系列,扶阳医学将之称为桂枝法。这套法的系列,其理论源泉来自于内、难、易、伤寒的医学思想,立法根基来源于《伤寒杂病》的辨证思维,其立法组方是严谨的,药性配伍是精练的,临床疗效也必然是灵验的。今天呢,我们就与大家分享桂枝法系列的第一课~太阳桂枝。


谈起太阳病,也就是伤风感冒的时候啊,常常听老师们讲营卫不合、风伤卫、寒伤营、协调营卫等等这样的术语。可是呢,听了很多年了,这些概念还是模模糊糊、似懂非懂。下面呢,我们首先把营和卫这两个概念先搞清楚。


人体中运行的气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保卫你的卫气,另一种是滋养你的营气,也叫做荣气。《内经》上说“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这里的“脉”指的不是经络,而是血管。血管中伴随着血液一起流动的能量叫营气。而血管外的肌腠、组织之间流动的能量叫卫气。所以营和卫的概念呢,我们只要记住一句话就可以了:血管内的气叫营气;血管外的气叫卫气。虽然这个解释也不够严谨,但现阶段我们学习太阳桂枝的时候,我们先这样定义营卫的概念就行了。以后随着学习层次的提高,我们再逐步深化对营卫的认识和理解。


无论是营气或是卫气,总共有两路来源:一路是后天之气,也就是吸收食物精华而传布全身的脾胃之气。《内经》上说脾胃的功能一是“仓廪之官”,也就是仓库的功能;第二是“五味出焉”,也就是运化的功能。脾胃能纳能化,就形成了我们人体的后天之气,也就是脾胃之气。我们在学习扶阳内证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可以内观到这样一路气机。


另一路气的来源呢,是经过命门之火灌注能量之后而产生的。卢太师在他的方解中经常说呀:“用桂枝尖拨动少阴透达太阳”,这句话指的就是从后天八卦的坎卦到艮卦。我们在《桂枝法大起底》一文中也讲到,太阳就定位在艮卦,所以“由桂枝尖拨动少阴透达太阳”而产生的这路气呢,我们把它称之为太阳寒水之气。我们内证的时候同样可以内观到这个气,大家可以内观到第四骶骨有涌现不停的生命之泉,并不断闪烁着纯白色的光。这个纯白色的光呢,再经过命门温暖之后,沿督脉两侧的膀胱经上行,从而就产生了这样一路太阳寒水之气。


太阳病一般分为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两种情况:形成桂枝汤证的原因是风伤卫,形成麻黄汤证的原因是寒伤营。风伤卫叫做太阳中风,也就是桂枝汤证;寒伤营叫做太阳伤寒,也就是麻黄汤证。大家请看图:



由于风气就是木气,木克土,所以风气是克土气的。什么叫风气克土气呢?就是风气会直接侵害人体的肌肉。为什么会侵害肌肉呢?因为肌肉是土所主的,脾主肌肉。所以呢,风气克土气,就是风邪会侵害到属于土系统的肌肉部份。又由于肌肉属于人体的卫分,所以风邪侵入肌肉组织就叫做风伤卫。什么又叫做“分”呢?分就是范畴、领域的意思。


而麻黄汤证的寒气是沉实凝重的,寒邪就像针尖一样,会刺穿肌肉直接侵入到人体的营分。也就是说,寒邪会直接侵入人体血管内的部分,血管内就属于营分。寒气侵入营分的同时,还有可能直接侵入肾。为什么会侵入肾呢?因为肾属北方主寒,所以寒气侵入人体后也会直接同气相求,也会向属性同属于寒的肾归并。一旦寒气进入了肾而直中少阴,就形成了太少两感之证。又由于肾主骨,所以这个时候患者会出现骨节疼痛,严重者还会暴聋暴哑,聋和哑与肾经受寒都有直接关系。


简单来说,桂枝汤证呢,就是风邪传入了人体卫分的皮腠和肌肉的范围。这个时候,还没有寒气穿透进入人体的血管和骨节,这种状态就是《伤寒杂病论》中描述的桂枝汤证,而扶阳医学就用桂枝法系列的桂枝汤法。风邪侵入卫分之后卫气就被搅乱了,因此卫气就会变弱;卫气变弱就是卫分中的能量变弱了;卫气中的能量一变弱表阳也就虚了;表阳虚呢汗就流出来了;这就是太阳伤风易流汗的原因。


如何才能增强卫气而强化固汗能力呢?当然就要健脾,因为脾主肌肉,脾的功能强大了,肌肉中的能量(也就是卫气)也就强大了。卫气强表阳就强,表阳强就能固住汗。在临床上呢,扶阳医学就用白术健脾,从而增强卫气而达到固汗的目的。所以呀,扶阳医学的桂枝汤法就叫做“伤风有汗”用白术。其实,一切健脾的药都可以增强表阳而固汗,比如黄芪、人参等等。


对于临床太阳中风的治疗,我们还可以加一味防风增强祛风能力。还可以用北沙参,因为风邪打过了皮肤这一关,由于肺主皮毛,所以风邪也会反传到肺,这时患者就会流鼻水打喷嚏,临床上就可以用北沙参固肺气,由太阴救太阳。又由于北沙参与桂枝配合又有新加汤的意,太阳伤风流汗多了会肌肉疼痛,而新加汤可以缓解肌肉疼痛,所以北沙参在太阳伤风的桂枝法里面正当其用。北沙参不恋邪、不碍中、清透滑利,大家临床治疗太阳中风的时候不妨一试。


麻黄汤证是寒伤营,由于身体里面裹进了寒邪,它与桂枝汤证易流汗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麻黄汤证的“恶寒”不只是怕受到寒,而是根本就觉得全身发冷,即使烧到39度以上也要裹大棉被。而且呢,还会出现汗流不出来的现象,骨节也很痛,不像桂枝汤证仅仅只是肌肉酸痛。扶阳医学临床上就用麻黄汤法,即:桂枝、茅术、生陈皮、草、南楂、姜。在这个立法里,用茅术加生陈皮代替麻黄发汗。


但是呢,扶阳医学的这个麻黄汤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麻黄汤法。这个麻黄汤法对于轻微的伤寒,发一下汗是可以做得到的,效果也非常好。如果出现了真正的麻黄汤证,用苍术加生陈皮是治不了的,当然也就是发不出汗的。如果出现了真正的“类似肺炎”的那种麻黄汤症状,那就要用到麻黄这味药了。比如,麻黄升麻汤就常常用来治疗肺癌咳血,麻黄开肺气,升麻托毒外出,没有麻黄就治不到肺。再比如小青龙汤,没有麻黄同样走不到肺。


由于脾胃主肌肉,所以脾胃与肌肉两者之间是相通的,当风寒侵入肌肉之时,风寒也会在肌肉与脾胃之间互传。所以风寒之气也会压在脾胃上面,寒气会让胃寒而反胃,甚至呕吐。这个时候呢,我们会在桂枝基本法里加法夏和陈皮,这两味药法于二陈汤,主要有降气降逆及止呕的作用。桂枝基本法的结构就变成了:桂枝、术、法夏+陈皮、草、南楂、姜。《卢氏临证实验录》桂枝法的处方就常常用到法夏加陈皮。所以呢,我们把桂枝汤证也常常称之为肠胃系感冒,而麻黄汤证呢,我们将之称为肺系感冒。


长期吃冰淇淋、喝凉茶、食生冷,同样能导致太阳病。为什么?因为脾胃与肌肉之间是互传的。寒邪由内而外,由脾胃反传到肌肉,也就变成了太阳证。这种太阳证的脉象是来去匆匆,是旧疾,不是新感,是由内而外而形成的太阳病。这时患者的右手寸脉会出现“波及紧”的脉象,什么叫波及紧呢?就是右手脾胃脉的紧象直接波及到了肺脉,也就是由右关脉的“紧”直接波及到右寸也变成了“紧”脉,这就叫做“波及紧”。


为什么我们在临床上常常切到紧脉,当告诉患者可能感冒的时候,患者常常反对,认为自己没有感冒呢?原因就是这种由脾胃反传到肌肉(卫分)的太阳证,常常没什么明显的症状,患者没明显的反应,但脉象上有反应。这种太阳证可能会存在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我们将这种太阳证称之为太阳证的携带,或者叫做不发烧的感冒。这种不发烧的感冒,就是以后生大病的根源。


比如,在我2008年至2010年的跟师笔记之中,我的右寸脉几乎三年来都是紧的,一直都是右寸紧、或右寸微紧等等。难道师父三年都没治好我的感冒吗?当然不是!这种太阳证就是由脾胃反传到卫分的太阳证,临床上同样需要用桂枝法。这个桂枝法就要加强脾胃的力量,同时还要祛肺寒。砂仁、茯苓、法夏、陈皮、炒小茴香、楂肉、石菖蒲等,这些脾胃和肺家药都经常会用到。其立法就变成了桂枝综合法,即:桂枝、术、草、楂肉、茯苓、法夏、陈皮、砂仁、石菖蒲、姜。


太阳证常常会有头痛,大约是太阳穴一带的位置,后颈僵硬也会常常出现。为什么呢?因为营卫之气发源于两路:一路是发自于脾胃之气,另一路则发自于太阳寒水之气。所以一旦营卫受邪,不仅会反传到脾胃,而且还会反传到足太阳膀胱经上。


人身的太阳经有四条干道走在督脉两侧,输送着被命门火充过能量的太阳寒水之气。从人体第四骶骨升起的太阳寒水之气,经命门灌过元气之后,引导着全身的水分布和水循环~过夹脊,上头顶,再像下雨一样润泽全身。由于人体后脑勺的风池、风府诸穴,正好是太阳经的门户,因此外邪就可以直接从那里钻到人体的膀胱经上,从而形成了头项强痛。


营卫受邪之后就拖住了太阳经的正常运转,地气不能上而为云,就形成了太阳病的经证;天气不能下而为雨,就形成了太阳病的腑证。太阳枢机出现了病变,太阳寒水的功用就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扶阳医学桂枝法系列的太阳桂枝,就是为此而设立的立法体系,以此来恢复太阳寒水的正常功用。这个立法的基本构成就是:桂枝、生姜、草、南山楂、术,(淫羊藿)。现在呢,让我们来一味一味药进行分析:


第一、桂枝


当我们把桂枝吃下去之后哇,桂枝的能量首先会往心脏的方向上升,这是我们“扶阳禅研修班”的同学们内证的结果。为什么《伤寒论》可以用桂枝、甘草二味药组成桂枝甘草汤治心阳虚呢?就是因为桂枝入了脾胃之后首先向心脏归并,此时桂枝可以帮助心脏振奋心阳。为什么桂枝要与甘草配合呢?因为甘草是瞄准器,甘草的这个作用我们下面会详细讲解。


当桂枝的能量上升到心脏并和心脏结合后,桂枝的药性就会沿着动脉往人的四肢末梢冲过去,而冲入脉管中的桂枝的能量,自然就成为人体营气的一部分。桂枝的药性不仅能令尚未侵入营分的寒邪无法进入营分,而且桂枝还有通阳的特殊功用,能够把人体中隔绝四散的阳气再重新打通贯串起来。其实,即使寒邪钻入了营分,桂枝辛热的药性也可以把寒邪驱赶去,所以在《伤寒论》里面呢,麻黄汤也需要加桂枝这味药才更好用,才能用麻黄开汗孔从而把寒邪送出去。而桂枝的通阳功用呢,应该是不难理解的,桂枝进入脉管内的营分,就如一串串的导弹一样,带着满负荷的能量沿着脉管飞奔过去,当然有通阳作用喽。如图:



第二、生姜


将能量从营分横开到卫分,也就是通营卫的作用,就要用到生姜了。生姜的作用就是把桂枝的能量由营分横开“炸”到卫分。如果说桂枝是发射出去在血管里飞奔的导弹,那么生姜就是使之爆炸的炸弹,把桂枝的能量由营分横切到卫分,或者说“炸”到卫分。如图:



生姜在桂枝法里的作用比较散,就像炸弹一样,可以把桂枝的能量由营卫“炸”到卫分。因此食姜会散气,李东垣就劝人夜不食姜。所以张仲景和扶阳医学治咳嗽的时候也基本上不用生姜,因为生姜会让人的气更冲上来。在《伤寒论》里肺寒咳嗽张仲景用的是干姜,把生姜晒干之后,冲力就会转化成热力,可以从脾胃把肺烘暖,从而烤干寒饮。《卢氏临证实验录》也有几个治咳嗽和咳血的处方,这些处方也没有用到生姜,而是用的炮姜或者姜汁。


但是在我们的“太阳桂枝”系列法里面呢,就一定要重用生姜。为什么呢?因为桂枝汤证的太阳中风相当于脾胃系统感冒,脾胃受寒之后很容易干呕,而生姜是治呕逆的专药。另一个原因呢?假如没有生姜,桂枝的药性就会一直沿着血管冲到?,离不开营分(血管内)的范围,桂枝祛卫分风邪的功用就无法实现。因此呢,必须要用生姜将桂枝的能量由营而卫横开过去,这样才能把桂枝的药性带到卫分,从而到达风邪所在的卫分肌腠之间而抗风邪。如图: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呀,桂枝汤通营卫的主力是生姜和大枣。而我们扶阳医学呢,其“太阳桂枝”通调营卫的主力是生姜和苍术或白术。现代社会的很多人常年是太阳证携带,营卫不和,一吃补药就上火。为什么呢?因为营卫不通而滞住了药性,补药一吃进去就会反弹回来而上火。所以呀,我们的“太阳桂枝”用生姜加苍术或白术,就能处理好这个层面的问题。慢慢地拨,先把太阳拨开,再往下治病,这也是扶阳医学把桂枝法做为起手之法的原因。当然,如果你直接用《伤寒论》里的小建中汤解决这一类问题,效果也挺好。


桂枝汤通过生姜和大枣相互之间用量的加减,可以对营卫之间能量的分配进行调节,从而实现是偏入营分,还是偏入卫分的效果。这种用法是张仲景的思维,这种用法在《伤寒杂病论》里面比比皆是,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1.生姜加量的方

比如新加汤,桂枝汤里面加了人参而补气生津,主要是治疗发汗之后的肌肉疼痛。桂枝汤加人参之后呢,还要靠生姜这枚炸弹把药性从营分送到卫分,只有把人参的药性送到卫分,才能补充卫分因为发汗而流失的津液,从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肌肉疼痛。


但是,桂枝汤加人参之后呢?整个处方的药性就变得缓重了,就像一辆货车,由于多载了货物负重就增加了,车子也就变得沉重了。这个时候呀,靠生姜原有的剂量就很难把药性从营分送到卫分。我讲的生姜原有的剂量,指的是桂枝汤原方的生姜剂量。也就是说,原剂量的生姜,很难把多载了人参的药性从血管内送到血管外,从营分送到卫分。那怎么办呢?这时就要加大生姜的剂量,从而才能由营分向卫分供应津液。


而且呢,桂林古本的《伤寒论》在这个时候还要“去芍”,加人参去芍药就是桂林古本《伤寒论》的桂枝新加汤。为什么要去芍药呢?因为用生姜是把桂枝的药性往外开的,而芍药是往里收的。这个时候需要由营出卫而去补津液,当然就不需要往里收的芍药,所以桂林古本就去掉了芍药而加重了生姜的量。否则,桂枝向外开的力量太小了,就带不动整个处方的药性。所以新加汤的结构主要是偏向于卫分,向卫分分配能量的方剂。


再比如治血痹的黄耆五物汤,生姜的剂量同样也是加倍。为什么要生姜加倍呢?因为黄芪五物汤治疗的主症是“身体易麻”。身体为什么容易麻呢?因为微细血管中的能量少了,卫分的生命能不足了,所以就需要将桂枝的药性更多地带进卫分,把能量从血管内向血管外分配,从而增加肌肉中的生命能,减轻“身体易麻”的症状,因此就要去掉一味药来解放桂枝的力道。可是呢,通血的芍药在血痹中有不可取代的功用,于是就去掉了使药性变缓的甘草,同时又加大了生姜的剂量。当然,去掉甘草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等等我还会细讲。


2.生姜减量的方

生姜减量的目的,就是不需要把过多的能量从营分横开到卫分,也就是不需要把过多的能量从血管内分配到血管外。在《伤寒论》偏于营分的桂枝系的处方中,最具代表性的生姜减量的方子就是当归四逆汤。因为当归四逆汤的主要病机是血不足、血滞以及血寒,所以就要把能量尽可能多地留在营分,留在血管内,从而解决血不足、血滞及血寒的问题。所以呀,当归四逆汤处方中的生姜减量而大枣加量,基本变化由十二枚大枣加至十五枚大枣。因为多一枚大枣就多一点能量到营分,所以大枣加量。又因为多一点生姜就多一点能量到卫分,所以生姜要减量。


桂林古本《伤寒论·厥阴篇》中,有当归四逆加参附,以及当归四逆加萸、姜、附二个汤剂。这二个汤剂呢,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加强营分的力量。而《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中的温经汤一方,虽然不用枣,但由于是属于血分的处方,因此生姜也减量。扶阳医学的妇人月经后补气血方,若偏于补血的营分,则用阿?,也不用生姜。


通过上述的讲解,大家再回头去看《伤寒论》和《卢氏临证实验录》,感觉就完全不同了,特别是对于桂枝法的处方,就基本能看明白了。为什么有的处方桂枝的量大于生姜?为什么有的处方桂枝与生姜同量?又为什么生姜的量大于桂枝?更有的处方为什么就根本不用生姜呢?懂得了桂枝是导弹,生姜是将之引爆的炸弹的原理,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可以根据四诊情况,处方中是要偏于“营”还是要偏于“卫”,我们就可以在遣药之时做到随心所欲,理通法就明,法明方就准。


第三、南山楂


在扶阳医学的桂枝法体系里,我们刚刚讲解了在血管内飞奔的桂枝,讲了将桂枝的能量由血管内的营分横切到血管外的卫分的生姜。现在,我们再来讲讲往内收敛的楂肉。扶阳医学桂枝法系列里的楂肉,是代替《伤寒论》桂枝汤里的芍药来使用的。


桂枝汤原方里面用的是芍药,芍药可以止痛缓急,可以缓解人体绞痛的症状。肚子绞痛、胆结石剧痛等等症状,用芍药甘草汤都可以缓解。如果夜里腿抽筋,也可以用芍药加甘草,癌性疼痛也可以用,这些大家都是知道的。芍药进入人体之后可以松开大部分平滑肌,平滑肌一松开,大静脉管也会一起松开,于是就能把四肢中静脉里面原本流不回来的血液一起吸回来,原本瘀结不通的静脉血就这样被扯通了。


在《伤寒杂病论》的桂枝汤原方里,桂枝在生姜的作用下由营分向卫分“炸”开过去,芍药的收敛之性正好从卫分向营分往内扯,一开一扯就刚好形成一圈完美的大循环。如果以仲景方而论,三两芍药对三两桂枝,刚好可以把桂枝汤的作用范畴圈在人身的体表轮廓之内,让它不要太散。如图:



如果是桂枝汤证误用了下法,出现了邪气内陷而胸口胀满的症状呢?伤寒方就会用桂枝去芍药汤。因为,去掉芍药就可以解除桂枝由营入卫的束缚,桂枝才会有冲力把邪气顶出去。但如果是到了太阴篇,风邪已经完全入里了,那就要用桂枝加芍药汤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需要芍药的收敛之力把能量往里拉,纯粹打内战就好,所以就要加大芍药的剂量。大家参考上面这张图,就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药物的作用点。


扶阳医学的“太阳桂枝”将芍药换成了同样有收敛之力的南山楂,用南山楂替代了白芍。但大家要注意,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南山楂都可以替代白芍使用,比如白芍能缓急、能养血的功用,南山楂都做不到。再比如,到了桂枝法结构的当归四逆汤,扶阳医学就用淫羊藿替代了白芍来引阳入阴,就不再用南山楂,这些变化我们以后还会详细给大家讲。


那为什么“太阳桂枝”要用南山楂取代白芍呢?一是因为白芍偏凉,扶阳医学慎用凉药;二是因为南楂的收敛之性同样可以调节营卫之间的能量分配,与白芍作用相同;三是南楂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可以应用于扶阳医学的各种立法体系。所以我们选择用南山楂,不用白芍。如图:



举个例子,我们过去说过,使用南楂的脉象指征之一是膀胱脉紧。为什么膀胱脉紧要用南楂呢?因为脉紧就表示有寒,紧脉主寒,我们过去讲过了。而膀胱脉紧呢,就表明膀胱经有寒,这一点我想大家也不会有什么疑问。而膀胱经有寒就是“寒伤营”的麻黄汤证,扶阳医学就用南山楂(替代白芍)往里拉,这样才能使桂枝的药性偏于营分而去抗寒邪。


膀胱脉的紧有两种情况:一是如绞绳索,表明是新感;二是来去匆匆,表明是旧疾。但不管是新感还是旧疾,都说明膀胱经有寒,所以都要用到南山楂。因为南楂可以调节营卫之间的能量偏于营分而去抗寒邪,能解决“寒伤营”的膀胱脉紧的问题。所以呀,我们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膀胱脉紧与使用南楂的关系。当然,到了“阳明桂枝”的时候,南楂的主要功用又变成了宽肠快胃,因此脉象指征又有所不同了,以后我们会讲到。


总之,风伤卫,寒伤营;浮脉主风,紧脉主寒。假如浮脉多一点,那么在运用“太阳桂枝”的时候就要把能量偏于卫分,生姜加量而南楂减量。假如紧脉多一点,那么在运用“太阳桂枝”的时候就要把能量偏于营分,生姜减量而南楂加量。假如浮脉紧脉同时存在呢?那么生姜与南楂都应该重用而甘草的量又成了关键,为什么说甘草的量是关键呢?我们继续分享。


第四、甘草


在讲甘草之前,我先提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甘草于《伤寒论》中运用极多,114方(含一方失佚)共有 70 方含有甘草。那么,为什么剩下的那40几个方子不用甘草?原因是什么呢?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白通汤和乌梅丸不用甘草?为什么真武汤不用甘草?为什么治血痹的黄耆五物汤也不用甘草呢?


第三个问题:薏苡附子散、麻黄附子细辛汤、柴胡龙牡汤,为什么这些方剂都不用甘草呢?


甘草是《伤寒杂病论》中使用频率最多的一味药,但是,在什么情况下不用甘草呢?甘草的功用到底有哪些呢?现在,我就把运用甘草的秘密传给大家。


甘草的功用有四个方面:一是缓;二是补;三是抓;四是找。


1.缓

什么叫缓呢?所谓缓,就是缓解的意思。甘草“缓”的作用就像西药中的类固醇激素,一用上去什么都缓解了。带有大剂甘草的处方吃下去之后呢,整个处方的药性也就没那么活跃了。假如我们通过仪器观察药液的活性,可以看到加了甘草的药液其活性都变成了慢动作,所以生甘草泻火的作用也是来自于甘草“缓”的结果。


甘草的解百毒和调合诸药的作用,其本质也是“缓”的效果。假如欲用甘草缓合诸药的药性,用一两甘草就够了。比如,伤寒方中的麻黄汤、调胃承气汤等方剂,甘草的剂量都是用了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5克左右。而《卢氏临证实验录》中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30克,因此呢伤寒方的一两也就相当于《实验录》的五钱,都在15克左右。这是甘草的第一个作用~缓。


2.补

炙甘草这味药既有调和诸药的药性,又有补中焦脾土元气的药性。伤寒方用甘草补中焦,其剂量通常在三两以上,也就是45克以上,实验录中的剂量就是要一两五以上。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厥阴篇中的黄连茯苓汤??人虚者加甘草二两。这种例外在《伤寒论》中极少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例外呢?我们以后再讲,今天不多说。


伤寒方中的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甘草泻心汤以及炙甘草汤等等,这些方剂甘草都用到了四两,也就是60克;而理中汤、小柴胡汤、柴芍草枳汤等等方剂也用到了三两,三两就是45克。这些处方重用甘草都是为了补中焦脾土元气,所以剂量都在三两以上甚至用到了四两。实验录中的第111个医案第4个处方甘草用到二两,也就是60克;第84个医案第2个处方甘草用了一两五钱,也就是45克,同样也是为了补中焦元气。这是甘草的第二个作用~补。


3.抓

什么是抓呢?抓,就是抓病。甘草在这时就起到了一个瞄准器的作用,瞄准病位去抓病。也就是说对于基本能够抓准病邪位置的处方,伤寒方就用二两甘草。比如,桂枝汤病位定位在太阳,所以用二两甘草。白虎汤也同样,病位基本上定位在阳明,所以也用二两甘草。伤寒方的二两就相当于现在的30克,二两甘草都是用于能够确切抓得住病位的处方。《卢氏临证实验录》的第86个医案第8个处方,甘草突然加大到一两,也就是现在的30克左右。为什么要这样呢?大家自己分析。这是甘草的第三个作用~抓。


4.找

什么叫找呢?找,就是让处方里的药自己去找病。这个时候伤寒方的甘草用量在一两之内,实验录的用量在五钱之内,都相当于现在的15克。《卢氏临证实验录》甘草二钱(6克)使用次数最多,三钱(9克)其次。这些处方基本上看不出是治疗那一个具体的病,处方中的药可以自由排列组合,然后自己去找病治疗。


比如,在我们讲的三阳桂枝综合法里面:桂枝、术、茯苓(硃茯神)、南楂、法夏、陈皮(毛化红)、白芷、草、姜、(酌情加淫羊藿)。半夏可以和生姜配合形成小半夏汤的结构,主要功用是降胃止呕。同时呢,半夏又可以与陈皮配合形成二陈汤的结构,有降气的功能。再有呢,半夏又可以和生姜、桂枝配合形成半夏散及汤的结构,可以治疗少阴咽痛。而南楂、白芷(竹茹)、法夏、陈皮(毛化红)又形成了扶阳医学温胆汤的结构。


但是,在临床中到底是哪一组药物真正起到了作用呢?这里的秘密就在于,只要我们处方中甘草不超过15克,那么方子中的药物就会根据人体的疾病和需要,就能够自由组合的去找病治疗。或许是小半夏起了主要作用、或许是二陈起了主要作用、又或许是半夏散及汤或温胆汤起了主要作用,只要不超过15克甘草的剂量,这些药物就能自由组合地去找病。如果甘草的剂量大了,就没有这个效果了。这是甘草的第四个作用~找。


最后,我们讲一讲为什么很多伤寒方不用甘草。


为什么很多伤寒方不用甘草呢?这个秘密在于:凡是病位不确定的方子统统都不用甘草!比如白通汤和乌梅丸都不用甘草,因为白通汤的作用范围太广泛了,所治疗的具体病位不确定,上热下寒可以用,心脏病急救可以用,扶正袪邪可以用,凡阳虚之人大体上都可以用,所以不用甘草。乌梅丸为什么不用甘草呢?此时阴阳离决,寒处大寒,热处大热,彼此各据一方,同样没有具体的病位,也不用甘草。总之,凡是病位不确定的方子都不用甘草,我们不需要去缓、去补、去抓、去找,完全不先给多余的方向提示,免得弄错了方子的格局而走错路。


比如:真武汤不用甘草,从而使真武汤变成了治病种类繁多的伟大方剂。扶阳医学的“真武综合法”既可以作为“灭水机”治疗肝阳上亢的高血压,又可以作为苓桂术甘汤的加强版而治水肿,等等病证用真武汤都可以治疗。我们在真武综合法系列将会有更加详细的阐述。


比如:治血痹的黄耆五物汤也不用甘草,因为你说不清楚他痹的是手还是脚,病位不确定,所以不能用甘草对特定作用点进行限制,也就是不能对痹手还是痹脚进行限制。


比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也不用甘草,因为它可以治疗太少两感证,既治少阴又治太阳,甚至还可以治疗其他一系列的病。由于病位不确定,所以不用甘草。如果要仅仅针对肺的治疗,病位确定在肺,病位确定了就可以把走肾的细辛换成甘草,就变成了麻黄附子甘草汤。再比如柴胡龙牡汤为什么不用甘草呢?我想大家自己就可以思考出结果了。


好,甘草就讲到这里,下面我们讲苍术和白术。

 

第五、苍术,白术


桂枝汤中的大枣是从脾胃之分补入营分而支援桂枝的,也就是说大枣可以作为桂枝行营分的后备补给。所以呀,桂枝汤中调合营卫的主力在姜、枣二药。而在我们“太阳桂枝”的系列法之中呢,调合营卫的主力在生姜、南山楂以及苍术或白术。我们不用大枣,但可以酌情加淫羊藿。


这样的变化到底是为什么呢?


苍术定位在后天八卦之艮土,其出艮土而上达,其性走表,有疏泄之性。因此,用苍术可以打掉因太阳伤寒而滞留在营卫之间的水湿。由于太阳受寒闭住了毛孔,营卫之间的水湿停滞其间而无法外达,用苍术加生陈皮就可以将水湿鼓荡而出肌表。因此,扶阳医学就叫做“伤寒无汗用苍术”。其立法结构就是:桂枝、苍术、炙甘草、南山楂、生姜、生陈皮。


伤风出汗的桂枝汤证是因为风邪侵入卫分,卫气被搅乱了就会变弱,卫气变弱表阳就虚了,表阳虚了汗就流出来了。由于脾主肌肉,所以扶阳医学用白术健脾,从而增强卫气而固汗。因此,扶阳医学就叫做“伤风有汗用白术”。其立法结构就是:桂枝、白术、炙甘草、南山楂(炒小茴香)、生姜、(淫羊藿)。


第六、淫羊藿


伤寒论到了太阴篇的时候呢,就要用桂枝加芍药汤。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要把能量往里拉,把处方的调性由太阳拉入太阴治中焦。所以呢,这个时候伤寒方是加大了芍药的剂量,靠芍药的收敛之力把药性拉入太阴,从而就变成了桂枝加芍药汤。而扶阳医学由于慎用寒凉和阴药,因此就不用白芍,用的是淫羊藿。


我们上面讲“太阳桂枝”的时候,是用南楂替代白芍起到“协合营卫”的作用。而现在呢,我们则用淫羊藿替代白芍起到“引阳入阴”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太阳桂枝”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南楂的剂量,从而实现处方的作用点是偏于营还是偏于卫,这是“太阳桂枝”的用法。而加入淫羊藿呢,其作用点是直接将太阳之气引入太阴,就变成了引阳入阴的“太阴桂枝”法了。


其实,桂枝汤本质上就是一个太阴在经的方子,所以桂枝汤证也叫做脾胃系感冒。按照扶阳医学的治病次第呢,三阳的问题解决之后,接着就要“引阳入阴”又“启阴交阳”,简而言之就叫做协调阴阳。而这时淫羊藿就是一味非常关键的药,它既可以把太阳之气拉入太阴,起到“引阳入阴”的收藏作用;又可以外通皮毛之微阳,起到“启阴交阳”的沟通作用。


淫羊藿的这个“启阴交阳”沟通作用,也可以理解为由“太阴”和“少阴”去救“太阳”。为什么?因为淫羊藿是一茎、三枝、九叶。按照河洛的理数,一为水之生数,三为木之生数,而九为金之成数。所以呢,淫羊藿可以导水、联木、以向金。由于“淫羊藿足九一之数“(卢铸之语),而九为金之成数,一为水之生数,因此按易学系统来说呢,淫羊藿可以定位在水中金。水为肾,乃足少阴;金为肺,乃手太阴;故淫羊藿可以从太阴和少阴去救太阳。因此,卢太师认为淫羊藿有“启阴交阳之能”。


临床中如何具体运用淫羊藿呢?下面我们举个例子来加入说明,顺便也讲一讲扶阳医学的治病次第。


第七、医案辨析


陈某某,男,56岁,2016年8月14日

病状:

太阳穴两侧头痛,纳食不香,量不多而知饥。小便量次数少,尿后余沥。大便如常,但不成形。咳嗽,偶有白色泡沫痰。稍微活动就面部出汗,在室外温度高也易汗,每天24小时离不开空调。舒张压偏高(90~100之间),脉压差低。舌苔白腻厚,两边有齿痕,中间有裂缝。有冠心病、脂肪肝、泌尿系统炎症、血精三年、有慢乙肝史等多种慢性病。

脉诊:

左手~轻取不浮不紧;沉取紧带滞;膀胱脉紧;肾脉稍起,但乏力乏神。

右手~轻取浮带微紧;沉取肺脉紧、滞;脾脉略紧、湿滞气滞都有。


第一方(祛邪方)

桂枝尖30g,生贡术(即白术)15g,茯神15g,白芷20,法半夏20g,石菖蒲20g,南山楂20g,天麻15g,炙甘草15g,生姜60g,毛化红(即化橘红)15g。二付。

辨析:

1.右手轻取浮。浮脉主风,提示病人有风邪。由于是风伤卫,卫气伤了表阳就虚了,表阳虚了汗就流出来了,因此病人易汗。所以,第一方用桂枝加倍生姜,把桂枝的药性从营分横开到卫分去抗风邪。


2.天麻祛外风镇内风,加用天麻可以加强祛风之能。天麻既可以与生姜配合,增强卫分抗外风之力;又可以与南楂配合,增强营分镇内风之力。另外,因风邪引起的血压不稳,用桂枝法加天麻祛外风镇内风,就能很好地解决血压问题。同时,天麻与白芷配合又能兼治头痛。


3.左尺膀胱脉紧。紧脉主寒,膀胱脉紧~提示膀胱经有寒邪。由于是寒伤营,需要用南山楂的收敛之力往里拉,这样可以用桂枝的药性在营分而抗寒邪。桂枝既要被生姜横开到卫分抗风邪,又要被南楂收敛至营分抗寒邪。因此,桂枝的剂量要用到30克,生姜的剂量要用到60克,南楂的剂量要用到20克,生姜和南楂一开一拉,正好能在人体轮廓之内形成一个完美的大循环。


4.右寸肺脉紧、滞。紧脉主寒,肺脉紧~提示肺有寒邪。肺脉紧用什么药呢?石菖蒲!石菖蒲对应的脉象指征就是肺脉紧,故加用石菖蒲20克。此患者肺脉还有滞,滞脉大体上分为为湿滞和气滞两种。湿滞则提示肺上有痰;气滞则提示肺气不足。但不管是湿滞有痰,还是气滞不足,处方中都要用到法半夏。其实,只要右寸肺脉出现湿滞,就必须要用法半夏,不管他当下是有痰还是无痰。如果不用法夏,一两天之后必然见痰。本方还用到毛化红,毛化红就是化州橘红,用于化痰止咳,不论寒热,均可见效。


5.右关脾脉略紧,湿滞气滞都有;胃脉弱。这一组脉象描述的是右关脾胃脉,脾脉略紧提示有寒;脾脉湿滞(兼舌苔白厚腻)提示脾有湿邪;脾脉气滞提示胃气弱。脾胃脉是一体的,脾胃脉气滞,则既不能纳,也不能化;吃东西不香,也吃不多。故,第一方先用贡术、茯神燥土泄湿。


6.第一方中的白芷、南楂、茯神、毛化红、甘草,其药物配合法于温胆汤。白芷可以替代竹茹入少阳;南楂可以替代枳实行气。桂枝法结构加上这组药物,就可以治疗大多数的小柴胡汤证。因此,不管该例患者是太阳病,还是太阳病中兼有少阳病,用第一方都可以兼顾到,这些内容属于“少阳桂枝”的范畴。


第二方(建中方)

在第一方的基础上去石菖蒲、毛化红、白芷;加制附片80g(先煎2小时),淫羊藿20g,砂仁15,大麦芽20g。二付。

辨析:

1.服用第一方把肺的问题解决之后,第二方就可以去掉石菖蒲、毛化红、香白芷这些肺家药,然后加上淫羊藿引阳入阴。什么叫引阳入阴呢?简而言之就是“引太阳入太阴”,其目的当然就是建中理中。所以呀,第二方同时又加上了砂仁和炒麦芽这些治中焦的药。


2.我们过去还说过,有外邪就建中,用桂枝法;没有外邪就理中,用附子法。而这个第二方是在桂枝法的基础上加了附片,变成了附子桂枝法。为什么可以加附片呢?因为服用第一方之后呀,外邪将尽、阳气初复,加附片可以与草、姜形成治太阴的主法~四逆法,法于宜四逆辈主之。四逆法再加上桂枝法结构的建中法,就可以在治中焦的同时还可以扶正祛邪。


3.还要向大家说明的是,在服用了第一方之后呢,如果肺脉湿滞之象完全解决了,在第二方去石菖蒲、毛化红、香白芷的时候呢,还可以同时把法半夏一起去掉。本方未去法夏,因为根据一诊诊断,用第一方不能完全解决肺的问题,所以法夏继续用。附片与法夏是十八反,但我们照样用,不管它反还是不反。


第三方(益肾方)

制附片90g(先煎2小时),生白术15g,上安桂20g,益智仁20g,菟丝子25g,补骨脂20g,杭巴戟25g,炙甘草15g,生姜90g,淫羊藿20g。三付。

辨析:

1.在第二方打开中焦之后,就要继续往下焦治,扶阳填精。第三方用的是附子法,也就是说用第一方祛外邪,第二方建中理中,第三方就开始扶阳填精。


2.该病人左尺肾脉是“肾脉稍起,但乏力乏神”,故用杭巴戟、菟丝子、淫羊藿扶肾气而填精。附子法加上杭巴戟、菟丝子、淫羊藿,可以称之为扶阳医学的肾气丸。


3.用上安桂可以大温命门,其应用指征是右尺命门脉弱,命门火不足,则用上安桂。益智仁与补骨脂的配合呢,既可以醒脾气也可以添脾液;益智仁着重走下,可以加强扶正填精的力量;?骨脂走肾及脾胃;所以,本处方的力量着重在肾,照顾到脾。


4.大家可以看看脉象描述,本患者肝脉没什么问题,所以第二方建中之后,第三方可以直接扶肾填精。假如这时患者肝脉也有问题呢?第三方就要解决肝的问题,之后再扶肾气填精。因为,木为水之子,而心作为五行中的火,又为木之子。因此,要达到心肾相交,就必须靠木吸水以上养,就必须靠木的中介作用。因此,如果木有了问题,肝脉有了问题,过早进行扶肾填精,效果也不会好。我们的“厥阴桂枝”系列,主要解决的就是肝的问题。


5.用扶阳填精法把肾气扶起来之后,就可以再加西砂仁15,黄芪30,纳肾气归五脏而收功;这就是扶阳医学的“引精上营”之法,也叫做收功之法。但是,如果肾气还没有起来,就不急于加黄芪,不要过早的把能量分配给五脏。


好了,今天我就讲到这里,虽然是讲太阳桂枝,但通过一个医案,把扶阳医学地治病次第也简单的说了。今天是3月5日,是扶阳医学传承基地成立三周年的纪念日,三年前的今天,彭重善师父的弟子班在深圳隆重举行。从此,经典的、纯正的扶阳医学,逐步在祖国的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我始终认为,扶阳医学是从哲学、到理论、再到临床方法上的一套完整体系,是与中医经典一脉相承的中医正脉法系。因此,我们坚定地认为:扶阳医学是经典中的经典、精华中的精华、结晶中的结晶。扶阳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任重道远,在此,我们是以赞叹、虔诚和感恩的心,对待那些一直默默地研究、传播、运用扶阳医学的历代祖师、历代医家、以及诸位齐心协力的创业者、加盟者、及合作者们。


今天是传承基地三周年纪念日,惊蛰节气,也是佛主释迦摩尼的出家日。在此,祝大家妙善吉祥!谢谢大家,嗡嘛呢呗美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