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乱谈读经

 薰风入弦 2017-03-06
[size=16] 近来看到不少人号召儿童读经,把这当作儒学复兴的一大关键,我就觉得这事儿吧,真挺玄的。 儒学复不复兴,我还真没当回事儿,不象有些大师似的,一口一个三十年怎么怎么,脑子里琢磨的就是什么河东河西的,跟算命先生一般,实在很累。其实,该活就活,该死就死,谁也别急,谁也别赖着。如果他本该活你却让他死了,或者他本不该活你却不让他死,这都只能说明你这一代活人太笨,笨死怪自己,与古人无关。——这是我的想法。所以巴金和张中行死了,死了就死了呗,挺正常的,那么大岁数,也该死了。儒学怎么打发,也在这“该”字上,该咋咋的。 就说经吧,早年我对经也下过一点工夫,四书五经算是读了(读懂与否且不说),当然没有勤奋到去背的地步。我觉得,《春秋》是最讨厌的,讨厌在三传上,公羊、谷梁还有那个左氏,你要比照着来读,读着读着就闹不清楚原委了。然后又要回翻不少页的书,搞明确一个字或一个提法(就是所谓的微言大义),然后继续往下读,就又不明确了。所以越读到后面就越是一字一读的样子,仿佛十分学问家似的。后来才闹明白,学问家们并不是象我这样读的,他们有他们的巧办法。可见我有多笨了。 “书经”,前面的比较玄,动不动就“曰若稽古”的样子,象天书。但是到了周以后的,其实语言上还是很不错的。顾颉刚“疑古”之后,他那个“层累”说很厉害,几乎到了所向披靡的地步(但后来证明他说的多半不对)。这就是意见和知识的区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意见往往是吸引人的,知识反而令人生厌。就象现在的反伪科学的人士,他们是有姿态的,哪怕长得方面稀眉,一脸油腻,也总还看着象个活人,跟死人摆在一起,当然会很夺目。这种夺目是很不容易的(那得憋多会儿才憋得出那模样呵)。“书经”后来搞成了经今、古之争,看似无聊,但不能不承认,那里面有个认识方法的用意,——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大家扯吧,但只要这视野建立起来,就左右逢源了。所以今天的很多人玩文化,也是传统使然吧。 我悟性差,读经得到的收获,现在想想也就是丰富了语言力罢了,至于“道”,实在是无所收获。所以站在我的很不成器的立场看,读经,读一读也是好的,但不一定非得限制在经上,唐宋古文的一些篇目,也可以读读。感受汉语的风神,千载以往,盼顾流转,挺有意思的。[/siz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