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玉平教授-管理就要“用贤不用力”(讲座部分)

 sleepybeauty 2017-03-06
  管理就要“用贤不用力”。
春秋时期,鲁国的单父县缺少县长,国君就请孔子推荐一位贤能之人,孔子推荐了自己的学生巫马期,他上任后十分努力,披星戴月,废寝忘食,一年之后,单父县大治,巫县令却一病不起。国君只好让孔子再推荐一名学生。这次,孔子推荐了宓子贱。子贱“长歌而入”,并在官府后院建了一个琴台,终日鸣琴,身不下堂,日子过得很滋润,一年下来单父县的经济发展得更快,社会更加稳定。   
后来子贱去看望病中的巫马期,巫马期羡慕地握着子贱的手说,“你很幸运有个好身体啊,不像我被自己的病给耽误了。”子贱却摇摇头说:“我们的差别不在身体,而在于工作方法啊!”他进而解释道:“用贤者易,用力者劳,易则久,劳则伤。”也就是说:“你做工作靠自己努力,可是事业那么大,事情那么多,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努力的结果只能是勉强支撑,最终只会损害自己的身体。而我的方法是调动能干的人做工作,事业越大可调动的人就越多,调动的能人越多事业就越大,工作自然越做越轻松。”   
赵玉平认为,这个例子说明,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别人完成任务。如果有10件事情,一个人做了,那叫勤劳;有100件事情,一个人全部亲力亲为,那叫“找死”;有100件事情,主事的人自己一件不做,手下人都能办好,而且还感谢他提供这样的机会,这就叫管理。评价一个人的领导力如何,不是看他干了什么事,而是看他通过什么人干事。   
宓子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用贤不用力”,后世汉高祖刘邦则阐释了这一理念。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毛主席提出的领导干部主要职责就是“出主意,用干部”也与这一思想一脉相承。   
优点可用,缺点可控   
关于用人,孔子曾提出“赦小过,举所知。”也就是说,人都是有缺点的,作为领导者应该做到优点可用,缺点可控。   
唐朝名臣魏征曾给唐太宗留下遗言:“爱而知其短,恨而用其长。”告诉唐太宗,作为一个领导者,理性应永远高于情绪之上。据《旧唐书·宇文士及传》记载,太宗尝玩禁中树曰:“此佳木也。”宇文
士及从旁美叹,当场赋诗一首,帝正色曰:“魏征常劝我远佞人,不识佞人为谁,今乃信然。”宇文士及马上说:“天子不公。”进而又辩解一番。太宗笑笑,指了指另一棵树说:“那棵树也不错,你也写一首诗吧。”在这个例子中,唐太宗心里很清楚宇文士及是“小人”,但小人也自有其用途,有其长处。用人如器,镶金的马桶还是马桶,缺了口的茶壶还是茶壶。但无论是马桶还是茶壶,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蜀汉名相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云:“亲贤臣,远小人。”果真如此吗?汉高祖刘邦定了天下后,开始封赏功臣,大家都在争功抢功,而且私下里开始拉帮结派,局面一时很混乱。张良出主意说,要想稳定局面,先封雍齿。雍齿是刘邦的老部下,曾经投降项羽,刘邦曾说,得天下后,第一件事就是烹了雍齿解恨。张良说,全天下都知道大王最恨的是雍齿,如果您先封了他,所有人会觉得:“连这样的仇人都能得到封赏,更别提我们这些功臣了。”刘邦照这样做了,果然局面稳定了下来。这就是“封一人而安下”的故事。   赵玉平认为,低水平的领导不知谁是小人;中水平的领导知道谁是小人,并将其清除出队伍;高水平的领导知道谁是小人,并给其一个合适的位置。   
用好庸人很重要   
战国时,齐桓公为了表现自己广集贤士的决心,在宫廷前燃起明亮的火炬,准备日夜接待各地前来晋见的人才。虽然他求贤若渴,但不知什么原因,火炬整整燃烧了一年,都没有人上门求见。   
有一天,京城东郊来了一个乡下人要求晋见齐桓公。然而却只会九九算术。齐桓公说:“九九算术乃是末流小技,你还是赶紧回去吧!”乡下人回答:“我远道而来,是专门来为国王解决难题的。我听说宫前火炬燃了一年也没有人上门,这是因为国王您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各地人才都怕在国王面前献丑被人讥笑,所以就不敢登门了。我的九九算术的确是微不足道的小技术,但国王如果能以礼待我,还怕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能人不来吗?”齐桓公听罢心悦诚服,连连点头表示赞许,立即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了这个乡下人。果然不出一个月,四方贤人都纷纷前来晋见了。   
在赵玉平看来,“庭燎求贤”的故事包含了一个深刻的管理学道理:利用庸人的示范作用,宣传自己的人才政策,向所有的人才表明自己的真诚态度和坚定决心。而如果把身边平庸的人用好了,那么杰出的人才自然也就来了。这就叫做“善待眼前人,招揽天下才。”在一个企业里,岗位需求是多样化的,因此人才需求和管理手段也必须多样化,这样才能做到能岗匹配。   
冷酷的事情要温柔地做   
话说三国时期,马谡吃了败仗后和副将王平一起回来交令。诸葛亮先见的不是马谡,而是王平。他把王平痛骂一顿,还打了一顿,但并没有再进行其他惩罚。轮到马谡进来的时候,诸葛亮既没骂也没打,而是数落了两句:“临行之时,嘱咐你当道扎营,你为何不听?”马谡跪下请罪。诸葛亮掏出一张纸对马谡说:“军令状在此,别怪我无情,来人,把他推出去斩了!”马谡一看真要杀,当时就哀求说:“我上有老下有小,求丞相能给我一次机会,戴罪立功。”   
其实诸葛亮跟马谡的关系很不一般:马谡的哥哥马良与诸葛亮私交甚好,后来马良在火烧连营七百里的时候,战死在乱军中。作为马良的至交,诸葛亮从工作到生活对马谡都格外照顾,两个人感情很亲密。而且马谡也很有才华,诸葛亮擒孟获、定南中的策略就是马谡出的。就是这样一个既有感情又有才华的学生,真的杀起来当然是很心疼的。--看马谡哀求得十分可怜,诸葛亮眼泪下来了,他对马谡说,幼常,我们感情这么好,我真的不忍心杀你啊!可是军令状在此,不是我要杀你,是制度要杀你,我没办法啊!你的身后事,不用担心了,你的家人我来照顾,你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你就放心吧!说完泪流满面地把马谡给杀了。   赵玉平认为,“挥泪斩马谡”绝就绝在“挥泪”两个字上。诸葛亮杀完马谡之后收到了两个效果:一方面,全军肃然,大家明白了不能办错事,制度无情;另一方面,大家都说:“丞相真是好人啊,真关心下属!”杀了一个人,还能让别人念他的好,这就叫“掉眼泪杀人”。领导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既有威慑力又让人信服,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工作。树立威信的策略中,用温柔的手段做冷酷的事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即所谓的“制严语宽”。   
此外,赵玉平还认为,管理在于“折腾”,企业可以有闲事,但人不能闲着,一定要让人人忙起来,特别是能人,一定要让他有活干,觉得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赵玉平表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指向人,因此中国式管理应该是满意度管理,与西方围绕标准、流程、方法的规范管理不同。中国历史一直有三种推动力量:官方推动力、民间推动力和历史推动力。中国的管理哲学,就是这三种力量的混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