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武:《大秦帝国》那么好,为什么秦还是二世而亡?

 悠闲龙夫 2017-03-06

昨天聊长平之战,是因为这一阵子播出的电视剧,《大秦帝国》。今天就接着聊聊这个电视剧。

这个电视剧第一部看过大部分,第二部也是看过大部分,但是都没看完整,现在在播的第三部,只看了两集,就没再看过了。因为实在看不下去。

其实前面两部看的时候就感觉不大对劲,但还没有现在这部这么强烈的反感。因为这个电视剧实在是太主旋律了,太国家主义、太紧跟中央了。上面讲法治,他就讲商鞅变法,上面讲发展机遇期,他讲纵横,上面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就讲崛起。

不是说主旋律了就一定不好,也不是说文艺作品就一定要跟中央精神拧着来,但是像这个电视剧这样明显,也太过分了。

《大秦帝国》这个小说,整个就是在歌颂秦国从变法到崛起,再到最后完成统一的过程。重点是反映这个过程中,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不同时期秦国的君明臣贤,上下齐心,屡错屡奋,奋发图强,终于扫灭六国,统一全国,四海八荒,归为一统。

整个这个过程里,秦法、秦政都是作为重点加以颂扬的。但很显然,被颂扬的秦法和秦政都是经过国家主义乃至军国主义改造的,与我们以前在儒家书写的历史叙述中的秦国的历史完全不同,非常正面,简直可以说是高大全了。

但这就不能解释,为什么从变法图强到完成统一,秦国用了二百多年的时间,但统一六国、秦始皇加冕称帝才短短十四年,仅仅因为一次戍卒发动的叛乱,就土崩瓦解了?

传统的解释都认为,主要是因为秦法苛酷,秦政暴虐,民心不附,所以陈胜吴广振臂一呼,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帝国就轰然崩塌。现在出现了很多解释,方向各不相同,比如常见的一个解释就是,在秦国灭亡的时候,秦军的主力分两部分,一部分在男方征百越,一部分在北方抵抗匈奴,腹心空虚,才给了项羽、刘邦可乘之机。还有一些不同的解释,但大体上都指向一点,传统的解释不对,不是秦帝国短短14年就崩溃的主要原因。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这当然没有问题。历史事实如何是一回事,后世如何书写历史自然是另一回事。就像所谓纯文学从来不是为了纯粹的文学,只是反政治的政治,研究历史也从来不只是为了求真,同样包含着研究者自身的目的。

在由儒家主导的历史叙事中,为什么秦成了一个反面典型?当然是因为儒家要在王道与霸道之间有所取舍,鼓吹王道,贬斥霸道。因为秦法苛酷、亲政暴虐,这是定评,而秦在消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杀伐太重。统一之后,人心未定,秦始皇没有采用后来历代常用的简政省刑、与民休息的政策,反而试图继续用严刑峻法来对付刚征服的各国老百姓,所以,人心不附。

用儒家的话说,这就是霸道。所以后来历代每逢战乱,儒家确实没什么大用,但是一旦重新建立统一的全国政权,要恢复社会秩序,还是要用儒家这套,那么儒家就会用王道来劝谏君主,让他们不要重蹈秦的覆辙,老百姓可以收买,可以安抚,但是不要只是威慑和压制。这个道理其实到孟子的时候儒家就已经讲得比较清楚了,但是没有人听。秦用法家那一套实现了崛起和统一,但要维持统治的长治久安,显然不能再用那一套了。可惜秦不但不明白这个道理,反而焚书坑儒,实行高压统治,结果二世而亡。

到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加上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社会制度变化,确实已经具备了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的条件,秦不统一全国,也会有其它强国来完成这个历史任务。而且,秦国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这些都是适合当时的历史发展需要的。秦国做了这些,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包括毛主席说“百代都行秦政法”,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但这不意味着秦在统一之后对全国继续实施严刑峻法的高压统治也是正确的。

秦国变法图强、顺应历史潮流,完成全国统一的历史任务,这当然是可以歌颂,而且值得歌颂的,但这不意味着就可以片面美化秦政、秦法和秦国历史,把他们描述得过于正面。用一句俗套的话说,在歌颂秦国变法图强的同时,还是应当保持一定程度的批判,尤其是大规模战争结束之后,对老百姓采取高压统治的反动做法。也就是说,后人应当肯定秦国做对了的地方,但也必须对秦国做错的地方保持批判。这不只是为了批判秦始皇,更是为了“有益于当时”。

在这个意义上,也许今天经常被批判的儒家传统的观点要比今天那些急于为秦国和秦始皇翻案的观点更深刻,也更有历史穿透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