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的历史进动 在哲学史进程中,认识论的探讨始终进行着。 在古希腊有柏拉图的洞穴之说,庄子的梦蝶之说等等,都关系到了人的知觉是否具真,以及如何达到真确的实在。近代以来,有经验论和理性论的争辩,即通向真确的、绝对的实在之路的途径究竟是经验方式的还是理性方式的;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争辩,即对于人类的知觉来说,真确的实在世界究竟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等等。 认识论的讨论自近代以来围绕两个基本问题进行的: 第一,认识的方式、本质和界限。 哲学上出现的不同认识论有: 事物本来的反映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事物本来的反映,这种认识论可称之为事物本来反映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无论是主张经验的还是理性的,都是以达到事物本来为真确的,或者是通过经验实证的方式通向和达到事物本来的真确反映,或者是通过理性思考的方式通向和达到事物本来的真确反映。至于事物的本来究竟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那是另外的命题争辩,这里的问题在于用什么方式才能达到真确的事物本来反映。中国古代的理学和心学的不同主张是,理学以心外之物为本来,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式达到真确的事物本来反映;心学则以心为本来,主张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达到真确的事物本来反映。 心灵架构制作的认识论。近代以来以康德为代表的认识论,主张了认识是一种心灵架构的制作,即心灵以知性的时空架构和理性判断架构制作经验材料,生成人类头脑中的事物认识样式。由此,认识并不是事物本来的真确反映,而是心灵架构制作的成品,只有破解和揭示了人类心灵架构的制作方式,才能达到普遍必然的绝对知识基础。 主客关系建构的现代认识论。主客关系建构的现代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一种主客建构的实在图像,这种实在图像既不是事物本来的反映,也不是心灵架构的成品,而是一种以“实自在”为基础的主客关系建构。 我在概念论的阐述中,探讨了认识是一种人类意识结构的生成。人类的意识结构是身体方式感知和概念方式认知的联结。身体方式的感知通过多元感官、神经回路、大脑中枢和运动肢体组成的知觉系统,在与自在对象刺激的联结中生成直观的经验感知。在此基础上,概念方式认知的加入,通过符号为标识的指称和经验感知的联结,名称、定义和统摄的概念抽象构造,以及概念抽象建构和反馈经验实证的求取,生成人类的概念方式制导的认知和实践。以及概念方式的实在图像。 这样,哲学史的发展就有了事物本来的反映认识论,心灵架构制作成品的认识论和人类意识结构的认识论。 第二,认识能否通向实在本体的真确性。 在哲学史上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长期争辩,这样的争辩从古至今始终未能给出形而上学的终极定论。 可知论以本体的观念认为,认识是本体的反映,可以通向实在本体的真确性。同时可知论进一步从实践的观念认为,能否获得实在本体的真确性,并不是一个认识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唯有实践才能通向实在本体的真确性,并由此绽出认识的实在性和真确性。 不可知论从自在之物原型的不可进入性,经验知识的局限性,理性的穷诘性,认识框架的界限性,事物深度和广度的不可穷尽性,等各个方面质疑认识的内在不足和缺陷,这些质疑对于破除认识的原型性、本体性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性是极为重要的。 认识能否通向实在和实在的真确性呢? 现代认识论认为认识发生于主体和客体之间,实在是一种主客关系建构的概念图像。也就是说,在认识中呈现的“实在”是一种主客关系建构的“实在”;认识中呈现的“真确”是一种抽象和经验统一的“真确”。离开了主客关系建构的“实在”,抽象和经验统一的“真确”,在之外地追求那种形而上学的、原型的、本体的实在和真确是毫无意义的,这样的实在和真确是认识永远也无法达到和实现的。 这样,认识论的发展,一方面,将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主客关系建构及抽象和经验统一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则始终受到人类意识结构演化所处状况的自身框架的界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