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丝绸之路上的船与歌

 廿氏春秋 2017-03-06


穿行1840公里,

从西宁出发到西安,

寻找古丝绸之路的痕迹,

走过高原、河流、山林与沙漠,

歌谣、青稞酒、骆驼、故事……

慢慢地滋养着这条古路,

热闹又多元,

写满故事,也落有遗憾。


| 民谣“花儿”与土族酒窖 |



黄河在沙坡头拐了一个S形的弯,湍急的河流变得宽阔而平缓。南岸是巍峨的祁连山余脉,北岸是黄沙与绿洲交错。于是,沙漠、绿洲、河流、山脉同时出现。


从西宁到互助土族自治县的路上,视线之内的风景都是荒芜。抵达土族自治县,走进土族人的庄园里,一切突然热闹起来:庄园里有从远方运来的高大树木;空气里掺杂着牛羊的腥臊味儿;土族阿姑不停地往银色酒杯里斟满酒,她们的袖子都是用红、黄、黑、绿、白等不同颜色拼成,好像一道彩虹,与之相呼应的,一些房间的穹顶内侧也被设计成了彩虹的颜色。



传统的土族房间里,会挂着用青稞秆编制而成的挂式,以此来祈祷来年粮食的丰收。


土族人口较少,只有20万,他们被认为是吐谷浑人的后裔吐谷浑曾是唐太宗打通丝绸之路的最大障碍——吐谷浑曾在现在的青海省建国,300年后趁乱抢占了河西走廊,最终被唐军平定。



土族人的家里会有抄满教义或经文的本子。


土族虽然被平定了,但他们的口口相传的民谣“花儿”并没有消失。“花儿”并不是青海独有的民谣,它有不同分支,发源于甘肃河州,也就是现在的临夏,在古丝绸之路的范围内被广为传唱。



土族人杨海春的爷爷是跑马帮的,经常唱花儿。


土族人杨海春就是听着、唱着花儿长大的土族人。杨海春介绍,花儿”是山歌,也是情歌,一般男女对唱,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于是就有了“花儿与少年”的说法。


但花儿并不完全是情歌。“以前人们生活不好,只能出去拉货,当脚户。他们给当地人驮来了药、棉、茶等各种生活必需品,驮来了犁、铁等生产工具。但他们的日子很难,冬天特别冷,他们戴着耳套、皮帽、系腰也经常冻伤。每天爬山运货,吃很多苦,唱歌也能缓解心情。所以有些地方花儿的唱腔,听上去像是在哭诉。”杨海春说。



酒窖里的藏酒各有不同



埋酒的土是用羊粪和黏土掺杂制成,易于保存酒香。


在互助县,随处可见的还有卖酒的铺子。在那顿土族庄园里有西北最大的地下酒窖。一进酒窖,就能闻到发酵的酸味,还有很浓厚的“雾气”。这里就是土族人酿青稞酒的地方,酸味是原浆酒燃烧的味道。


| 腾格里沙漠的夜晚 |



绵延万里的腾格里沙漠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路。


进入宁夏中卫境内,黄沙便多了起来。向中卫县城西部走二十多公里,就会抵达沙坡头,再往西北走,就是绵延万里的腾格里沙漠。



沙漠里的骆驼


我们把车停在一边,换乘沙漠越野车。车轮留下的痕迹,被扬起的风沙瞬间抚平,一切了无痕迹。


下午不到5点半,驼工就牵着连成一线的骆驼返回,即使在沙漠边缘,他们依然担心突来的风。


早年开辟沙漠游览线路,驮工老任要从沙坡头到通湖草原穿越腾格里沙漠,直线距离为8公里,驼队穿越的路线全长则要16公里。“在沙漠里走,要随时注意太阳的方向。通湖位于沙坡头北方,如上午开始穿越,行进中只要记得太阳在右后侧就行。也要注意风向,这条线路常刮西北风,如果感觉风从右侧吹来,那说明方向走错了。最重要的一点——骆驼会在你无助时帮忙。因为骆驼嗅觉特别好,对水的味道非常敏感。这条路上只有通湖方向有水源,骆驼一定会找到路。”老任说。



沙漠里也有一些旅店,好像一个个连接在一起的贝壳,这种外形能有效地避免被狂风卷起。


夕阳西下时,无论是风,还是骆驼、游人,偶会打乱那些纳米布沙漠甲虫的宁静生活,它们偶尔被前者带来的黄沙突然埋住,就立刻装死,直到外面没有了动静,就像上足了发条的机械锡玩具一样,从沙子里飞快地蹿出来。


夜幕降临时,甲虫、骆驼、人都消失了,过了午夜12点,只有星空。



腾格里沙漠的夜晚


| 黄河上的古老交通工具 |


在黄河边,有一种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运载货物,分布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


在古丝绸之路上,羊皮筏子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划筏子的人被当地人称为“筏子客”或“筏工”。做筏子客的人大多是盗匪、小商贩或者地位卑微的人,筏子客有着严密的组织体系,有总掌柜,有分支掌柜。车户、脚户之类可称把式,但筏子客忌称把式,也忌称水手,只因他们有着高超的技术。



吹羊皮筏子,要将羊皮的四肢、脖子和臀部的开口紧密扎住,在腿部开一小孔,把气吹足,就成了皮囊。


陇中贫瘠的黄土高原不足以人人耕种,有限的草原绿坡不足以养肥牛羊。自汉唐古丝绸之路凋敝,进入明、清、民国三朝,黄河这一水上走廊便成了极端闭塞的陇中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渠道。筏子客将西北土产,如牛羊毛、中药材、水烟、皮毛等从兰州启运,沿黄河水道远运至银川、包头一带,然后由陆路商贩再转运到京、津、沪、闽及至海外进行买卖。



苍茫山色。在山的围绕下,沙漠的风不能侵袭山下人的水源和草木。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在兰州附近的黄河上,羊皮筏子还是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运载蔬菜瓜果、日用百货穿梭于城乡之间。如今,人们不再用它跑运输、搏命,而是把它归于旅游业,作为一种休闲方式。


作为丝绸之路的重镇,无论是西安还是兰州,已经变成现代化气息浓厚的大城市。交通的便利,让我们重走丝绸之路,不再因为地形复杂、路途遥远而困难重重。一路走来,高原、沙漠、绿洲、平原、古城……每一片土地和故事,都不再相同。


●●●

摄影 / 喻添旧

以上内容由《世界遗产地理》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