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光下的男孩,南方的转折

 船漏又遇头顶风 2017-03-07

有时候,一个地理名词的含义不只是地理,例如我们一提到“江南”这个词,眼前就会浮现出莺飞草长、才子佳人的景象。美国南方在外界的形象是封闭保守的,像个旧庄园主,家道早已衰落,却仍倔强地保持贵族般派头。一提到英文Dixie(南部各州)这个单词,就让人联想到《飘》、爵士乐、还有种族主义。

本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月光男孩》就涉及尖锐的黑人问题,刺到了美国政治最敏感的痛点,虽然种族隔离结束了有半个世纪,但或明或暗的歧视还存在着。将近两千万黑人生活在广漠的南方腹地,不熟悉当地风土人情,就无法理解黑人的痛苦。


作家奈保尔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探索这片土地,写下《南方的转折》。V·S奈保尔出生在加勒比海小岛特立尼达(Trinidad),祖先来自地球另一端的印度,年轻时去了英国留学读书,攻读文学。父亲相信他能成为最伟大的作家,儿子没有辜负期望,半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一经出版,就在畅销榜单名列前茅,2001年获得诺贝尔奖,与拉什迪、石黑一雄并称“英国移民文学三雄”。

奈保尔以小说成名,但写得最多的却是人文游记。现代文学的趋势是关注内心、意识流,还有哪些作家喜爱写游记?罗伯特·麦克法伦是一个,但他纵情山水,观赏鸟兽虫鱼,人文意识略逊一筹;简·莫里斯是一个,可大众更热衷他做变性手术的八卦;奈保尔在亚非拉旅行后,披露出第三世界的陋习恶俗,结果左翼人士跳出来,骂他是“前殖民地的背叛者”。

无怪乎现代作家越来越宅了,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里,篇首就大开吐槽:“我讨厌旅行,我恨探险家”,“目前的探险不过是跑一堆路,拍一大堆幻灯片或者记录影片”,“对观众而言,探险者实际上跑了两万多英里路这件事,似乎就把他一大堆其实待在家里也可以抄袭到的老生常谈和平淡闲话,都神奇地变成有重大意义的启示录了。”

至于中文世界里最有名的林达游记,读者关注其知识分子立场超过了沿途风光。如果他来写美国南方,就不可避免地要谈论种族歧视,逛个山水都要忧国忧民半天,文中的政治热情几乎要溢出纸面。

作者奈保尔

爱德华·萨伊德就评论奈保尔的中东游记“政治不正确”,完全按照后殖民视角,不尊重东方人。萨伊德的世界观是理想主义的,带有知识分子的矫揉造作,不食人间烟火。奈保尔则完全是寻常人,富有人情味、烟火气息,在南方旅行时,他和农夫讨论田地收成,跟民间歌手聊乡村音乐,旅行采访的涉及各阶层人物,既有罗斯福新政自由派,也有大庄园主的后代。

奈保尔在南方遇到的牧师不少是黑面孔,虔诚的信徒杰克·兰利,向奈保尔表示:一个黑人即便贫穷困苦,只要保持美德也能获得尊重。兰利自豪地说:穷白去浸礼会、五旬节会的教堂(美国的一些非主流教派),我们黑人是圣公会的教友,比他们信仰纯正。有黑人学者向奈保尔解释其中缘由:19世纪奴隶制被废除后,很多黑人转行去布道传福音,因为这个职业不需要太高深的教育门槛,又用避免干体力活。

在黑人社区的教堂,耶稣雕像仍是标准金发碧眼的高加索人种,不知道什么原因,很多耶稣被画得类似卡斯特将军(美国传奇人物,多次进攻印第安部落,在其中一次战斗中阵亡)。此类有趣的细节在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里不见踪迹,只有在亲身经历的游记才找得到。奈保尔注意到圣像的样貌后困惑不解,黑人女牧师柏妮丝·克劳塞尔解释道:“有个白皮肤基督,总比没有基督要好。”

黑人牧师当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马丁·路德·金,现在人们提起民权运动,立刻想起金牧师带领黑人静坐、游行,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实际上大多数黑人同胞呆在家里,不问国事,吃喝拉撒,跟柴米油盐打交道。南方白人同样过着庸常的生活,失业时借酒消愁,离婚时愤懑苦恼。

近年热播的美剧《真探》《嗜血法医》展示了众生的真实的南方,《月光男孩》讲述的也是普通人故事,亲情、友情、爱情,这些内容不单是“黑人”“同性恋”标签所能概括的,男孩受伤、成长、迷惘,最后寻找心灵的自我。

同时电影每个细节又与黑人问题息息相关,主人公Chiron来自单亲家庭,由母亲抚养,父亲未出现过;实际上黑人家庭的离婚率,在美国各族裔里排第一,这个影片背景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本片的经典桥段是,养父在海边教Chiron游泳,配合着异乎寻常地神圣的弦乐,仿佛是洗礼一般;实际上在种族隔离时期,白人认为黑人肮脏,禁止他们去泳池,怕弄脏水,游泳对黑人是件稀罕事。

影片的游泳桥段

电影的故事发生地在迈阿密,编剧麦卡尼与导演杰金斯的童年都在迈阿密长大,气候炎热,贫民窟破败,主人公厌恶这座城市,离开去外地,然而又返回来,这也是黑人足迹的隐喻。南北战争后的工业时代,成千上万的黑人获得了自由,离开奴隶主的棉花地,去北方大城市如纽约、费城,获得一份厂里干活的工作。经历上百年的岁月变迁,北方工业老区衰落,机器设备被废弃、锈蚀,观察者称这些地方为铁锈地带(Rust Belt),今年的总统大选里,特朗普最有力的支持者就是铁锈州的蓝领白人。

黑人又重新回到南方,他们父祖辈的故土,有一种家的感觉。湿热的气候更适合非洲裔居住,工作机会也更多。经受了民权运动和科技革命的双重洗礼,现代南方早已不是落后的农业文明,1960年代至今,入选南方各州议会机构的黑人增加了3倍,从国会大厦到棒球场,黑人的身影活跃在各个角落,成为社会精英。3K党只局限于一小撮人,更多的南方白人拥抱多元文化,奈保尔把书的名字取为《南方的转折》正是此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