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句子的衔接连贯

 琴贵铧 2017-03-06

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特别是在书面交际中,总是用好些个句子组成一段话或一篇文章。在这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各个句子不是孤立存在的。为了表达某个中心意思,常常要借助一定的语法手段,把若干个句子组成一个前后衔接连贯,表示一定的逻辑事理关系的句群(也称语段或句组)。

把若干个句子组成一个句群,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句与句之间的意义关系(常见的是并列关系和承接关系),直接组合起来。例如:

(1)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茅盾《白杨礼赞》)

这一组句子是说明白杨树的形态特点的,它按照树干、树枝、树叶、树皮的顺序来说明,条理清晰,各句之间都是并列关系。

另一种方式,是借助于关联词语,把句子组合起来。这一点,和复句的构成有相同之处。不过,复句中的关联词语既可以单个用在前一分句或后一分句中,也可以成对使用,前后呼应;句群中一般不成对使用关联词语,而是单个用在后续句中。例如:

(2)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翦伯赞《内蒙访古》)

这两个句子,前一个说明昭君墓永远不会废弃,后一句说明原因,中间用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因为”来联结。

在一个句群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事理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申说关系、总分关系,等等。这一点,与复句中分句间的关系是类似的。如前面列举的例(1)是并列关系,例(2)是因果关系。下面再举几个例子。

(3)雨住一会儿,又下一会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例(3)的两句话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它们之间是承接关系。句子之间的承接关系,有时可以用“于是、接着、然后、继而、从此、最后、终于”等关联词语来表示。

(4)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例(4)的两个句子是递进关系,后一句用“况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跟“况且”的作用相似的关联词语还有“而且、甚至、甚而至于、更有甚者、不仅如此”等。

(5)织成衣服的一缕缕的纱,织成袜子的一根根的线,穿在身上都是光滑舒适而愉快的。可是从原棉制成这种纱线的过程,就不像穿衣服那样的愉快了。(夏衍《包身工》)

例(5)的两个句子是转折关系,在后续句前用“可是”表示。跟“可是”一样表示意思转折的关联词语还有“但是、然而、不过、不料”等。

(6)阴山南麓的沃野,正是内蒙古西部水草最肥美的地方。正因如此,任何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内蒙古西部,就必须占据这个沃野。

例(6)的两个句子是因果关系,在后续句前用“正因如此”来联结。此外,还可以用“因为、因此、所以、原来、其结果”等词语来表示句与句之间的因果关系。

(7)无论准确也好,鲜明、生动也好,就语言方面讲,字眼总要用得恰如其分。这样,表现的概念才会准确,也才能使人感到鲜明。(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

例(7)的两个句子是条件关系,在后续句前用“这样”来联结。此外,还可以用“只有这样、只要这样、除非这样、否则”等词语来表示句与句之间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8)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吴晗《谈骨气》)

例(8)的两个句子是申说关系,后一句对前一句作解说,中间用“意思是说”来联结。此外,还可以用“也就是说、换句话说”等词语来表示申说关系。

(9)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培根《论求知》)

例(9)的两个句子是总分关系,前一句分述,后一句总说,中间用“总之”来联结。此外,还可以用“总而言之、综上所述、归根结蒂”等词语来表示。总分关系也可以先总说,后分说。例如:

(10)从严密的综合科学体系讲,最基础的是两门学问。一门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学问;一门数学,是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学问。(钱学森《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和多重复句相类似,在一组句子中,句与句之间也可以有多种逻辑事理关系,形成多个不同的结构层次。例如:

(11)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的文明都是在这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例(11)包含三个句子,其中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是申说关系,第二句对第一句作解说;第一、二句与第三句之间又是转折关系,用“但是”来联结。这组句子在结构上有两个层次。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善于正确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和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写作的时候,要学会使用句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把若干个句子组成句群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紧紧围绕中心意思,不要横生枝节。

一组句子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意思,所有的句子都要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意思来发挥,不要说一些与中心意思无关的话。下面这组句子就有横生枝节的毛病。

(12)人不是生而知之的。要使自己成为有本领的人,就得充实自己的头脑,即要有知识;要成为有知识的人,就得求学。“求学”里的“学”是学问,也就是知识。只有不断去“求”,才能掌握知识。

这组句子的中心意思是说明“求学”对获取知识的重要性,但表达得重复嗦,而且第三句与中心意思关系不大,是多余的。可以对这组句子作如下修改:

人不是生而知之的。要使自己成为有知识、有本领的人,就得求学。只有不断去“求”,才能使知识越来越丰富。

(二)要注意句子的前后衔接连贯。

组成一个句群的句子不是杂乱无章地随意堆砌在一起的,句与句之间必须是前后衔接连贯的,彼此有一定的逻辑事理关系。如果句群组织得不好,句与句之间缺乏合理的逻辑事理关系,前言不搭后语,或前后矛盾,或前后脱节,就不能准确、清晰地表达意思。例如:

(13)谁是为农民设计飞机的人?不久前,记者访问了北京航空学院五系轻型飞机研究设计室主任胡继忠,请他谈谈是怎样为农民设计飞机的。

例(13)有两个句子,第一个句子提出问题,按理,紧接着应回答这个问题,可是第二句却转换话题到别的意思上去了,使上下文脱节,语意不连贯。这组句子可以作如下修改:

谁是为农民设计飞机的人?他就是北京航空学院五系轻型飞机研究设计室主任胡继忠。不久前,记者访问了他,请他谈谈是怎样为农民设计飞机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