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趣的逻辑故事四则

 快读书馆 2017-03-06

 雨果的回答

19世纪法国著名的大作家雨果在一次出国旅行中,经过某个国家的边境时,遇到了检查登记的宪兵。宪兵和雨果之间发生了一段如下的对话。

宪兵:“姓名?” 雨果:“维克多·雨果。” 宪兵:“干什么的?” 雨果:“写东西的。”

宪兵似乎有点不解 , 继续盘问道: “靠什么谋生?” 雨果不耐烦地答道: “笔杆子。”

宪兵结束了盘问,在登记薄上面写着:姓名:维克多·雨果,职业:笔杆贩子。想不到享誉世界的大作家竟然被当做了贩笔的商人,这真是令雨果啼笑皆非。

为什么雨果如实回答,却还是被宪兵填错了职业呢?这是因为,在这个故事中,宪兵对于“以笔杆子谋生”这个概念的理解和雨果是完全不同的。宪兵眼中,“以笔杆子谋生”的外延就是指那些贩笔商人,而雨果认为,像自己这样用笔写文章的作家都可以称得上“以笔杆子谋生”。正是两人对同一个概念的外延认识不同,从而造成了这样的误会。

孔乙己偷书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文章。其中,穷困潦倒的老书生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给读者留下了迂腐不堪的深刻印象。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窃书不能算偷书”的故事了。当时,因为偷了何家的书,孔乙己被别人在一旁调侃。孔乙己自认为是个读书人,顾及面子,始终不肯承认,结果却当场被人揭穿。有人说亲眼看到他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这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的回答引得众人哄笑起来。

孔乙己的这句话之所以引得众人哄笑,正是因为孔乙己不认为 “偷”和“窃”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众所周知,“窃”是书面语,“偷” 更多是口语,两者说的都是令人不齿的不正当行为。而迂腐的孔乙己坚持“偷”和“窃”不是同一回事,还以此来为自己辩解,岂不令人笑哉。

算命先生的秘诀

从前,有三个秀才一起进京赶考。在赶考的途中,他们路过了一座山,听说山上住着一位神机妙算的算命先生,人们都称之为“活神仙”。这三位秀才好奇心起,便一起前去向这位算命先生求教: “先生,请问我们当中能有几人上榜呢?”算命先生闭上眼睛,掐着手指,算了一会儿,然后向三位秀才竖起来一根手指。三位秀才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在旁边静候着,过了许久也未见算命先生开口,便请求先生说清楚一点。算命先生只对他们说道:“天机不可泄露,日后你们自会知晓。”三位秀才带着满腹的疑惑就离开了。

后来,三个秀才当中只有一人上榜,这个人似乎明白了当初算命先生的意思,特地过来酬谢,一见面就夸奖说:“先生料事如神,果然名不虚传。”还学着当初算命先生那样竖起一根指头说 :“确实 ‘只中一个’。”

秀才走后,旁边的徒弟便请教道: “先生,怎么算得这么准呢?”算命先生嘿嘿一笑说:“其实很简单,三个人一起来的,我只竖一根手指,但是可以做出三种不同的解释:如果三人都没中,就是‘一律不中’的意思;如果只有一人没上榜,就是‘一人未中’的意思;如果只有一人上榜,就是 ‘只中一个’;所有人都上榜的话,就是 ‘一律都中’。不管他们考得怎样,我的预测都是准的。”徒弟对算命先生更加佩服了。

这位算命先生其实并不能预测未来的事情,他只不过是机智地利用 “一根手指”来表示多种情形,也就是使用了一个有歧义的东西来表达多个不同的概念。这在逻辑上是存在错误的,这位算命先生不过虚张声势,只不过三位秀才没有发现罢了。

赏赐的一半

有一天,阿凡提准备向国王汇报一些好消息。可是,宫廷前的卫兵拦住了他,阿凡提费了好一番周折才得以见到国玉。国王听了阿凡提带给他的好消息后非常高兴,准备奖赏阿凡提,便问他: “阿凡提,你打算要什么样的赏赐呢?”阿凡提回答道:“我想要五十大鞭。”

国王觉得纳闷,但是阿凡提坚持要这个“赏赐”。国王无奈,只好命令旁边的打手打阿凡提五十大鞭,阿凡提在一旁数着,当他数到第二十五鞭时,便喊道:“停!剩下的二十五鞭请赏给我的搭档吧!” 国王便问道:“谁是你的搭档?”阿凡提回答道: “我刚刚来拜见您时,被宫门前的卫兵拦住了,我身上没有钱,他便要我发誓将我得到的赏赐的一半分给他,这才让我进来。”

这个故事中,阿凡提巧妙地利用了概念的外延,他所要的赏赐和卫兵想象中的赏赐是完全不同的。卫兵以为阿凡提会得到的赏赐一定是好东西,谁知道阿凡提虽然答应了卫兵给他一半赏赐,但是却坚持要国王赏他五十大鞭,从而让卫兵也吃到了苦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