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观是国7,当年曾是宝鸡的金、银、玉三大道观之一,可惜现在只残存了金台观这颗独苗。金台观在市区北面的陵源上,在下仰望,高台腾空,气势上倒是先声夺人。这个道观与张三丰有着牵绕,据说为其所建和修道之地,院里的明碑倒是洋洋洒洒记录了一番。
金台观分中院和东、西偏院三部分,有玉皇阁、三清殿、吕祖殿、慈航殿、八卦亭、三丰洞、姜嫄洞、药王洞、朝阳洞等建筑,都是些明清建构,国朝刚修缮好的痕迹,在光鲜中闪耀。至于看点也乏善可陈,到此一游罢了。
明天顺6年(1462年)《张三丰遗迹记》碑。
明隆庆5年(1571年)碑。
明万历9年(1581年)碑。
从李茂贞墓出来,和同在等公交的小伙聊了起来,方知他是刚考上南开的株洲学生,利用暑假到鄂豫陕游玩的。其实在整个李墓就我俩游客,在墓室里我看砖石雕和壁画,也拍的兴意盎然,无暇和他搭讪。小伙问了我一下行程后说,我跟你去金台观吧。
金天观出来,小伙给了我很多溢美之词,顿感飘然,面对场外拥趸不能无动于衷,走,小伙子,我请你吃饭。临了还他买了一瓶水,送他到公交站,告之在石鼓园下车就是青铜器博物馆了。后来在青铜器那的铜镜馆,我们又遇见了,然后一起返回了宝鸡火车站,他将去郑州,倒车返回株洲,我将继续我的行程。
从金天观步行到摩天院路,等候5路公交去北首岭遗址。车一来忙问,“去不去北首岭遗址?”“不去。”“那坐几路车啊?”“你先上车,别扶着车门不动。”
一上车小司机便狡黠的笑说:“我把你先骗上来再说。”细看小伙原是浓眉大眼的一品帅,脸上泛着坏坏的得意感。车走了几站后减速,他给我指着一小巷说,一会到站后,往回走几步顺着那小巷一直下去就是北首岭了。
北首岭遗址在原宝鸡一中校园里,现在已独立成一片遗址保护区。位置紧贴渭河的支流金陵河,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类型,距今约7千年到5千年。时间跨度2千多年,遗存堆积非常殷厚,有房屋遗址、窖穴、陶窑、墓葬等。这个景区规制的还比较成熟,但毕竟是史前遗迹类,游人寡落,情理之中。
中间站的看的是原宝鸡一中教历史的李老师,正是他的执着,北首岭遗址才得到重视和保护。
遗址区分挖掘现场和房屋复原2块,仿制的半穴式金字塔形房,内有木骨支架,外用草涂泥敷,前有雨棚探出。这类居房,小为居所,大为部落聚众的地方,远处再挖上壕堑,躲狼避虎的和谐局面奠定了,虽“穴而处下,润湿伤民。”但祖先也就一茬一茬的活下来了。
在遗址的东南面还有简陋的出土文物陈展室和丛葬墓,陈展的东西差强人意,但也没法强求,感觉除陶纺轮是真货外,其余多像仿品。世是迁流,界是方位,遗址是迁流中的过去式方位,是曾经的世界和记忆,似乎感觉有些远,其实有时也很近。
77M17墓葬,为无头男性,头部位置放有尖底陶器,只用以替代主人头颅。
1977年挖掘的77F3,正方形半穴式,是北首岭最大的房屋遗址,面积有88平方。
随葬品,船形网纹陶壶。
从北首岭遗址出来,又有点迷茫了,在门口询问怎么去火车站倒车到青铜博物馆的时候,这时一小伙主动说,走,反正顺路,我给你送到公交站位置。旅程的魅力,就在于下一刻不知会发生什么,惊喜或失落。行程中,进一寸,就有一寸的感知与收获。