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势论治医案

 医贵仁心 2017-03-06

 病势论治医案

作者/王光正

考现今之教材皆言证型何如于前,罗列方药于后,如肾阴不足,方选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此证型病位在肾,病性是阴虚,未言及病势如何?临床上如遇此证型,按照证型的思路用原方不加减,往往无效,除非特别典型。笔者曾经一度认为辨证即知病位、病性便是。但如此典型,为何无效呢?临床上,疾病总是变化的,证型的诊病思路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静态的画面,治疗疾病如何以不变应万变?
 

带着疑虑,查阅了大量书籍。偶遇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早年的书籍,他曾在第1版《脉学心悟》中提到:“中医的一个完整诊断,要有三个要素:一是病性,二是病位,三是程度。这三个要素可概括为 ‘三定’,即定位、定性、定量。”在其后若干年,李老将“病势”加入‘三定’增为“中医诊断的四定”。李老这样做,用意何在?
 

《孙子兵法》云:“善战者必求于势”。难道,病势是治病的法门?近几次,通过来北京弘医堂的学习,更让笔者加深了认识。裴永清教授常说:“病人哪有按照书本生病的?伤寒论中有许多经方加减的范例,医圣张仲景还加减呢。”既然要加减以什么为依据呢?何去何从要看病势吗?
 

实践出真知。如一患者老年女性,平素便溏、怕冷,自服家中阿胶数日欲调之。来诊自诉:近来夜间燥热汗出,白天轰热汗出,恶风,初显白带无臭味,口不渴,纳可。面色萎黄,体瘦,脉濡沉取无力,舌尖红有齿痕,舌中根薄黄腻苔。有体态与平素便溏可知脾气不健,食阿胶滋腻之品,更碍脾胃运化而生湿,湿滞气机有化热趋势,“里气不和则外不谐”,症见汗出,恶风,带下等。


裴永清教授在(《详解伤寒论及临床应用》第三讲)中提到:中医有句格言:“汗出不解,非风即湿。”很明显为湿热熏蒸,病势趋于外,方以三仁汤为主清化三焦,取完带汤意,加柴胡、陈皮、苍术、白芍、车前子、栀子顺势利湿利气,再加神曲、麦芽消食以运药力。7剂诸症皆消。用三仁汤的依据是:一是口不渴,二是轰热汗出而恶风,三是带下,四是舌苔腻、脉濡。倘若不考虑病势趋向,只考虑病位、病性则会选健脾祛湿方——参苓白术散,这与现在出现的主证不符,预想效果不会太好。重视病势有助于主证的辨别、同类方剂的选择。
 

总之,注重病势是对证型的升华与补充,中医论治不仅仅是针对病位、病因予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么简单,还更应注重正气的趋势,因势利导,因势遣方。


参考文献:

1、李士懋,田淑霄.脉学心悟[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

2、李士懋,田淑霄.平脉辨证脉学心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6

3、裴永清,裴永清临床医案医话[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6.1

 

作者:王光正,邢台市道口社区中医师,从医9年。曾师从邢台市人民医院“首届名中医”韩玉旋主任,邢台市邢医附院王济生主任等研习时方。后遥从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始有所悟。弘医堂百师千徒传承工程听课学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