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课回顾(上)|谁说智商决定了孩子的成绩?

 长沙7喜 2017-03-06

儿童素质教育在线平台

为7-14岁孩子提供国际化的素质教育课程

培养有见识的孩子

小编的话


3月3日,励铭开学季家长系列微课迎来了第三讲,嘉宾安淑芳老师和大家分享了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能力这四大能力。


本篇是微课回顾的上半部分,安老师和大家讲解什么是非智力性因素,它们是怎样影响孩子的。


安淑芳:儿童发展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硕士,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中国关工委家庭教育指导师,《做个好妈妈是你一生最大的成就》一书作者,已通过一对一的方式指导过上千个家庭。



大家好,今天我们分享的主题叫“谁说智商决定了孩子的成绩?”这个题目大家一看就知道,应该是个伪命题。


那么,如果不是智商决定孩子的成绩的话,是什么来决定的呢?这是我们今天主要分享的内容,是什么来决定的?这些方面的能力如何培养?

 

我是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平时的工作是做家庭教育的指导,在工作当中,我每天都会接受大量的家长来访。


大家可以想像到,我接触的这些家长大多都面临着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够好,平时的日常表现不够好,所以才会有咨询指导的需求。

 

父母们一心想要通过咨询指导帮助孩子去改正他们的问题。


可是虽然孩子看起来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在咨询指导的过程当中,会发现跟家长斗智斗勇的孩子,很多方面的想法都非常有智慧;或者说这些让家长很挠头的孩子,他的聪明才智放在了跟家长各种对抗上面了。

 

其实就智商而言,大家谁也没比谁差多少,成年世界也一样,就算我比你笨一点儿,我慢一点儿也能想明白。



所以那些成绩不够好的孩子并非是由于他们智商不够,成绩好的孩子,就一定是智商非常高,将来成就很大吗?

 

我上周见了一个朋友,他在北京也很多年了,我们每次隔一两年见面的时候,他都会跟我说,我又换工作了,我现在在做什么什么。


他在北京待了十几年,但是一直频繁换工作。上周我们吃饭的时候,他也说起来,说上学的时候,年年都是第一,甚至是年级第一。


当然,他说这些话的时候是比较唏嘘的,甚至有些自嘲。他成绩原本一直很好,但是大学毕业之后,找工作貌似处处碰到一些困难,一直没有稳定下来。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他成绩好的,智商高,但是,为什么他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其实也不算很成功呢?

 

其实社会上有很多新闻,比如说像药家鑫、李天一这些,成绩可都不差。一个人将来他能否在社会上去站住脚,并不完全由成绩来决定。


所以我们的家长一定要知道,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不是能考高的成绩,而一定是他将来三十而立的时候,能够在社会上能够独立生存,能够拥有自己的幸福生活。


当然,一个孩子如果成绩好,确实相对来讲,成长的过程会比较顺利,未来他面对的选择就会比别人更多一些,更广一些。

 

一个班级里的孩子,其实智商上没有太大的跨度,那为什么任何一个班里头都有前十名,和后十名呢?


如果不是智商决定的,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学、同样的学习过程,为什么成绩有天壤之别呢?

  

大家看,下面这张图代表着孩子除了智力因素之外的综合的非智力因素。

 

                           

它其实有四大能力,十六个非智力因素的关键经验。这四大能力就是情绪管理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这四大能力是一个人从幼儿时期开始就是在逐渐提升的,即便到了成年,也依然是这四大能力,只不过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发展水平的时候,这四大能力的十六个关键经验发展的高低不同罢了。


一个孩子的成绩好不好和这四大能力、十六个非智力因素有紧密的相关的结合。为什么这么说?我先举一些小例子。


情绪管理


从情绪管理来说,如果一个孩子,他的父母经常吵架,甚至可能要分开,那么这个孩子每天生活在提心吊胆的环境当中。


于是即便他坐在教室里,心都是乱的,情绪是糟糕的,这种情况下,他的心思就没有办法静下来去学习,那么他的情绪对他的成绩必然会有影响。

 

人—己


人与己的关系,也就是自我认知。如果父母给孩子贴了很多标签,孩子就会有潜意识对自己心理暗示。


比如,家长们有时候会说,女孩不擅长数学;男孩不擅长语文。


当孩子一旦有这样的心理暗示或者是自我认知后,他们就容易在相应的学科上把这道门给关上。他们对自我的定位有偏差之后,也不会上心学习。

   

我调整过一个个案,一个13岁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够好,于是爸爸妈妈希望让他通过艺术特长生来考高中,相对分数较低。



父母对孩子说:你画画还不错,要不就学画画吧,考个级,将来你考这个学校的时候,可能不用那么费劲,它录取分数线不是特别高。


一旦这种信息进了孩子的心里之后,他会给自己有很多的理由,我现在学习可以不用那么费劲,凑合一下就行了。


甚至他的美术课外班的老师也会跟家长或者孩子说,我在某某某艺术院校有关系,我的学生将来更有机会去推送到那个学校去。

 

这两个信息加起来让孩子得到的一个结论,就是:我学美术这个路线,文化课不用学得很费劲,分数哪怕是差一点儿,我的这个美术老师有关系,能够帮上我进到那个学校。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认知里头建立了这样的一个念头的话,他是很难再认真学习了。

 

我测了一下孩子的画画水平,发现他如果走艺术路线,画画的功底其实是不够的。于是我问他,你真的很喜欢画画吗?


通过和他的沟通,我发现,其实他只是把画画这件事情当成了一个退路,也就是当成了我学习不够好的一个合理的解释和借口。


他并没有那么喜欢画画,只是在所有特长里边,其它的更加不喜欢,画画还好。

 

所以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定位,对自己能力所在并不清楚,只是说为了考学,这是一个捷径,于是他的学习成绩并没有越来越好,而是不断的在下滑。


为什么?他给自己不断的降低标准,当他降低标准的时候,他的父母又会去想,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能确保我的孩子能够顺利的考上学?而不是去想,去激发孩子的能力,让孩子能够认识到他其实是有潜力有能力可以取得好的成绩的。



于是孩子形成了:物理化学,我不开窍;数学太难,我听不懂;语文还勉强,但是没关系,这个学校要求的这些分数不高;以后我学文科,理科的东西可以不用太管。


所以在这个个案当中你会发现,孩子对自我认知这一块儿出了相应的问题,导致了他的成绩一落千丈。

 

—人


关于人际沟通,我们也可以想像一下,例如有很多这样的家庭,孩子出生后放到老家养,到了上小学一年级了再接过来,父母来带。


可是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不是那么亲,还没有达成心与心的沟通的时候,就急于盯着孩子的成绩,每天要求孩子考到什么样的分数,完成什么样的作业,写作业要写如何认真,字要写的漂亮等等。


这个孩子可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本来是好事,但是他会发现,爸爸妈妈只要求我学习,并不爱我。


他感受不到关爱,并且又进入到一个陌生的学校环境,如果这个孩子的状态不好,跟父母经常发生冲突,再加上在学校如果表现不好,老师可能也不喜欢他,他的内心是属于一个孤独的状态的时候,他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其实也不会特别的好,那么他可能就会被排挤。



在这种情况下,他很难去把成绩搞好。他很孤独,内心里可能有恨。

 

但是当一个孩子把自己的心门关上了,他与周围的人关系都不融洽的这种情况下,仅仅是课本里那点儿知识,其实是不能帮助他学习到多好的。


并且他跟别人是敌对的关系,这个老师不喜欢我,我可能就不学这一科,那么自然就会影响到他的成绩。

 

—事


社会适应能力里面有几个重点的项,比如说挫折应对,直面欺凌这一类。


前天我接到一个个案咨询,孩子8岁,有一次作业他写了,忘带了没有交,老师不相信他写了,批评了他,等于冤枉了他,于是这个孩子拒绝去学校,不上学了。

 

父母没有办法,怕耽误课,就请了家教老师来家里教。这个孩子,每天学校里老师留的作业,通过家长给到他之后,他也写,家教老师教他的东西他也学,但就是不肯回到学校。


而这个事情时间长了之后,孩子就更无法面对回到学校这件事情上。

 

这个孩子在家里面,生活条件不错,爸爸妈妈对孩子都是比较宠爱的。满足得多,夸奖的多,这孩子听不得一句批评。


虽然老师的批评有冤枉他的成分,但并不是一个特别大的事情,却导致这个孩子抗拒上学了,拒绝要去学校。

  

还有一些孩子是跟同学闹矛盾。我去年的时候接过一个个案,是一个在北京这边的私立学校,两个四五年级的女孩打起来了。


老师在处理这个事件的过程当中,偏向了另一个女生,于是这个女孩就跟家里提出来,我要换学校。


而他的父母也考虑说,孩子在这儿受了委屈,当时他们咨询我,可不可以给学校去换个学校?

 


其实现在很多父母当孩子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就像老母鸡保护小鸡一样,要么我出面帮你去解决,我跟老师谈,我跟对方家长去谈。很少会让孩子去面对,觉得孩子会受伤。


但是一旦这样,实际上孩子就缺乏了自己去面对问题的能力,于是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不然父母出面,要不然就会逃避。

 

比如说选择去更换一个学校,但其实不解决问题,如果她跟同学的这种矛盾关系相处上能力不足的话,那么意味着说,换一个学校还可能面临这样的问题。


在这样的关系当中,包括这种冲突化解的过程当中,你就会发现必然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我只是简单的说了一下关于这四大能力,也就是这十六个非智力因素对于孩子的成绩都可能有明显的影响。


我再用一个例子,看一看,这四大能力是如何来影响孩子的。

 

假设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小明,一个叫小强,他们都是刚刚入学,智商均等,这次的数学考试都考了59分,不及格。

 

小明回家把卷子给了妈妈,妈妈看到了之后非常生气:“你怎么才考这么点儿分?你怎么那么笨?”然后把孩子骂一顿;爸爸回来了之后,更生气,把孩子打了一顿。


于是,小明就开始知道,59分我爸妈都是不接受的,我如果考了59分,我是会挨骂、挨打的。他自然也不开心。

 

过些日子,小明又考了59分。人天生是有保护反射的,在这种情况下,小明一定不想再挨骂挨打了。他会害怕。


他该怎么办?他可能会选择:把卷子藏起来,不给我妈看,这是一个办法。


假设父母从老师那儿听说孩子又考了一个59,这个时候会发生什么?


父母比上一次还会生气,孩子不仅笨,给自己丢脸,还撒谎了,那打得一定比上回更厉害了


 

倒霉的小明第三次又考了59分,这回他的经验告诉他:如果我告诉我妈,我会挨打;如果我把卷子藏起来,他们从老师那儿知道了,我被打的更厉害。


那既然这样,我改个分吧,这样也许我会能躲过去……

 

你会发现,孩子会不断的把他的聪明才智用在我怎么能不挨打上?


很显然整个过程当中,父母既没有帮助他去考虑一下成绩怎么样提升,他自己也完全没有心思能容他去考虑成绩怎么提升,更多的考虑的都是我怎么才能不挨打。

 

于是小明有可能越来越糟糕。为什么?我考了59分,你骂我、打我一顿,你撒撒气,这事儿就完了。下次我再考不好的时候,无非你就是又打我一顿。


那我拿着成绩回家,我主动承认,妈妈我今天不及格,你打我吧。打完了之后意味着我不欠你了的,那我这个不及格也就不及格了,对吧?

 

当一个孩子失去了自尊、自信的时候,是特别难激发的。就是我们俗话说,这个孩子已经没皮没脸,滚刀肉了,是特别不容易教育的。但是这种状态是我们一次一次在孩子伤口上撒盐所造成的,他才会破罐破摔。



没有一个孩子在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他就会接下来就破罐破摔了。


所以意味着说,他在经历同样事情的时候,他所体验到的感受和经验决定着他下一次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怎么样去处理。


显然小明的59分的经历,我们这样看下来,很难朝着一个成绩提升的方向去努力。

   

那我们再看看小强,小明和小强如果第一次都考59分的时候,他们两个大体的感受应该是一样的,对吧?


假设,小强拿着59分的成绩回了家,妈妈说:“小强,你这次考了59分,你自己是不是很难过?你希望自己能够成绩有所提升吗?你希望妈妈怎么来帮你呢?我们要不要一起来看一看你这些错的题都错在哪儿了?我们一起把它弄会,好不好?“

 

假设你是小强,你的感受是什么?你的感受可能原本有点儿难过,妈妈能够包容我,并且愿意帮助我一起来看看下次怎么提升。


那他的感受是什么?从人际关系角度,妈妈很爱我。那另外,妈妈在帮我,说明妈妈相信我可以做的更好。好,这一个不是大事儿了,我可以的。那他的感受上是被安慰到了。他不再害怕,不再难过,就有心情去好好的学习了。



小强和小明当时产生的感受就天壤之别了。这些体验和经验帮助区分了小明和小强接下来的反应。

 

如果小强又考了一次59分,假设爸爸妈妈是这样来处理的。


“没关系,这一次考试不代表什么,这一段时间你已经很努力了,也许是这次考试刚好这些题你不太会。


没关系,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看到自己哪里不会了,妈妈帮你一起把这些不会的题弄懂,弄明白,下次再遇到它的时候,你就可以会了。”


如果是这样的感受的话,那么小强考59分也好,考可能更低也好,他是不是都可以得到安慰?那么都会给他内心里面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什么?


我要上进,妈妈这么爱我,这么帮助我,我一定会要好好学习。



同样是59分,同样的智商,同样的这个年纪的孩子,小强和小明他们感受到的在智力之外的这些因素,无论是情感,人与人的关系,情绪,这种心情。

还是说我对自己的认知,我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我有没有能力,我的能力够不够。还是说我面对这个挫折的时候,有没有支持,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勇气,这一些是决定着小明和小强他们会朝着不同的方向去发展。




我们必然可以想像到,小明的成绩可能会越来越糟糕。天天跟家长打架,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老师也不待见,父母也不待见,自己那就故意去调皮捣蛋,你不让我痛快了,我也不会让你舒服。


但是小强在父母的这样一再的理解和帮助下,他必然成绩会向上升。所以真正决定孩子成绩的是这些非智力因素。


(未完)


本文经嘉宾授权刊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